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境鹰嘴崖一役的辉煌胜利,如同一声震彻云霄的春雷,驱散了笼罩在寒川上空许久的战争阴霾,也极大地振奋了全国民心。捷报传遍城乡,百姓奔走相告,欢庆王师之威。朝堂之上,文武百官亦是扬眉吐气,以往对“科技兴邦”国策心存疑虑或持保留态度的保守派官员,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也不得不承认:正是那些曾经被他们视为“奇技淫巧”的火铳、标准化的零件、高效的后勤以及训练有素的工匠与士兵,共同铸就了这场酣畅淋漓的大胜。
然而,就在举国上下沉浸于胜利的喜悦,甚至有人开始主张应趁势北伐、一劳永逸解决北狄之患时,深谋远虑的林牧之,却在这喧嚣的顶峰,看到了一个更为关键、足以决定寒川未来百年国运的历史契机。他深知,一场战役的胜利,或许可保数年边境安宁;但一种制度性、根源性的强大,才能支撑起一个王朝的千秋基业。鹰嘴崖之战,恰恰以最雄辩的方式,证明了“科技兴邦”这条路,不仅走得通,而且是一条通往强盛的康庄大道。
庆功宴的喧嚣过后,林牧之并未急于封赏功臣或筹划下一步军事行动,而是下了一道异常冷静甚至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的旨意:罢朝三日,令文武百官,尤其是三品以上大员,闭门深思,就“北境大捷之根源与寒川未来之国策”撰写策论,三日后于太极殿朝会,逐一陈奏。
这道旨意,如同一盆冷水,让沉浸在狂热中的朝堂迅速降温,迫使所有人从单纯的军事胜利,转向对国家根本战略的深层思考。
三日后,太极殿内,气氛庄严肃穆。林牧之端坐龙椅,静听群臣奏对。
果然,分歧立现。
以大将军郑知远为首的激进派,慷慨陈词,主张“宜将剩勇追穷寇”。他们认为,寒川军威正盛,科技利器锋芒毕露,当借此大胜之威,集结重兵,主动出击,一举荡平萧铁心部,永绝北患,将寒川的疆域和影响力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其言论激昂,充满开疆拓土的诱惑。
而以户部尚书王玄策为首的稳健派,则持重老成,力主“韬光养晦,固本培元”。他们指出,鹰嘴崖之战虽胜,然寒川国力亦有损耗,民生基础尚不牢固。北狄地域广阔,纵能一时取胜,长期占领和管理亦将消耗巨大,恐陷入战争泥潭。当务之急,应是利用来之不易的和平时机,将更多资源投入“铸剑为犁”的国策,大力发展农工,充盈国库,惠及百姓,使寒川的强大建立在更坚实的经济和民生基础之上。
两派争论不休,各有道理。此时,工造总局大臣禽滑略出列,他的奏对,超越了单纯的军事或经济视角,直指核心:
“陛下,诸公之论,皆为国家计。然臣以为,北境之胜,其根本不在将帅之勇,亦不在兵甲之利,而在于我寒川十余年来,持之以恒推行‘科技兴邦’之国策所积淀的深厚国力!此役,乃制度之胜,体系之胜!”
他环视众人,声音沉毅:“追亡逐北,或可逞一时之快;休养生息,亦是务实之选。然,若不能将‘科技兴邦’从此前的探索与实践,擢升为寒川万世不移之基本国策,以最高律法形式确立其地位,则今日之胜,可能成为明日骄矜之资本;今日之器,可能沦为日后懈怠之温床。臣恳请陛下,乘此大胜之机,将‘科技兴邦’定为国本,立法保障,使其不因人事变迁而动摇,不因一时得失而废止!”
禽滑略此言,如石破天惊,深深震撼了在场所有人,包括林牧之。这正是林牧之罢朝三日期待听到的最具远见的声音。它不再纠结于一时一地的战术选择,而是着眼于寒川长治久安的战略根基。
华棠、墨翟等科技重臣纷纷附议,从医药、格物等角度阐述科技对民生、对文明的深远意义。就连原本持重的王玄策,也意识到将科技兴邦制度化、法定化,对于寒川长远稳定的极端重要性,转而支持禽滑略的主张。
林牧之静听良久,待众臣奏毕,他缓缓起身,目光扫过满朝文武,声音洪亮而坚定,宣告了寒川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决定:
“诸公之论,朕已尽悉。鹰嘴崖一捷,乃天佑寒川,更是我辈坚持科技之路的必然结果!郑卿追亡逐北之志可嘉,王卿固本培元之论亦善。然,禽爱卿所言,方是治国安邦的百年大计,千秋功业!”
“朕决定:自即日起,‘科技兴邦’不再仅是方略国策,而是正式确立为我寒川立国之基、强国之本,写入《寒川宪章》,成为后世君主与臣民必须遵循的最高准则!”
此言一出,满殿肃然,随即响起一片山呼万岁之声。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紧接着,林牧之颁布了一系列具体诏令,将这一最高国策落到实处:
1. 制定《寒川科技促进根本法》:以律法形式,明确规定国家财政每年必须保证对科技研发、教育、人才培养的投入比例;设立独立的“科技审议院”,对重大科技项目和国家发展战略提供咨询与监督;保障科研人员的地位与权益,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2. 启动“寒川第一个五年发展纲要”:在“科技兴邦”国策指导下,制定覆盖军工、民生、教育、基础建设等各领域的系统性发展规划,使国家发展有章可循,有目标可追。
3. 设立“最高科学技术奖”:重奖在科技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命名为“金龙奖”,由林牧之亲授,成为寒川至高荣誉。
4. 修订《专利律》与《工匠保护法》: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激发民间创新活力,使“尊重知识、尊重创造”成为社会风尚。
5. 宣告“格物致用”为寒川官方哲学:将重视实践、探索真理的“格物”精神,提升到国家意识形态的高度,引导社会风气。
“科技兴邦”的定鼎,标志着寒川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更加成熟和自觉的阶段。 它从一项由强人推动的战略,升华为了国家制度的一部分;从应对危机的被动选择,转变为了主动引领发展的核心动力。寒川这艘巨轮,从此有了明确的、不可动摇的航向。
朝会之后,林牧之与核心重臣登临观星阁最高处。脚下,是日益繁华的寒川主城;远方,是苍茫的北境群山。
禽滑略感慨道:“陛下,今日定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寒川科技之火,终成燎原之势,可烛照万世了。”
林牧之远眺良久,缓缓道:“滑略,诸公,今日之举,非为终点,实为新的起点。国策已定,大道已成。然,行百里者半九十。接下来,如何在这既定国策下,应对更加复杂的外部挑战,平衡发展与安全,乃至……与天下群雄逐鹿,才是真正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