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大的阅兵式与万国科技博览会,如同一场席卷天下的风暴,将寒川无可匹敌的国力与科技优势,赤裸裸地展现在所有来访者面前。那种源于绝对力量差距的震撼与敬畏,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外国使节、商贾和学者的心中。喧嚣过后,寒川主城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秩序,但一种新的、更加微妙的政治格局,却开始在暗流中悄然形成。昔日或敌对、或观望的势力,在认清现实后,纷纷调整策略,而其中最为显着的转变,来自于那些选择(或被迫选择)与寒川结盟的势力。他们开始意识到,对抗寒川无异于以卵击石,而依附寒川,则可能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然而,这种依附,并非平等的兄弟之谊,而是逐渐滑向一种难以摆脱的技术依赖。
第一个将这种依赖关系清晰展现出来的,是寒川西北边境的重要屏障,也是曾经的对手——西凉沙城。
阅兵结束后不久,西凉沙城的新任城主(慕容桀兵败被俘后,族内推举的相对温和派首领)慕容昭,便派出了以其胞弟慕容明为首的、规模空前的使团,携带重礼,正式访问寒川,请求觐见林牧之。
太极殿上,气氛与以往截然不同。慕容明不再是昔日那种或倨傲或隐忍的模样,而是毕恭毕敬,甚至带着几分谦卑。他深深一躬,言辞恳切:“陛下天威,鄙使日前有幸观礼,深感震撼,五体投地。我西凉沙城,僻处荒漠,民风虽悍,然技艺粗陋,民生多艰。以往多有冒犯,实乃井底之蛙,不知天高地厚。今城主慕容昭特遣鄙使前来,恳请陛下不计前嫌,准我西凉,附于寒川骥尾,永为藩属,岁岁来朝。并乞陛下恩赐技术,惠我边民。”
说着,他呈上了一份长长的礼单和一份更长的“乞赐清单”。礼单上尽是西凉特产的金玉宝石、良马骆驼,而“乞赐清单”上,则罗列着从新式掘井技术、防风固沙的草方格工艺、治疗沙漠常见疾病的特效药,到改良畜种的方法、简单的矿石勘探技术,乃至用于修缮城防和官道的标准化建材等等,几乎涵盖了改善西凉生存和发展的方方面面。
朝堂之上,文武百官神色各异。大将军郑知远捋着胡须,嘴角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显然对西凉的前倨后恭颇为受用,但也隐含警惕。户部尚书王玄策则眼中精光闪烁,迅速盘算着这其中蕴含的巨大贸易利益和政治收益。
工造总局会办大臣陈烁出列,他没有立即表态,而是仔细查看了那份“乞赐清单”,然后向林牧之躬身道:“陛下,西凉所请,多涉及民生基础,若善加引导,确可助其稳定,减少边患。然,其中部分技术,如勘探、建材等,亦关乎我国防安全,需谨慎处置。”
林牧之端坐龙椅,目光深邃地扫过慕容明,并未因对方的谦卑而喜形于色,反而看得更深。他缓缓开口,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西凉诚意归附,愿共谋发展,此乃好事,朕心甚慰。寒川秉持‘科技兴邦,惠及天下’之志,亦愿与邻为善。然,技术传播,非同儿戏,需有章法。”
他提出了几点原则:
一、西凉需正式签订臣属条约,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包括军事同盟、贸易优惠以及寒川在关键事务上的指导权。
二、技术援助将分阶段、有条件地进行,优先满足民生急需,如医药、饮水等;涉及资源勘探、工程建设等技术,需由寒川派出专家团队指导实施,核心数据由寒川掌控。
三、西凉需开放特定市场,优先采购寒川的工业制品,并保证寒川商队的安全与利益。
四、双方建立定期技术交流机制,但西凉不得未经允许将寒川技术转让第三方。
