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就是生命”的铁律,如同淬火的冰水,为寒川高速运转却略显浮躁的工业体系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冷却与重塑。生产秩序得以整顿,产品质量显着回升,将士们重新握紧了值得信赖的寒川铳。然而,林牧之与核心层并未沉浸在内部整顿的成功之中,他们的目光,早已投向了更远、更深的领域——核心技术的自主与突破。
寒川的工业体系,虽已初具规模,但其根基,很大程度上仍建立在逆向工程、经验积累和资源禀赋之上。许多关键工艺,知其然,却未必知其所以然;能仿制,却难以实现根本性的革新与超越。更严峻的是,随着寒川的崛起,外部的技术封锁日益加剧。
皇甫嵩的情报司不断传来令人不安的消息:
萧铁心麾下的工匠,似乎改进了红夷大炮的炮闩结构,射速与可靠性有所提升。
北狄通过与西域的贸易,获得了一批性能优异的大马士革镔铁刀剑,其锻造技艺远超寒川当前水平。
更令人警惕的是,朝廷工部与江南制造局,似乎正在秘密研制一种射程更远、精度更高的重型火绳枪,其技术细节严格保密。
甚至寒川一直依赖的黑石峒,也开始对某些特殊矿产和工艺守口如瓶。
一道道无形的技术壁垒,正在寒川周围悄然筑起。敌人与潜在竞争者,绝不会坐视寒川无限制地追赶甚至超越。
“仿制可求生,然独创方能制胜。”军议上,林牧之手指敲击着桌面,面色凝重,“若止步于模仿,我等将永远落后于人,受制于人。寒川欲真正崛起,必须拥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独门利器!必须突破…他人无法轻易模仿的技术壁垒!”
“然…主公,”禽滑略面露难色,“独创…谈何容易?我等着力于扩大产能、提升质量已殚精竭虑。且许多技艺,乃他人数代积累之秘,非一朝一夕可破。”
“正是因其难,方显其贵!”林牧之目光锐利,“壁垒之高,恰是我等价值所在!朕不要尔等面面俱到,但要集中力量,择其要害,重点突破!哪怕…短期内,只见投入,不见产出!”
一场旨在构建寒川自身技术护城河的攻坚战,悄然打响。林牧之亲自圈定了几个战略方向:
一、 火药威力提升:现有黑火药威力已至瓶颈,能否寻求更猛烈的爆炸?
二、 金属材料革新:能否冶炼出强度更高、韧性更好的特种钢材?能否解决炮管炸膛的终极难题?
三、 精密加工技艺:能否制造出更精密的机床,加工出更复杂的零件,为下一代火器奠定基础?
四、 化学应用探索:华棠的医毒之术与禽滑略的工技,能否结合,开发出新的用途?(如更强效的冶炼助熔剂、或…特殊的防御\/攻击性制剂?)
方向既定,禽滑略、华棠以及工造总局最顶尖的一批工匠和学者,组成了数个秘密的“技术突破小组”,获得了最高的权限和资源支持,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探索。
过程,远比想象中更加艰难和漫长,充满了失败与挫折。
火药组试图调整硝、硫、炭的配比,尝试添加各种奇怪的粉末(如金属粉、矿物粉),结果不是威力下降,就是极不稳定,试验场发生了数次险情。
材料组尝试了无数种铁矿与煤炭的搭配,添加各种助熔剂,记录下成千上万种炉温与冷却方式,得到的多是废铁渣,偶尔得到一小块性能略有特殊的钢材,却无法复现。
精密组试图改进水力机床的传动精度,制作更精密的量具和刀具,进展微乎其微。
化学组的探索更是如同盲人摸象,华棠的许多设想因缺乏理论指导和实验手段,难以验证。
投入巨大,产出几近于无。质疑声开始出现:
“耗费如山如海的精铁、焦炭、硝石,就为炼出几块不知所谓的铁疙瘩?”
