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永续与生态和谐令》的颁布,如同在寒川高速运转的科技巨轮上,安装了一个精密的“生态舵轮”,使其在“铁血争霸”的航道上,开始有意识地调整姿态,追求一种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王玄策领衔的新设“资源与生态尚书省”迅速运转起来,格致学院和工造司的研发重点,也开始向深地勘探、绿色冶炼、循环农业等“深绿科技”领域倾斜。这场由潜在危机引发的深刻变革,虽在初期引发了一些关于“是否拖慢步伐”的争议,但其长远价值,很快便在接踵而至的实践中显现出来。
然而,就在这新旧发展理念交织、国家航向进行深度调整的关键时期,一个更为根本性的命题,随着寒川科技兴邦事业步入成熟期,自然而然地摆在了决策者面前:寒川耗费十余年心血建立的这套庞大科技体系,其最终极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它积累的磅礴力量,将引导这个国家走向怎样的未来? 这个问题,超越了具体的资源困境或技术瓶颈,直指国家发展的哲学根基与文明愿景。
这一终极追问,并非源于某次紧急事件,而是在一次旨在检验“科技兴邦”综合成效的全国性大巡检过程中,通过一系列鲜活的对比与深刻的见闻,逐渐浮现在林牧之及其核心重臣的脑海之中。
林牧之决定亲自带队,率领包括禽滑略(乘特制车驾)、华棠、王玄策、陈烁、云苓以及科发委年轻委员在内的核心团队,进行一次为期数月的巡行。他们不仅视察工造总局的先进工坊、格致学院的学术前沿,更深入边远的矿区、新垦的农田、偏远的医馆,乃至刚刚因生态修复令而暂停开采、正在实施复绿的山峦。
巡行途中,所见所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冲击:
在麒麟工业区,他们看到标准化流水线上,崭新的“破军铳”零件如泉水般涌出,工匠们技术娴熟,效率惊人。然而,在毗邻的河流下游,他们也看到了因早期粗放生产导致河水泛黄、鱼虾绝迹的遗留伤痕,以及正在建设的废水净化厂的雏形。
在北境新屯田区,他们看到新式犁铧翻起肥沃的黑土,引水渠网如血脉般滋养着万亩良田,屯民脸上洋溢着对丰收的期盼。然而,在更远的过度放牧的草场,他们却看到了草场退化、风沙初起的隐患,以及户部官员正在与牧民艰难协商轮牧休耕的场景。
在格致学院,他们看到年轻学子在墨翟指导下激烈辩论天体运行,演算着深奥的公式,充满探索的激情。同时,他们也听到药石司的汇报,尽管磺胺、海霖素已惠及军中和大城,但一些偏远山村的百姓,仍因缺医少药或信奉巫祝而饱受疾病折磨。
最令人动容的一幕,发生在他们巡视一个刚刚应用了新型水循环系统的偏远矿区。一位满脸煤灰的老矿工,指着新安装的通风设备和净化池,对林牧之激动地说:“陛下,这新家伙事儿,让井下的气儿顺了,流出去的水也清了!咱矿工能多活几年,地里的庄稼也不怕被毒水浇了!这……这才是真格的‘科技’啊!”
老矿工朴实的话语,像一道闪电,击中了林牧之。他意识到,科技的力量,其最崇高的价值,并非体现在最尖端的武器或最宏伟的工程上,而恰恰在于它能惠及最普通的百姓,改善最基层的生活,守护最根本的生存环境。
当晚,在巡行驻地的简陋书房内,林牧之召集了核心团队,举行了一场没有议程、却意义深远的“炉边夜话”。
林牧之首先开口,语气深沉:“此次巡行,朕感触良多。我等于观星阁中运筹帷幄,于工坊内精益求精,所求者,究竟为何?今日见那老矿工之喜,见那受损山河之痛,朕方恍然:科技之伟力,其根在民,其魂在仁。”
禽滑略斜倚在软榻上,声音虚弱却目光炯炯:“陛下圣明。老臣一生造器,初时为强军保国,继而求效率精进。然至暮年,方悟最高之‘技’,乃是让众生安居乐业之‘道’。若能以我辈之术,使耕者有其田,工者安其居,病者得其医,老者有所养,则胜造千万利器矣。”
华棠深有同感:“药石之本,在于活人。若良药仅服务于权贵战场,而不能普惠乡野,则其‘善’未至也。科技兴邦,当以民生福祉为最终圭臬。”
王玄策从治理角度补充:“国强之象,非独见于舰炮林立,更应见于仓廪充实、路不拾遗、幼有所教、老有所终。科技应为达成此境之舟楫,而非目的本身。”
陈烁、云苓等年轻一代也纷纷发言,表达了他们希望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民生难题的强烈愿望。
这次夜话,达成了前所未有的共识:寒川科技兴邦的终极目标,绝非单纯的武力强大或财富积累,而是要构建一个以科技为基石、更加公平、更有韧性、全体百姓能共享发展成果的“善治社会”。
巡行结束后,林牧之在太极殿召开了决定寒川未来百年气运的 “定策大会” 。他在大会上,正式提出了指引寒川长远发展的 “三大基石”论:
“诸公!经此巡行,朕心愈明。我寒川未来之国策,当立于三大基石之上:
其一,科技之基。 此乃强国之器,须永葆创新活力,精益求精,此为立国之本。
其二,生态之基。 此乃生存之源,须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确保发展之可持续性,此为固国之根。
其三,民生之基。 此乃一切之归宿,须以科技之力,普惠万民,追求公平与正义,此为强国之魂!”
“此三大基石,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科技若脱离民生,则为无的之矢;发展若破坏生态,则为竭泽而渔;民生若无科技支撑,则如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