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宣言”大典的盛况与豪情,如同节日的烟火,绚烂却短暂。当欢呼声散去,广场上的“龙心”轮机被重新覆上绸缎运回高度戒备的工坊,寒川帝国的统治核心,便不得不从庆典的激昂氛围中沉静下来,直面一个随之而来的、更为沉重且无法回避的命题。掌握了“龙心”这般足以改变时代格局的力量,寒川帝国及其统治者林牧之,究竟该如何运用它?这力量,是用于无休止的扩张与征服,还是承载起与之匹配的、更为宏大的使命?力量,在带来荣耀与安全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关乎道义与未来的责任。 这一深刻的认识,在一次突如其来的边境危机中,变得无比清晰和尖锐。
大典过后月余,一个风雪交加的深夜,一份八百里加急军报,被火速送进了皇宫,直达林牧之的御案前。军报来自帝国西北边陲的“西海镇守使”。情报司主官皇甫嵩随后呈上的密报,则提供了更详尽的背景。情况大致如下:
一支隶属于寒川藩属——羌戎部落的游牧骑兵队,在追逐草场时,越过了双方习惯的边界线,与驻守在当地的一个寒川边军哨所发生了摩擦。冲突中,羌戎人依仗马快弓利,率先攻击,射伤了两名寒川士兵。哨所守备队长是一名血气方刚的年轻军官,名为赵锋。他麾下虽只有五十余人,但恰巧装备了最新配发到边疆试验的、仅有的三门“轻便式雷火铳”(基于“雷龙炮”技术缩小改良的早期迫击炮雏形)。在遭受攻击后,赵锋怒不可遏,未及请示上级,便下令还击。
“雷火铳”的轰鸣,在辽阔的草原上响彻。羌戎人从未见过如此骇人的武器,炮弹落地,火光迸射,巨响如雷,瞬间将冲在前面的十几骑连人带马炸得粉碎。羌戎人大骇,仓皇溃逃。冲突规模很小,寒川方面仅两人轻伤,而羌戎部落则死伤十余人,其中包括头领的儿子。
消息传回,朝野震动。然而,震动的焦点并非冲突本身,而在于后续的抉择。
翌日清晨,紧急御前会议在凝重的气氛中召开。大将军郑知远第一个站出来,情绪激昂,声若洪钟:
“陛下!羌戎部族,桀骜不驯,屡犯我境!昔日我兵器不利,尚需怀柔羁縻。如今既有‘雷火铳’之利,何不趁此良机,兴师问罪,犁庭扫穴,一举荡平西北边患,永绝后患?正好也让四方蛮夷,见识一下我‘龙心’时代寒川军威之盛!此乃天赐良机!”
他的主张,代表了军中方兴未艾的强硬派观点。拥有绝对武力优势后,倾向于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解决问题,树立威严。
户部尚书王玄策却持不同意见,他捻须沉吟,语气谨慎:
“陛下,郑将军所言,虽可逞一时之快,然臣以为不妥。羌戎部落散居草原,逐水草而居,其民彪悍,若行征伐,即便能胜,亦难尽灭,反恐激起更大范围的叛乱,使我陷入战争泥潭,耗费巨大。且我寒川正处发展关键期,重心当在内部建设与海洋开拓。西北用兵,恐分散国力,得不偿失。不若遣使斥责,令其赔罪纳贡,加强边防,以示惩戒即可。”
他的观点,体现了文官系统注重实际效益和内部稳定的务实考量。
工造总局会办大臣陈烁从技术后果的角度提出了忧虑:
“陛下,‘雷火铳’初露锋芒,其威力已显。然,若轻易用于征伐,恐引发周边更大恐慌,加速军备竞赛,甚至促使他们联合对抗我方。于我科技保密与长远发展,恐非益事。”
三方意见,各有道理,争论不下。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始终沉默不语的皇帝林牧之。他面前摊开着军报和地图,手指轻轻点在西海镇那片广袤的草原上,目光深邃,看不出喜怒。
良久,林牧之缓缓抬起头,没有直接评判对错,而是问了一个看似不相干的问题:“皇甫爱卿,羌戎部族,其民以何为生?其地与我来往,除了摩擦,可还有别的?”
皇甫嵩微微一怔,随即答道:“回陛下,羌戎人以游牧为生,畜养牛马羊群。其地贫瘠,但盛产良马和少量珍稀皮草。与我边境,偶有民间互市,以其马匹、皮革换取我之铁器、茶叶、布帛。”
林牧之点了点头,目光扫过众臣,声音平和却带着千钧之力:
“诸卿之论,朕已明了。郑卿欲扬国威,王卿虑及国力,陈卿忧心长远,皆是为国筹谋。然,朕思之,今日之寒川,既得‘龙心’之力,眼光是否应更长远一些?”