“有这功夫,不如多造几支寒川铳实在!”
甚至小组内部,也弥漫着沮丧和迷茫的情绪。
就在突破行动陷入低谷,几乎难以为继之时,一场意外的事故,却带来了转机。
化学组在一次尝试用绿矾(硫酸亚铁) 炼制一种强效助熔剂时,发生了剧烈的反应,产生大量刺鼻的浓烟,腐蚀了陶器,灼伤了一名工匠的手。事故本身是灾难性的,但华棠在紧急处理事故现场时,却敏锐地注意到,那产生的浓烟(硫酸雾)具有极强的腐蚀性,甚至连金属都能缓慢溶解!
这个危险的发现,没有让她退缩,反而点燃了她心中的火焰。她立刻联想到了古籍中一些模糊记载的“强水”、“镪水”。她向禽滑略和林牧之汇报了这个危险的发现,并提出了一个极其大胆甚至疯狂的设想:能否主动制造并控制这种‘强水’,用于…蚀刻金属?甚至…提纯物质?
林牧之闻讯,力排众议,给予了坚决支持:“风险可控之下,尽管去试!此或为破壁之机!”
华棠与禽滑略合作,抽调精干力量,在一个远离工坊区、戒备森严的偏僻山谷,建立了高度保密的“化学工坊”。他们设计出更安全的铅室反应装置,反复试验绿矾的煅烧与冷凝过程,经历无数次失败与危险,终于首次稳定地制备出了少量的硫酸(当时称为‘绿矾油’或‘寒川镪水’)!
这小小的一瓶液体,其意义却非同凡响!
华棠立刻尝试用其提纯硝石,得到了纯度更高的硝酸钾,火药威力得到了可感知的提升!
更令人惊喜的是,禽滑略发现,用稀释后的硫酸,可以精确地蚀刻金属表面!他们尝试在一块钢板上涂蜡,刻划图案,再用酸液腐蚀,成功得到了清晰的凹刻纹路!
“此术…或可用于…精密模具的加工?!”禽滑略激动得声音发颤。这意味着,某些原本需要极高手工技巧才能完成的复杂零件,或许可以通过这种“酸蚀法”进行复制或批量加工!
硫酸的成功制备与应用,如同在漆黑的夜空中,点亮了第一颗星星。它虽然微弱,却指明了化学力量在工业中应用的巨大潜力。
受此鼓舞,其他小组也重新燃起斗志。
材料组调整思路,开始系统记录每一次试验的详细参数,试图从浩如烟海的数据中寻找规律。
火药组在更高纯度的硝酸钾基础上,继续探索新配方。
精密组则开始尝试利用“酸蚀法”制作更精密的量具模板。
突破,依然艰难,依旧伴随着大量的失败。但一种新的、基于系统实验和理论探索的研发模式,开始逐渐取代过去纯粹依赖经验和试错的模式。技术壁垒,依然高耸,但寒川人已经找到了凿壁的锤钻,并在墙上,凿出了第一个小小的孔洞。
林牧之视察保密工坊,看着那瓶危险却珍贵的“镪水”,以及那被蚀刻出精细纹路的钢板,眼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光芒。
“此物,虽险,却乃破壁之刃!”他对华棠和禽滑略道,“今日之硫酸,他日或可衍生万物!今日之一孔,他日或可窥见全新天地!”
“传令:加大投入,严守秘密!此工坊,列为寒川最高机密,代号‘天工苑’!凡有突破,无论大小,直接报朕!”
“技术壁垒,绝非不可逾越!唯有…以智慧为梯,以坚持为斧,方能…踏破险阻,另辟乾坤!”
寒川的技术突破之路,虽然刚刚起步,且前路漫漫,但第一道微光已经显现。它标志着寒川的科技兴邦战略,从应用制造,开始向基础探索和原始创新的深水区迈进。这微小的一步,其意义,或许在未来,将远超千百支寒川铳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