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川的医疗体系在华棠的艰难开拓下,如同石缝中钻出的嫩芽,虽孱弱,却顽强地生出了根基。分散各营的医护兵、简陋的医护点、初步规范的流程,确实挽救了不少生命,士气为之一振。然而,一场规模远超预期的边境阻击战,如同狂暴的风雨,将这株嫩芽冲击得摇摇欲坠,也彻底暴露了现有医疗模式的致命缺陷。
郑知远麾下的一支精锐营队,为掩护屯田百姓撤离,与萧铁心的一支骑兵偏师血战竟日。虽成功退敌,但自身伤亡惨重,近两百名伤员被抬回后方。一时间,营区内的临时医护点人满为患,哀嚎遍野。有限的医护兵被潮水般的伤患淹没,药品迅速告罄,干净的水和布帛都成了奢侈品。重伤员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手术和处理,在痛苦中相继死去;轻伤员因伤口在混乱中感染,病情急剧恶化。血腥与绝望的气息弥漫,极大地挫伤了得胜归来的将士们的锐气。
郑知远铁青着脸,独臂紧握刀柄,看着眼前惨状,心如刀绞,愤然找到林牧之:“主公!我等将士不畏死,然…然死于阵前,马革裹尸,死得其所!如今却要眼睁睁看着弟兄们因缺医少药,活活疼死、烂死在后营!此…此情何堪?!”
林牧之亲临伤兵营,刺鼻的血腥和脓臭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拥挤、混乱和无力回天的悲凉。他的脸色阴沉得可怕。华棠满身血污,疲惫不堪地跪倒在地,声音沙哑带着哽咽:“主公…臣…臣无能!人手、药材、场所…皆不足!重伤者…十不存一!”
“此非尔等之过!”林牧之扶起华棠,目光扫过惨烈的景象,语气斩钉截铁,“乃我寒川医疗体系孱弱之过!零散医护,可救小伤,难应大战!必须改变!”
他猛地转身,对随行的王玄策、禽滑略等人沉声道:“即刻起,筹建寒川第一所常设、专业、集中之军医院!选址、营建、人员、物资,一律优先!华棠任首任院正,全权负责!目标:大战之时,伤员有所归,重疾有所治,最大限度保全我寒川健儿之性命!”
此令一下,震动朝野。专设一座大型建筑,常年供养大量医官和药童,只为救治伤员?在一些保守者看来,这简直是巨大的浪费。
“主公,战事频仍,资源紧张,如此大兴土木,供养闲人,恐…”有老臣委婉劝谏。
“闲人?”林牧之目光如电,冷冷打断,“能救回一个百战老兵,其价值,岂是千金可换?士卒之命,即寒川之元气!元气伤,则根基动摇!此事,无需再议!”
在华棠的构想和林牧之的强力支持下,军医院的筹建迅速启动。地址选在麒麟镇旁一处清静且靠近水源的山坡上,由禽滑略抽调工造总局的工匠协助营建。不再是简陋窝棚,而是规划有致的砖石院落,明确划分为:重伤急救区、轻伤疗养区、瘟疫隔离区、药局、医官署、以及最重要的——洁净手术室。
营建的同时,华棠开始了更为艰巨的工作:专业化队伍的建设。
她不再满足于短期培训的医护兵,而是从现有人员中挑选有潜质、有耐心者,结合外界招募和俘虏中愿效力者,组建常备医官团。她亲自编写更深入的教材,教授更复杂的解剖知识(主要通过动物实验和有限的人体观察)、创伤处理技巧、以及她不断摸索总结出的消毒隔离理念(强调沸水煮器械、石灰水洒地、病患分区)。
她设立了药师班,专门负责药材的鉴别、炮制、储存和配方。
她甚至大胆地培训女性担任护士,负责日常照料、清洁和换药,这在当时堪称惊世骇俗,但在华棠的坚持和林牧之的特许下得以推行。
最大的挑战,在于外科手术的探索与规范。
华棠深知,许多重伤员的生命就取决于能否进行有效的外科干预。她将最大的精力投入于此。没有先例可循,她便带领核心医官,在动物身上反复试验清创、缝合、甚至简单的截肢术。她设计打造了更精细的手术器械(钢针、丝线、血管钳的雏形),严格规定手术前的清洁流程,尝试用曼陀罗汤剂和烈酒进行复合麻醉,虽然风险极高。
每一次手术都是一场生死赌博。成功时,伤员得以存活,医官们欢欣鼓舞;失败时,华棠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和内心的谴责。但她从未退缩,将每一次无论成功失败的经验都详细记录,形成案例,供所有医官学习研讨。渐渐地,一些标准化的手术流程开始形成,成功率缓慢提升。
数月后,“寒川第一军医院”正式挂牌成立。白墙灰瓦,秩序井然,与以往伤兵营的混乱景象天壤之别。
它的价值,在不久后的一场攻坚战中得到了残酷而辉煌的验证。
孙疤瘌率部攻打一处敌军据点,遭遇顽强抵抗,伤亡较大。伤员被迅速后送至新建的军医院。
在这里,他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救治:
重伤员被直接送入手术室,医官在助手的配合下,有条不紊地进行清创、取出箭镞碎骨、缝合血管。虽然条件依然简陋,但规范的操作和相对洁净的环境,大大降低了感染和死亡率。
轻伤员在疗养区得到妥善安置,有护士定时换药、观察病情。
药局根据伤情统一配发汤药和外敷药粉。
甚至有专门的炊事房为伤员提供病号饭。
结果令人震惊:相较于之前类似规模战斗的伤亡情况,本次重伤员的存活率提高了近三成!许多原本必死的将士,保住了性命,甚至部分人有望康复后重返战场!
消息传回前线,军心大振!士卒们知道,即使负伤,身后也有一个可靠的地方在守护他们的生命,战斗时更加勇猛无畏。郑知远亲自到医院慰问伤员,看着那些得到良好救治、眼神中重新燃起希望的部下,这位铁血老将竟也湿了眼眶,对华棠深深一揖:“华院正…活命之恩,重于泰山!老夫代全军将士,谢过了!”
华棠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但她的目光已投向远方:“此乃份内之事。然…外科之术,尚需精进;药材储备,尤嫌不足;瘟疫防治,更是大敌…前路漫长。”
林牧之视察军医院时,看着那井然的秩序、专业的操作、以及伤员脸上不再是绝望而是希望的神情,心中感慨万千。他对华棠说:
“昔日有言,‘一将功成万骨枯’。朕不愿寒川之功,筑于将士枯骨之上!”
“此医院,非仅医馆,乃凝聚军心之堡垒,保全元气之熔炉!华棠先生,尔等所救,非止一人一命,乃寒川之战力,寒川之未来!”
“传令:军医院所需,列为最高优先等级!禽滑略,协助华棠,研制更佳医疗器械!苏婉清,保障药材供应,不惜重金外购!”
“我要让天下皆知,入我寒川行伍者,非仅效死,更得生望!”
寒川第一军医院的建立与成功运作,标志着寒川的医疗保障完成了从“分散应急”到“集中专业”的关键蜕变。它不仅是医疗技术的进步,更是军队建设理念的一次升华,极大地提升了部队的凝聚力和持续作战能力。华棠,这位从战地医官成长起来的女性总监,以其坚韧、智慧与仁心,为寒川的强盛,铸就了一面无形的、却至关重要的生命之盾。这面盾牌,将与“雷火”之锋、“一窝蜂”之烈一起,共同支撑起寒川的崛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