他站起身,走到巨幅疆域图前,手指从寒川本土划向西北,又划向广阔的海洋。
“我寒川之力,源于科技,源于万民之智。此力之用,若仅效仿古之霸主,用于征伐征服,与手持利刃的莽夫何异? 即便一时拓土千里,然草原茫茫,部落星散,征服易,治理难,同化更难。徒耗国力,结怨四方,非但无益,反恐拖累我迈向深蓝、开拓未来的大计。”
他转过身,目光锐利地看向郑知远:“郑卿,我寒川之剑,当为开拓之剑,守护之剑,而非杀戮之剑。其锋芒,应对准那些阻我进步、掠我财富、存心亡我之强敌,而非这些为生存所迫、文化迥异的草原邻居。”
接着,他又看向王玄策和陈烁:“王卿、陈卿所虑,乃持重之言。然,持重非等于退缩。我既有力,便当思考如何以此力为根基,构建长治久安之秩序,谋取更大、更持久之利益。”
林牧之回到御座,决然道:
“故此,朕意已决。对羌戎之事,不行征伐,但亦不姑息。”
“旨意如下:
一、 遣使赴羌戎王庭,严正交涉。 明确告知其越境伤人之过,必须严惩凶手,赔偿损失,并向我国正式道歉。
二、 开放边境指定互市,扩大贸易规模。 我可向其提供更多其所需之物,但需以其良马、皮革等物公平交换。同时,可派遣农技人员,择地试点,教其部分部落筑屋定居,种植耐寒作物,改善其生存方式,减少因争夺草场而生的冲突。
三、 在西海镇设立‘格致边驿’。 展示我寒川之医术、农技、天文历法,许其部落首领子弟入学,以文化、科技潜移默化,导其向化。
四、 边防升级,但不挑衅。 增配‘雷火铳’等新式装备,加强巡逻,显我扞卫疆土之决心与能力,使其不敢再犯,但绝不主动越境攻击。
林牧之的决策,让众臣陷入了沉思。这并非单纯的怀柔或强硬,而是一种基于强大实力自信的、更为复杂和长远的战略。它要求寒川不仅要会使用武力,更要学会运用经济、文化、科技等“软实力”来塑造周边环境,将潜在的敌人转化为稳定的邻居甚至未来的合作者,从而为核心战略方向扫清障碍。
郑知远沉思片刻,率先领悟,抱拳道:“陛下圣明!是臣思虑短浅了。以力服人,终非长久;以利导之,以文化之,方可根除边患,使我后方稳固,全力向海!”
王玄策也恍然大悟,赞道:“陛下此策,实乃王道与霸道之结合!开放互市,可增税收,得良马;传播技艺,可减冲突,播仁名。所费,远低于一场战争,所获,却更为持久丰厚!臣佩服!”
陈烁点头道:“如此,既可展示我科技之威,使其敬畏;又可展示我科技之惠,使其向往。于我国形象与长远发展,确为良策。”
旨意迅速下达。寒川的使者带着皇帝的国书和一支精干的队伍(包括外交官、商人、医师和农艺师)前往羌戎王庭。起初,羌戎王庭对赔偿要求十分抵触,但当使者“无意”中让随行护卫演示了“雷火铳”的威力(轰平了一个小土丘),并展示了带来的精美铁器、茶叶和承诺的农业援助后,羌戎王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最终,羌戎王惩处了肇事者,做出了赔偿和道歉,并欣然接受了扩大贸易和有限度技术交流的建议。一场可能的战争消弭于无形,边境反而迎来了一段前所未有的和平与繁荣期。羌戎人得到了急需的物资,开始尝试定居农业,其贵族子弟对寒川的“格物之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寒川则获得了稳定的战马来源和西北边境的安宁。
事后,林牧之在御书房对几位心腹重臣感叹道:“诸卿,今日之事,让朕更深切地体会到,力量越大,责任越重。 我寒川既得苍天眷顾,获此强国之力,便不能只思一己之私,逞一时之快。此力,当用于开拓未来,造福苍生,乃至为天下纷争,探寻一条新的出路。 此,方为天命所归之真义!”
“力量带来的责任”这一课,让寒川的统治阶层开始从单纯的强国思维,向肩负区域乃至全球性责任的“大国思维”蜕变。这标志着寒川帝国在拥有硬实力的同时,开始探索与之匹配的软实力和战略智慧,其崛起之路,因此增添了更为深沉的道德分量和更为远大的文明抱负。这头东方巨兽,在磨利爪牙的同时,也开始学习如何运用它的力量,去成为一个秩序的构建者,而不仅仅是破坏者或征服者。前方的道路,也因此变得更加广阔和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