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川新政的推行,如同在贫瘠的冻土上播撒下顽强的种子,历经风雨摧折、血火浇灌,终于破土而出,显露出勃勃生机。控辖区内,秩序渐复,田亩日增,民心渐附。然而,林牧之与寒川核心层深知,零散的政令与临时的举措,终非长久之计。欲在这乱世中真正立足,与朝廷、北狄等庞然大物抗衡,必须构建一套完整、高效、且独具寒川特色的军政体系。
“散则为民,聚则为兵,终是流寇之策。”军议上,林牧之目光扫过麾下文武,语气沉凝,“今我寒川,据城寨,拥黎民,行新政,已非昔日草莽。当立规矩,定章法,成体系!如此,方能如臂使指,应对万变,图存…进而图强!”
一场旨在将寒川过往所有成功经验制度化、体系化的深刻变革,悄然拉开序幕。其目标,是打造一个军政合一、高效运转、能够自我造血、并不断进化的战争机器与治理实体。
一、 军政架构重塑:三权分立,各司其职。
正式设立“寒川都督府”,为最高权力机构。林牧之任都督,总揽全局。
下设三大核心机构:
1. 军机堂:以郑知远(伤愈)、孙疤瘌、雷火及各军主官为核心,皇甫嵩情报司并入。专司军事战略、作战指挥、军队建设、情报侦搜。掌“征伐”之权。
2. 民政治理所:以王玄策为长,苏婉清副之,辖各安民司、招抚司、蒙学堂。专司民政、财政、吏治、教化、屯田。掌“治民”之权。
3. 工造总局:禽滑厘任总监,地位超然,独立运作。统辖所有工匠坊、矿场、研发机构。专司军械研发制造、民用技术革新、资源勘探利用。掌“兴业”之权。
三权相对独立,又需紧密协同,重大决策由都督府联席会议裁定。架构清晰,权责分明,彻底改变了以往事无巨细皆决于林牧之一人的局面,效率大增。
二、 军制改革深化:等级分明,赏罚严明。
正式厘定军阶与勋功制度。打破资历藩篱,按战功、能力授衔,设“都尉、校尉、都统制、指挥使”等阶,配以相应待遇。设立“寒川勋章”,分“勇毅、智谋、忠勤”诸等,战功卓着、技术革新、治理有功者,皆可获勋,与待遇、荣誉挂钩。
完善“军功田”制度:将士凭战功,不仅赏金银,更可获“功勋田”(位于安全区域),可自耕,亦可由公田代管收租,使其无后顾之忧,誓死效命。
推行“军校制”:于寒川本城设“讲武堂”,由经验丰富之军官任教,轮训基层军官及有功士卒,传授战术、纪律、新政理念,培养忠诚可靠的中坚力量。
三、 经济体系构建:开源节流,鼓励流通。
发行“寒川通宝”(简陋铜钱)与“粮帛券”(以粮食、布匹为本位的票据),逐步替代以物易物,方便交易,活跃内部经济。
设立“税政司”,制定极低但统一的田赋、商税标准,规范征收,杜绝苛捐杂税。
鼓励境内手工业、商贸发展,尤其保护与黑石峒、南方沈家等外部势力的秘密贸易通道,视为生命线。
以工代赈常态化,组织流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利、城防),既缓解饥荒,又增强实力。
四、 律法与社会治理:约法三章,深入人心。
将《寒川约法三章》细化,颁布《寒川律例》,条文简洁,刑罚严厉,突出“抗敌、安民、生产”三大要务。设立“巡察使”,独立于军政系统,监督律法执行,纠察官员不法,可直接向林牧之禀报。
推行“保甲连坐”与“举荐贤良”相结合的制度。既以连坐强化控制,又鼓励举荐人才,拓宽用人渠道。
重视医疫防治,华棠的医官队被正式纳入体系,于各军寨设医馆,防治疫病,减少非战斗减员。
五、 情报与宣传:耳目灵通,民心所向。
皇甫嵩的情报司职能强化,不仅对外侦搜,亦对内监控,防奸肃反。
成立“宣教署”,由王玄策兼管,组织文人、说书匠,编纂《寒川英雄传》、《抗狄记》等故事,通过蒙学堂、集市、军营广泛传播,塑造寒川“抗狄安民、仁义之师”的形象,凝聚认同,鼓舞士气。
