寒川通过秘密引进洛林工匠,获得了一些外部技术的直接指导,为突破自身瓶颈打开了宝贵的窗口。然而,林牧之与核心层深知,依赖流亡者的传授终究有限,且核心技术往往秘而不宣。真正要掌握超越对手的利器,必须拥有一种即便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也能洞悉他人技术奥秘并化为己用的能力。这种能力,便是 “逆向工程”——一种通过拆解、分析现有产品,反推其设计思路、材料配方和制造工艺的硬核技术手段。此前对缴获的“高级窥管”和“精钢匕首”的初步剖析,已让禽滑略等人尝到了甜头,也意识到了其巨大的潜力和极高的难度。
促使寒川将“逆向工程”提升到战略高度的,是一次代价沉重的遭遇战。郑知远麾下的一支精锐斥候小队,在边境巡逻时与萧铁心部的一支新型侦察队狭路相逢。敌军装备了一种射程更远、精度更高的火铳,其枪管似乎带有更精密的膛线,能在远超“雷火”步枪有效射程的距离上进行精准狙杀。寒川斥候猝不及防,伤亡惨重,仅有一人带伤拼死抢回了一支敌军遗落的这种新型火铳。
这支造型奇特、工艺精湛的敌铳被火速送至麒麟工业区。林牧之亲自验看,只见其枪管细长,枪机结构复杂,木质枪托贴合人机,整体透着一股精悍之气。与寒川自产的“雷火”步枪并置,高下立判。
“敌军之技,竟已精进如斯!”郑知远抚摸着冰凉的枪管,面色凝重,“若非儿郎拼死夺回此铳,他日大军对阵,我辈仍蒙在鼓里,后果不堪设想!”
禽滑略仔细端详后,更是心惊:“主公,此铳膛线之均匀、枪机闭锁之严密、钢材之细腻,皆远胜我‘雷火’!其技必有所源,或仿西夷,或得秘传。若不能洞悉其妙,迎头赶上,我军火器优势,恐将荡然无存!”
林牧之手握敌铳,感受到的不仅是武器的冰凉,更是技术差距带来的刺骨寒意。他意识到,在技术封锁日益严密的乱世,逆向工程能力,已成为与情报战、正面战场同等重要的生死线。不能总是依靠偶然缴获或流亡者,必须建立一种系统化、常态化的逆向破解机制。
“利器在手,岂能视而不见,任其蒙尘?”林牧之目光锐利,扫过众人,“逆向工程,乃师夷长技以制夷之捷径,亦为检验我寒川工学功底之试金石!”
他当即下令:“即日起,工造总局下设‘器械析解司’,由禽滑略兼领,华棠药石司协同,集中最顶尖之工匠、药师、算学先生,专司对缴获或购自外界之精良器械,进行彻底之拆解、测绘、分析与仿制! 目标:不仅要造出一样的,更要明白为何如此造,并力求青出于蓝!”
一场旨在“解剖麻雀”、窥探技术核心的攻坚战,在高度保密的状态下展开。这支新型敌铳,成为了第一个重点目标。过程远非简单的拆卸模仿,而是一场充满挑战的系统性解密。
一、 精细拆解与无损检测。
禽滑略深知,粗暴拆解可能导致关键部件损坏或信息丢失。他设立了超净工坊,要求工匠像对待珍宝一样对待样品。
? 制定拆解流程:先进行外部整体测绘、拍照(使用改进的暗箱绘图),记录所有外观特征、铭文、磨损痕迹。
? 使用特制工具:打造了微型扳手、螺丝刀、镊子,甚至用鹿皮、铜片保护零件表面,避免划伤。
? 顺序与记录:每一步拆解都需详细绘图和文字记录,标注拆卸顺序、零件间的连接方式(如螺纹规格、卡扣结构),并给每个零件编号、单独存放。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其繁琐且需要高度耐心的工作。
二、 材料成分的“炼金术”式分析。
华棠的药石司负责攻克材料关。面对敌铳上各种不同性能的金属部件(枪管、枪机、弹簧、螺丝),他们缺乏现代分析仪器,只能依靠最原始的物理和化学方法进行推断,如同古代的炼金术士。
? 外观与手感:观察颜色、光泽、磁性。
? 物理性能测试:用锉刀测试硬度,在特定装置上测试韧性(弯曲直至断裂),估算密度。
? 火试金法:切取微量样品,在高温炉中煅烧,观察熔化温度、颜色变化、残留物,判断其主要成分(如铁、碳、可能存在的其他金属)。
