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川在“分歧与统一”的风波中,完成了战略资源的重新整合与聚焦,军政机器以更高的效率运转起来,应对着日益加剧的外部压力。然而,林牧之与核心层深知,物质的匮乏尚可调配,人心的动摇才是真正的灭顶之灾。在强敌环伺、资源枯竭、未来晦暗不明的至暗时刻,寒川能否坚持下去,不仅取决于城防的坚固、武器的锋锐,更取决于一种无形却至关重要的力量——核心凝聚力。
这种凝聚力,并非凭空而来,它需要被唤醒、被锻造、被维系。
这一日,噩耗接连传来。
前线军报:黑水方向,北狄攻势加剧,高顺、孙疤瘌部伤亡惨重,箭矢告罄,数次请求支援,寒川却已无余力可派。
城内急报:最后一批存粮即将见底,配给将再次削减,已有老弱妇孺因饥饿和寒冷倒毙于街巷。
坏天气:一场罕见的暴风雪席卷北境,严寒加剧,冻伤者激增,工坊取暖燃料断绝,生产近乎停滞。
绝望的情绪,如同冰冷的毒雾,悄然在城中蔓延。尽管无人公开抱怨,但士兵们疲惫的眼神、百姓们麻木的表情、乃至部分官吏低声的叹息,都预示着士气正滑向崩溃的边缘。
“主公…民心士气,恐生变数…”王玄策忧心忡忡地禀报。
“知道了。”林牧之面色沉静,目光却锐利如鹰。他走到窗边,望着窗外肆虐的风雪和死寂的街道,沉默片刻,决然道:“非常之时,需非常之举。寒川之魂,绝不能散!”
一场旨在锻造与彰显“核心凝聚力”的无声战役,就此展开。
一、 身先士卒,与民共苦。
林牧之下令:自即日起,都督府及所有官吏口粮,削减至与最低等士卒同等! 他本人第一个端起那碗几乎照得见人影的稀粥,与伤兵营的士卒一同用餐。
“主公!万万不可!”苏婉清急劝,“您身系全局…”
“全局?”林牧之打断她,声音平静却不容置疑,“全局之基,在于人心。人心涣散,要我这主公何用?”他不仅削减口粮,更将自己的皮裘赠予城头哨兵,夜巡时与冻得瑟瑟发抖的士兵一同跺脚取暖。
消息不胫而走,军民震动。将领们纷纷效仿,主动降低配给。虽不能饱腹,但那种“上下同欲”的悲壮情感,却悄然弥散,抵消了部分怨气。
二、 公开透明,凝聚共识。
林牧之做出一项惊人决定:定期于校场举行“军情通气会”,由王玄策或皇甫嵩,向全体军民(以代表形式)公开当前战局、物资状况、面临的困难以及…寒川的应对之策。
“粮,仅够半月;箭,不足万支;狄骑,增兵五千…”残酷的数字被赤裸裸地公布出来,引发一片死寂。但随后,公布的“增产计划”、“技术突破”、“外部联络希望”,又带来一丝微光。
“胜,非无望;败,亦非注定。生死存亡,系于我等每人之手!”王玄策苍老而激昂的声音,回荡在风雪中。坦诚,反而消除了猜忌,激发了同舟共济的责任感。
三、 尊崇英烈,铭记牺牲。
林牧之亲自主持了一场规模空前的阵亡将士追悼大会。无论新兵老兵、军官士卒,凡战殁者,名讳皆刻于临时赶制的“英烈墙”上。全城缟素,哭声动天。
林牧之立于墙前,手持火炬,声音嘶哑却穿透风雪:“墙上每一个名字,皆为我等手足,父母所生!他们血染疆土,非为苟活,乃为寒川之存续,北境之将来!我等若退,若降,若散,则彼等鲜血白流,英魂难安!”
“唯有死战!唯有向前!方不负亡者之托!”郑知远独臂举刀,泪流满面地怒吼。
悲愤与哀思,转化为强大的复仇意志和集体认同感。“不负英魂”,成为寒川军民心中最沉重的誓言。
四、 技术突破,点燃希望。
就在气氛最压抑的时刻,禽滑略浑身烟尘、眼窝深陷却目光灼灼地冲进都督府,手中高举着一件器物:“主公!成了!燧发枪,哑火率降至一成!可量产了!”
