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火”式步枪的定型与即将列装,为寒川军队提供了一把锋利的“单兵牙齿”,极大地提升了中远距离的精确打击能力。全军上下为之振奋,训练场上日夜响彻着新式步枪的轰鸣,士卒们热切期盼着换装的那一刻。然而,林牧之与核心将领们并未被这单一的胜利冲昏头脑。他们清醒地认识到,现代战争(即便是这个时代的“现代”)是体系的对抗,单一武器再优异,也难以应对所有战场态势,尤其是面对集群冲锋、坚固工事这类难题。
郑知远在沙盘推演中多次指出:“雷火虽利,然射速有限,面对狄虏铁骑铺天盖地之冲锋,或萧铁心重甲步卒之盾阵,恐难以瞬间形成足够之火力密度,阻敌于阵前。一旦被近身,我火铳之优势大打折扣。”
孙疤瘌也补充道:“攻城拔寨,尤缺一锤定音之重器。现有轻炮威力不足,重炮尚在研制,且笨重难行。”
面杀伤与攻坚破障能力的缺失,如同寒川军力拼图上的一块明显短板。急需一种能够在短时间内倾泻大量火力、覆盖广阔区域、并对土木工事有良好破坏效果的武器,来弥补步枪火力的间隙,形成远近结合、点面俱备的立体火力网。
这个需求,落在了禽滑略领导的军械所肩上。然而,研制重炮技术复杂、周期长,远水难解近渴。必须寻找一种技术门槛相对较低、能够快速形成战斗力的替代方案。
一日,禽滑略在整理古籍和缴获的敌方技术资料时,目光被几份残破的图卷吸引。上面模糊地描绘着一种名为“火箭”或“起火”的器物,利用火药燃烧向后喷气产生的反推力飞行,可携带箭矢或爆炸物。这种武器原理简单,在中原民间节庆和早期军事中偶有出现,但因其射程近、精度差、易失控,一直被视为“奇技淫巧”,难登大雅之堂。
“火箭…”禽滑略捻着胡须,眼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其弊在控,然其长在…齐射之威!若不计较单发精度,而追求短时间内数十上百支齐发,覆盖一片区域,其势…岂非如蜂群过境,避无可避?”
一个大胆的构想在他脑中形成:将多枚大型火箭集于一体,同时发射,形成饱和打击!
他立刻将这个想法汇报给林牧之。朝堂之上,争议颇大。
“火箭?孩童玩物乎?岂能用于战阵?”有老成持重者质疑。
“精度全无,耗费火药,岂非浪费?”有人担忧效率。
林牧之却敏锐地抓住了其中的关键:“精度不足,数量弥补!我要的不是百步穿杨,而是瞬间的火力风暴!若能一次齐射,覆盖敌军冲锋队形,或倾泻于城头守军头顶,其震撼与杀伤,或远超同等火药量之炮击!”他看向禽滑略,“此法可行否?可能控其大致方向,保其基本安全?”
禽滑略早已深思熟虑:“回主公,原理可行!难点在于火箭药柱之均匀燃烧、箭体飞行之稳定、以及多箭齐发之可靠。臣可组织人手,专项攻关!不求精巧,但求简易、猛烈、可量产!”
“准!”林牧之拍板,“此项目,代号‘蜂巢’!目标:研制一种可一次发射多枚火箭的装置,射程需达三百步以上,齐射数量不少于十二枚!要快!”