一套涵盖军政、经济、法律、文化的粗糙却实用的体系,以惊人的速度在寒川控辖区内建立起来。虽然简陋,却脉络清晰,运转有效,充满了乱世中特有的实用主义和生命力。
体系的威力,逐渐显现。
军令政令,上传下达,畅通无阻。
军队面貌焕然一新,有功者赏,有过者罚,士气高昂,训练更有章法。
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市场出现零星交易,工匠积极性提高。
社会秩序明显好转,犯罪率下降,民众对“寒川人”的身份认同感不断增强。
甚至开始有零星的、来自雍州其他地区乃至更远地方的读书人、小商人,冒险前来投效或贸易。
寒川,不再仅仅是一支军队、一座城,而开始像一个微型的、充满活力的割据政权。
然而,体系的成型,并非一帆风顺,伴随着剧烈的阵痛与残酷的淘汰。
新旧观念的冲突:部分老兵痞、归附匪首,难以适应严明的军阶律法,怀念以往随心所欲的日子,时有怨言甚至违纪。林牧之以铁腕手段,连续处置了几起抗命、抢掠事件,人头落地,毫不留情,强行将纪律刻入每一个寒川成员的骨髓。
资源分配的难题:体系运转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各机构、各部队为争夺有限的粮秣、资金、金属、人力,争吵不断。苏婉清、王玄策等人常常焦头烂额。林牧之不得不亲自协调,甚至强制推行“战时共产制”,要求一切优先保障军需与基本民生。
外部压力的加剧:萧铁心、赵元敬乃至北狄,惊恐地看着寒川以惊人的速度“正规化”,加大了渗透、破坏和经济封锁的力度。细作活动频繁,谣言四起,边境冲突升级。
最大的考验,来自一场由萧铁心策划的大规模“经济战”。他勾结赵元敬,严厉封锁边境,抬高盐铁等必需品的价格,并大量伪造“寒川通宝”和“粮帛券”,投入寒川控制区,企图扰乱金融,制造恐慌。
一时间,寒川境内物价飞涨,民众疑虑,新生的经济体系面临崩溃的危险。
危急关头,林牧之展现出惊人的决断力。
他首先下令,暂时冻结“通宝”和“粮帛券”流通,恢复以物易物,稳定市场。
旋即,命皇甫嵩情报司全力侦破伪钞案,一举端掉数个窝点,将涉案奸商、细游街示众,严厉处决。
同时,派出多支精干小队,冒险突破封锁,前往黑石峒和更远的地区,不惜代价采购盐铁等物资。
更重要的是,他宣布“工造总局”取得重大突破,已能小规模自产粗盐和精铁(虽质量低劣,却解了燃眉之急),并大幅提高自产品兑换比例,重新稳定了“粮帛券”的信用。
一场危机,被硬生生化解。寒川的体系,在冲击中反而变得更加坚韧。
数月之后,当初那个风雨飘摇、仅凭血勇挣扎的寒川,已然面貌一新。
城防更加坚固,军寨星罗棋布,农田阡陌纵横,工坊炉火不息。
军队令行禁止,民众各安其业,虽依旧清贫,却秩序井然,充满希望。
一套粗糙却高效、带有浓重林牧之个人印记和战时色彩的军政体系,已然初步成型,并开始迸发出强大的力量。
这一日,林牧之立于寒川城头,望着城外依旧连绵的敌军营垒,又回望城内井然有序的景象,对身旁的王玄策、禽滑厘等人道:“体系初成,然根基尚浅,强敌未去。此非终点,实为…新征程之起点。”
“传令各部:巩固成果,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备战!备大战!”
他目光投向遥远的天际,仿佛已看到那即将到来的、决定最终命运的惊涛骇浪。
寒川,这台由无数血肉和智慧铸就的战争机器,已然完成了关键的升级与整合,发出了低沉而充满力量的轰鸣,等待着…最终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