同时,工造局传来另一个消息:在极度缺乏材料的情况下,利用回收金属和土法炼焦,成功小规模复产箭簇和震天雷!
这些技术上的微小却关键的突破,在此时无异于雪中送炭!林牧之立刻下令,将首批试产的十支燧发枪和一批新箭簇,优先装备给城头表现最英勇的哨兵和突击队。
“看!我们的工坊还能造出新家伙!”
“寒川还有希望!”
微弱的科技之光,驱散了部分绝望的阴霾,重新点燃了人们心中的希望之火。工匠的地位无形中再次拔高,技术救国成为共识。
五、 文化浸润,塑造认同。
王玄策组织的宣教署发挥了巨大作用。说书人开始在营房、粥棚讲述《寒川英烈传》、《林都督风雪赠裘》等新编故事;蒙学堂的孩子们开始传唱“寒川子弟多豪杰,不破狄虏誓不还”的歌谣;甚至出现了歌颂禽滑厘等工匠的顺口溜。
一种独特的“寒川文化”在血与火中萌芽,它强调忠勇、坚韧、互助、创新,区别于旧朝廷的腐朽和狄虏的野蛮,逐渐成为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
六、 严惩内奸,净化环境。
皇甫嵩的情报司雷厉风行,连续破获数个企图煽动叛乱、投敌献城的奸细团伙。林牧之下令,以最残酷的刑罚公开处置这些内奸,并宣布:“寒川之内,唯有同心同德者能存!叛徒,绝无容身之地!”铁血手段,震慑了宵小,净化了内部环境,让忠诚者更加安心。
一系列举措,如同绵绵春雨,悄无声息地浸润着寒川这片几近干涸的土地。效果并非立竿见影,却潜移默化,坚实而深刻。
人们发现,尽管饥饿依旧,寒冷依旧,但抱怨声少了,相互扶持多了。士兵会将省下的半块饼偷偷塞给饿哭的孩子;工匠会彻夜不眠地修复一件破损的铠甲;妇人会自发组织起来,为伤兵浆洗绷带…
一种难以言喻的信念,在绝望的土壤中顽强生长:我们是一个整体,我们在为彼此、为未来而战。只要林都督在,只要寒川的旗帜在,就有希望。
数日后,萧铁心趁着风雪稍歇,发动了一次猛烈的试探性进攻。敌军如潮水般涌来,炮火轰鸣。
然而,这一次,寒川城头的抵抗,呈现出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坚韧与…冷静。
士兵们不再慌乱,依托工事,精准射击,甚至能在军官战死后,自发补位。
百姓们不再惊恐逃窜,而是有序地协助运输物资、救护伤员。
当一处城墙被炸开缺口,敌军涌入时,附近的所有人——士兵、工匠、甚至平民——都自发地拿起一切可用的武器,嚎叫着扑上去,用身体和生命,硬生生将缺口堵住!没有命令,没有犹豫,只有一种源自本能的、守护共同家园的决绝!
进攻被再次击退。敌军丢下数百具尸体,狼狈撤回。
寒川城头,守军相互搀扶着,默默舔舐伤口,眼神中却燃烧着一种此前未曾有过的、冷冽而自信的光芒。
林牧之巡视城防,看着这一切,心中了然。
核心凝聚力,已在血与火、苦难与牺牲中,悄然成型。它看不见,摸不着,却真实存在,成为寒川最坚固的城防,最锋利的武器。
“传令:嘉奖今日所有参战军民,功勋簿上,人人有份!”他沉声道。
“另外,”他顿了顿,对王玄策低语,“‘未来司’拟定的‘火种’名单…可再增补十人。优先…今日战死者之遗孤。”
王玄策重重点头,眼中含泪。
寒川,这台巨大的战争机器,其最核心的引擎——人心,在经过极致的淬炼后,终于发出了稳定而强大的轰鸣。它或许依旧脆弱,依旧面临毁灭,但其内在的凝聚力,已使其拥有了在绝境中创造奇迹的可能。
最终的风暴,正在逼近。但寒川,已做好了从肉体到灵魂的,全部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