? 化学腐蚀法:用不同浓度的酸、碱液滴在样品表面,观察反应剧烈程度、气泡、颜色变化,推断合金成分。例如,发现枪管钢材对某种酸液抵抗力特别强,推测可能含有耐腐蚀的合金元素。
这个过程充满危险和不确定性,样品损耗大,结论往往模糊。但通过大量对比试验(与寒川已知的各种钢材对比),他们逐渐拼凑出敌铳关键部件材料的大致配方和热处理状态(如枪管需高碳钢并经过淬火回火)。
三、 结构原理与设计思想的逆向推演。
这是最具挑战性,也最体现“工程”智慧的部分。禽滑略组织最富经验的枪匠和机械师,对着拆散的一堆零件,反复琢磨:
? 功能分析:这个凸起是干嘛的?这个弹簧为何是这个力道?这个斜面角度有何用意?他们模拟组装和运动,理解每个零件在击发、退壳、复位过程中的作用。
? 公差与配合:用极限精度的量具测量零件尺寸,发现其配合间隙极小,对加工精度要求极高。这反过来推动了寒川自身加工标准的提升。
? 膛线奥秘:重点攻关枪管膛线。他们用铸造低熔点合金(如铅锡) 注入枪管,取得阴模,从而精确测量膛线的深度、宽度、缠距(旋转一圈前进的距离)。进而研究这种特定膛线对弹丸稳定性和射程的影响,颠覆了以往对膛线的粗浅认知。
? 人机工程:分析枪托的弯曲角度、贴腮板形状,如何利于瞄准和减小后坐力冲击。
四、 仿制与迭代中的再创造。
完全复制是第一步,但禽滑略牢记林牧之“青出于蓝”的指示。
? 1:1 仿制:严格按照测绘图和推断的工艺,尝试制造每一个零件。过程中暴露出寒川在微型弹簧钢丝的拉制、小规格螺纹的加工、表面硬化处理等方面的诸多短板,迫使相关工坊进行技术攻关。
? 材料替代与优化:在无法完全复制敌方钢材的情况下,尝试用寒川现有的最佳钢材,通过调整热处理工艺,达到相近性能。
? 设计改进:在理解原理后,结合寒川的工艺特点和士兵反馈,对某些结构进行优化。例如,认为敌铳的某处保险机构过于复杂,尝试简化;根据“雷火”步枪的使用经验,改进照门设计。
过程绝非一帆风顺。第一批仿制品故障百出:膛线拉制不匀导致精度差;枪机钢材强度不够,多次射击后变形;弹簧疲劳寿命短。团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废品堆积如山。外界质疑声再起,认为投入巨大却产出寥寥。
然而,坚持带来了回报。当第一支性能基本达到原品八九成的仿制敌铳试射成功,并在对比测试中展现出远超“雷火”的射程和精度时,所有参与者都激动不已。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完整的逆向工程,寒川工匠们真正理解了后装线膛枪的核心技术关键,积累了宝贵的精密制造经验,培养了一大批能够进行高难度技术分析的人才。
林牧之视察成果时,手持寒川自产的仿制铳,瞄准远处的靶子,扣动扳机。一声清脆的枪响后,靶心应声穿孔。
“善!”林牧之赞道,随即看向禽滑略,“此一铳之成,其价值,不亚于夺得一座城池!尔等不仅得其形,更窥其神!”
他意味深长地说:“逆向工程,乃最快之学习,亦是最厉之鞭策。它让我等知不足,明方向,逼我进步!此能力,当成为我寒川工造之必备素养!”
“传令:嘉奖‘器械析解司’全体!此后,凡获敌之新器,无论大小,皆需析解归档,建立技术档案库!我要让天下利器,入我寒川,皆无所遁形,终为我用!”
寒川在“逆向工程”上的系统性尝试与成功,标志着其技术发展路径的成熟与自信。它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或模仿,而是主动地、批判性地吸收外部精华,并将其融入自身的创新体系。这套“解剖刀”般的本领,将成为寒川在未来技术竞争中克敌制胜的一件无形法宝,确保其即便在封锁中,也能不断突破,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