军械所内,一个全新的“火箭项目组”迅速成立。攻关之路,充满了烟火与惊险。
第一关,火箭本身。
传统的烟花火箭药力弱,飞行不稳。项目组需要增大药量,并保证药柱燃烧均匀,避免中途爆炸或推力突变。华棠的火药小组提供了改良的缓燃火药配方;工匠们则尝试用硬纸卷制、甚至薄铁皮打造更结实的箭体,并在箭尾加装不同角度和重量的稳定尾翼(最初只是简单的木片或铁片),以减少翻滚。试验场上,火箭呼啸着四处乱飞,甚至回头冲向发射者的惊险场面屡见不鲜。
第二关,发射装置。
如何将多枚火箭安全可靠地集束发射?最初尝试简单的木架槽轨,但发射时振动巨大,火箭相互干扰。经过多次失败,禽滑略设计出一种蜂窝状的发射箱——一个厚重的木制或轻质金属箱体,内部开有多个圆孔,每个孔放置一枚火箭,火箭的引信通过预设的沟槽汇集到一点。这样既能保证火箭发射方向大致一致,又能提供一定的保护和提高齐射同步性。
第三关,齐射同步与安全。
如何确保多枚火箭几乎同时点火,避免先后不一导致覆盖效果差?项目组设计了导火索盘和药捻并联的方式,力求同步。同时,严格规定发射阵地的设置、人员的防护,制定了详细的操作规程。
过程是艰苦卓绝的。失败、爆炸、起火是家常便饭。一名工匠在调试引信时被炸伤,一座试验用的发射箱被烧毁。但每一次失败都让设计更完善。林牧之不时前来视察,看到那些被熏得黝黑、却目光坚定的工匠,总是勉励道:“此物若成,乃战场之奇兵!尔等所冒之险,所流之汗,必值!”
经过数月夜以继日的奋战,第一代实用化的火箭弹系统终于诞生了!
它由一个可移动的木制基座、一个可装载二十四枚大型火箭的蜂窝式发射箱、以及一套简易的瞄准和点火机构组成。每枚火箭长约四尺,箭镞可换装爆炸头或燃烧头,射程可达三百五十步!
定型测试当日,林牧之亲率文武百官,在远离工坊的专用靶场观摩。
远处,一片模拟敌军阵型的草人靶场和一座简陋的土木堡垒静静矗立。
一名经过训练的射手,熟练地操作着这个看似笨重的装置,调整好仰角,对准目标。
“点火!”
命令下达,引信嗤嗤燃烧,迅速没入发射箱。
刹那间——
轰隆隆隆!!!
一阵密集得几乎分不清点、如同滚雷般的巨响猛然爆发!二十四道炽热的火舌从发射箱的蜂孔中喷涌而出,拖着长长的尾烟和刺耳的呼啸声,如同被激怒的蜂群,遮天蔽日地扑向目标区域!
整个靶场瞬间被爆炸的火光、飞扬的尘土和弥漫的硝烟所笼罩!草人被撕碎、引燃,土木堡垒被炸开数个缺口,场面极其震撼!
观礼台上,一片死寂,随即爆发出难以置信的惊呼!
“天威!此乃天威!”
“如此火力,何等密集!何等迅猛!”
郑知远独目圆睁,激动得拳头紧握:“好!好一个蜂群过境!若于野战中对敌骑齐射,或于攻城时覆盖墙头,敌军顷刻崩溃!”
林牧之脸上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虽然齐射后,火箭落点散布很大,精度确实堪忧,但那种瞬间释放的、覆盖性的毁灭力量,正是他想要的!
禽滑略上前禀报:“主公,此器已成,请赐名!”
林牧之望着那硝烟弥漫的靶场,沉声道:“其发射如蜂巢倾覆,其飞行如群蜂乱舞,其声威如雷鸣蜂鸣!便命名为——‘一窝蜂’火箭弹!”
“一窝蜂!”众人齐声附和,这个名字形象而贴切。
“即日起,”林牧之下令,“‘一窝蜂’火箭弹正式列装!禽滑略,立即制定量产工艺,优先装备各军主力兵团,成立专职‘火箭哨’!”
“郑知远,组织战术演练,摸索‘一窝蜂’与‘雷火’步枪、轻重火炮的协同战法!”
“此物,乃我寒川面杀伤利器之开端!虽糙,然势猛!我要让敌军闻‘蜂’丧胆!”
“一窝蜂”的成功研制,标志着寒川在火器应用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它弥补了寒川军队缺乏高效面杀伤手段的短板,与“雷火”步枪的点杀伤能力形成了有效互补。这种原始火箭弹虽然技术简单,但其体现的饱和攻击理念,却具有前瞻性。寒川的军工体系,在追求精度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运用简单粗暴的力量,为未来的战争,增添了更多变的战术选择。北境的天空下,除了步枪的清脆鸣响,又将增添一种令人胆寒的、属于蜂群的死亡轰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