慕容明听完,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立刻代表城主慕容昭全盘接受。对于现在的西凉来说,生存与发展是第一要务,寒川的条件虽然严苛,但比起灭顶之灾和永久的落后,已是最好选择。
条约签订后,寒川对西凉的技术输出迅速启动。陈烁从工造司和格致学院抽调精干力量,组成数个“技术援助团”奔赴西凉。景象是惊人的:
在干旱的戈壁滩上,寒川的水利工程师指导西凉人打出了更深、出水量更稳定的井,引入了节水灌溉技术;药石司的医师带着磺胺等药品,深入部落,有效控制了肆虐的传染病;农部的官员推广了耐旱作物和科学的畜牧方法;甚至工造司的工匠,也开始帮助西凉修缮道路,改善居住环境。
西凉上下,对寒川的态度从恐惧逐渐变为感激乃至依赖。慕容昭在一次接待寒川使臣的宴会上,由衷感叹:“昔日只知寒川兵锋之利,今日方知寒川亦有活命之恩。若无寒川技术,我西凉子民不知还要在困苦中挣扎多久。”
然而,在这种表面和谐的背后,依赖的种子已经深深埋下。西凉的命脉——水源、健康、粮食增产乃至基础设施建设,都开始与寒川的技术和支持紧密捆绑。寒川的商人几乎垄断了西凉的高端商品市场,西凉的经济结构悄然转向为寒川提供原材料和初级产品。更重要的是,西凉的军队开始换装寒川提供的“外贸版”武器,其国防能力在提升的同时,也对寒川的军械供应和后续维护产生了深度依赖。
慕容明曾私下对心腹担忧地说:“寒川之恩,如山重。然,我西凉如今,衣食住行,皆仰寒川之鼻息,长此以往,恐……恐再无自主之可能。” 心腹也只能默然。
西凉的模式,很快产生了示范效应。其他较小的部落和城邦,如东北的“靺鞨部”、西南的“山夷联盟”等,见西凉因依附寒川而民生改善、地位稳固,也纷纷效仿,派使团前来,请求获得类似的技术援助和贸易优惠。
寒川,俨然成为了区域内的技术核心与规则制定者。
这一日,林牧之在御花园与陈烁、王玄策漫步。望着园中欣欣向荣的景象,林牧之问道:“二卿观近日诸藩来朝,所求皆为我之技艺,此事利弊如何?”
王玄策答道:“陛下,此乃大势所趋。我以技术为纽带,可轻易获得以往需血战方能得之利益,如资源、市场、战略缓冲。各藩依赖愈深,则我地位愈固,边境可安,财源可广。此乃不战而屈人之兵之上策。”
陈烁却沉吟道:“王尚书所言甚是。然,臣窃以为,此依赖关系,亦是一把双刃剑。若处理不当,一味索取,或技术输出过于保守,恐引发藩国不满,滋生怨怼。需把握分寸,既要让其依赖,亦要让其感受到共同发展之希望。且,我寒川技术亦需不断进步,方能始终保持领先,令其望尘莫及。”
林牧之点头称许:“二卿所言,皆切中要害。技术依赖,可成枷锁,亦可为桥梁。 关键在于我辈如何运用。当以普惠之心行掌控之实,既要让其离不开我,亦要让其心甘情愿。同时,我寒川自身之创新,万不可停滞。须知,持人之所急,方能制人之所命。”
他眺望远方,目光深远:“此乃一条前人未曾走过之路。如何利用这技术优势,构建一个以我寒川为核心、互利共赢的新秩序,将是未来我辈面临的长久课题。”
西凉沙城及其效仿者的故事,标志着寒川的“科技兴邦”战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内部的积累与防御,转向外部的辐射与塑造。通过输出技术,寒川正在周边构建一个以自身为圆心的“引力场”,使盟友(或附庸)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加深对寒川的依赖。这种依赖关系,比单纯的军事征服更加牢固和持久,它为寒川的“铁血争霸”奠定了更为复杂也更为深厚的软实力基础。然而,如何驾驭这种依赖,平衡控制与普惠,防止反噬,也将考验着寒川统治者的智慧。科技的触手,已悄然延伸至外交与战略的深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