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工计划”在帝国最高意志的推动下,进入了倾尽资源的全面攻坚阶段。天工城内,机床轰鸣,炉火不熄,来自全国各地的顶尖人才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图纸、炉膛和试验台前。然而,当最初的狂热与豪情随着时间流逝渐渐沉淀,当巨量的资源投入并未立刻换来预期的突破性进展时,一种新的、更为磨人的状态开始笼罩整个项目,乃至牵动着帝国最高决策层的心弦——漫长的等待。这不是消极的停滞,而是在希望与焦虑交织中,对未知结果的煎熬,对巨大投入能否获得回报的担忧,以及对整个国家战略定力的严峻考验。
寒来暑往,转眼“神工计划”第二阶段已推进近一年。天工城核心工坊内,气氛不再是初期的激昂,而是弥漫着一种高度紧张下的沉寂。总工程师林烁的眉头锁得更紧了,他常常站在那台已初具规模、却仍问题缠身的放大版蒸汽轮机原型机前,一站就是几个时辰。工匠和学者们依旧忙碌,但步伐沉重,交谈简短,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躁。
技术瓶颈的顽固,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材料组负责人苏青的实验室里,堆满了各种成分略有差异的“青钢”试棒。大规模冶炼的稳定性问题如同一座大山,每一炉钢的成分、晶相结构总有细微波动,导致力学性能无法完全一致。这对于要求极高平衡性和可靠性的高速转子而言,是致命的。苏青双眼布满血丝,对前来了解进度的陈烁汇报,声音沙哑:“大人,非是下官不尽心,实是……实是这材料之学,微乎其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要找到稳定重现最佳性能的工艺,犹如大海捞针,需要无数次试错,急……急不得啊!” 他的语气中带着无奈与自责。
精密制造工段内,老匠师李铁手带着徒弟们,对着一根需要极高同心度的主轴反复打磨、测量、再打磨。最新的“仿形铣床”虽然提升了效率,但最终的精度仍 heavily 依赖工匠的“手感”和经验。一位年轻工匠忍不住抱怨:“师傅,这轴的要求也太苛刻了!咱们这已经是全国最好的手艺了,可这跳动量,总是差那么一丝丝!这要磨到什么时候是个头?” 李铁手瞪了他一眼,呵斥道:“闭嘴!‘神工’之事,岂容丝毫马虎?磨!给老子磨到合格为止!” 但他自己紧握锉刀的手,也因长时间用力而微微颤抖。
最令人头疼的是密封系统。高压蒸汽的泄漏问题始终无法彻底解决。一次次更换密封材料,改进结构设计,试验台上蒸汽弥漫,嘶嘶作响,但仪表上的压力读数总是缓慢而坚定地下降。负责此项目的工程师几乎崩溃,在一次试验失败后,他狠狠地将安全帽摔在地上,低吼道:“这鬼东西!就像个捂不住的筛子!我们到底还要试多少次?!”
进展的迟缓,开始在外界引发波澜。
尽管有皇帝的严旨和最高级别的保密,但如此大规模的资源倾斜,不可能完全掩盖。朝堂之上,一些非核心部门的官员,眼见本部门的预算被削减,工程被推迟,不满情绪逐渐积累。
一次例行朝会上,一位掌管水利的侍郎终于忍不住,出列奏道:“陛下!‘神工’之重,臣等皆知。然,今岁南方水患频仍,数处堤防加固工程因款项不足而延误。若汛期至,恐生大患!臣恳请陛下,能否……能否从‘神工’款项中,暂拨部分以解燃眉之急?毕竟,那边是虚无缥缈的未来之利,这边是眼前百姓的身家性命啊!” 他的话,引起了不少官员的低声附和。
户部尚书王玄策压力巨大,他一方面要全力保障“神工”用度,另一方面又要应对各方的诘难,疲于奔命,鬓角的白发日益增多。他只能硬着头皮向林牧之保证:“陛下,水利款项,臣已设法从别处腾挪,必不误事。‘神工’之款,一分一毫也不能动!” 但私下里,他对陈烁叹道:“陈大人,这日子……难熬啊!朝中怨言日增,若‘神工’再迟迟不出成果,老夫这户部,怕是要成众矢之的了!”
甚至连民间也开始流传起风言风语。茶楼酒肆中,有人窃窃私语:“听说朝廷花了海样的银子,在搞什么‘神机’,都快一年了,连个响动都没听见,别是打了水漂吧?”“唉,赋税倒是见涨,也不知图个啥。”
最高决策层,同样承受着内心的煎熬。
林牧之每日都会收到陈烁呈送的“神工计划”进展简报。简报上的内容,多是“某材料试验进行中”、“某部件精度提升x%”、“密封方案第Y次测试未达预期”等技术性描述,鲜有激动人心的突破。他表面上平静如水,依旧每日批阅奏章,主持朝会,但身边的近侍发现,陛下在御书房独处的时间越来越长,凝视地图上寒川疆域的目光,也越发深邃难测。
大将军郑知远虽全力支持,但内心也难免忐忑。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悄悄询问皇甫嵩:“西边(奥伦特)那边,有什么新动静?他们的‘快船’有没有进展?” 他担心寒川倾尽国力投入的这场豪赌,会被对手抢先一步。
最直接的压力,落在工造总局会办大臣陈烁的肩上。他频繁往返于天工城和京城,既要安抚焦躁的研发团队,又要顶住朝廷的质疑,还要向皇帝解释进展缓慢的原因。一次,在项目协调会上,面对几个小组负责人互相推诿、抱怨资源不足的混乱场面,一向沉稳的陈烁终于忍不住拍了桌子,声音嘶哑:“都给我闭嘴!陛下将倾国之托付于我辈,不是让我们在这里互相指责、怨天尤人的!困难谁不知道?但路是人走出来的!没有路,就用我们的血汗凿出一条来!谁再敢言退,休怪本官不讲情面!” 他的震怒,让在场所有人噤若寒蝉,也折射出他内心承受的巨大压力。
在这漫长的等待中,希望如同风中残烛,时明时暗。偶尔,材料组某次试验的数据特别理想,或是密封组某个新构思在模拟测试中表现优异,都能让整个天工城短暂地振奋一下。但随之而来的,往往是下一次试验的失败,将刚燃起的希望再次浇灭。
林烁在一次深夜与几位核心成员的谈话中,试图鼓舞士气:“诸位,我知道大家很累,很煎熬。但请想一想,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前人从未做过的事情!我们每解决一个小问题,都是在为寒川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这等待,是破茧成蝶前必须经历的黑暗!我相信,曙光就在前方!”
他的话语虽然坚定,但眼神中的疲惫却无法掩饰。漫长的等待,考验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意志。
这场举国关注的“神工计划”,仿佛一艘驶入无风带的巨舰,虽然动力全开,却似乎停滞不前。帝国在沉默中积蓄力量,也在焦虑中期盼着那决定命运的一声惊雷。所有人都在问:这漫长的等待,何时才是尽头?最终的结局,是迎来辉煌的日出,还是陷入更深的黑暗?答案,隐藏在未知的时间与不懈的努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