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川关于派遣留学生的激烈争论与最终决策,如同在紧闭的国门上凿开了一扇窥探外部世界的窗棂,为长远未来播下了希望的种子。然而,远水难解近渴。就在朝廷为选拔何人、去往何处、如何保障安全等具体事宜反复磋商,海外求学之路尚在艰难筹划之时,一个更为紧迫、更为普遍的人才培养短板,却在寒川内部日益凸显,并开始直接制约着当前科技事业的效率与质量——学术理论与生产实践的严重脱节。
这一危机,并非以惊天动地的事故形式爆发,而是如同慢性疾病般,悄然侵蚀着寒川科技肌体的活力。其症状,在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显现出来。
在麒麟工业区最新扩建的“精工坊”内,工造司郎中陈烁(原林棠团队成员,已升任管理职务)正对着一批新到的格致学院毕业生大发雷霆。这些年轻人,在学院中成绩优异,对力学公式、机械原理倒背如流,图纸绘制得一丝不苟。然而,当他们被分配到实际生产岗位,面对轰鸣的机床和复杂的装配流程时,却显得手足无措。一名学子试图根据书本知识调整一台新式镗床的刀具角度,却因不了解材料特性与机床的实际公差,导致加工出的炮管内壁出现瑕疵,几乎报废。陈烁痛心疾首地对副手抱怨:“纸上谈兵,眼高手低! 这些娃娃,脑子里的学问是好的,可一上手,全不是那么回事!这如何使得?”
类似的情况,在药石司下属的“惠民制药局”同样上演。华棠的一位高徒,学院派的优等生云苓,在配制一批紧急军需的金疮药时,严格依照教材上的配方和步骤操作,理论上万无一失。然而,由于对药材批次的细微差异、研磨力度对药效的影响、以及环境温湿度的控制缺乏实际经验,最终成药的止血效果远不及老药师凭经验炮制的批次。老药师摇头叹息:“小姐啊,这药是‘活’的,不是死方子。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光会背书,救不了人命呐!”
更普遍的问题存在于各工坊、矿场的技术管理岗位。一批通过工科举选拔上来的年轻技术官员,满怀理想与学识走马上任,却发现自己熟悉的公式、图表,在面对工匠们的实际困难、设备的老化磨损、生产进度的压力时,常常显得苍白无力。他们提出的“优化方案”往往因脱离实际而无法推行,与一线工匠的沟通也存在隔阂,被私下讥讽为“书房官”。挫败感与无力感,在这批寒川精心培养的未来栋梁中蔓延。
问题的根源,在于寒川初期教育体系存在的结构性缺陷。无论是格致学院的高等教育,还是各类技术学堂的培训,都过于侧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课堂技能的训练,而严重缺乏将知识置于真实、复杂、多变的生产环境中进行检验、转化和升华的关键环节。学子们学到了“是什么”和“为什么”,却对“如何做”以及“在真实约束下如何做得更好”缺乏切身的体会和能力。这种“知”与“行”的断裂,使得人才培养事倍功半,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终于以集中的形式爆发出来。一份由多位工坊主事联名上奏的札子,摆在了林牧之的案头。札中直言:“……学院所授,虽为至理,然与坊间实务,犹如天壤。新晋学子,学富五车,然遇实际问题,或束手无策,或举措失当,非但其才难展,更易滋生事端,影响生产。长此以往,恐学堂所育,非为干才,反成累赘。 伏请陛下圣裁,弥合此隙……”
林牧之览奏,眉头紧锁。他回想起自己年少时在军旅中,也是从最基层的士卒做起,摸爬滚打,才深知军务之艰难,绝非兵书上的条条框框所能涵盖。他意识到,寒川在投入巨资兴办教育的同时,却忽略了人才培养中最关键的一环——实践锤炼。
“读万卷书,更需行万里路。 同理,学富五车,亦需躬行实践!”林牧之在召见禽滑略、王玄策及新任格致学院山长(院长)墨翟时,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寒川育才,犹如铸剑,千锤百炼,方得锋芒。如今学子,只经了‘学问之炉火’,却缺了‘实践之锤打’,故虽具其形,难堪大用。此弊不除,则兴邦大业,终是空中楼阁!”
一场旨在强力打通理论与实践壁垒、重塑人才培养流程的改革,在林牧之的推动下迅速展开。其核心举措,便是建立一套系统化、制度化、全覆盖的实习制度。
首先,是立法强制,将实习纳入学业必修环节。
林牧之下诏颁布《寒川学子实习令》,明确规定:凡格致学院及各类技术学堂学子,在修业期间,必须完成规定时长(如一年至两年)的实地实习,考核合格,方准予毕业授职。 实习成绩与学业成绩并重,作为日后任职升迁的重要依据。此令一出,从根本上确立了实习的刚性地位。
其次,是精心设计实习体系,确保实效。
1. 分层分类,循序渐进:针对不同学业阶段和专业的学子,设计不同的实习内容和目标。
? 低年级学子:以“认知实习”为主,组织他们到工坊、矿场、药局、农庄进行参观、观摩和简单操作,建立对生产实际的感性认识,了解基本流程和规范。
? 高年级及毕业生:进行“顶岗实习”或“项目实习”,将他们分配到具体岗位,在经验丰富的工匠或技师(称为“实习导师”)指导下,直接参与实际生产、技术攻关或管理辅助工作,承担具体责任。
2. 建立“实习基地”网络:由工造司、药石司、农部等衙门,在各主要工坊、矿区、医院、试验田设立“学子实习基地”,明确接收义务,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
3. 推行“双导师制”:为每位实习生配备两位导师,一位来自学堂的“学术导师”,负责理论指导和实习计划审核;一位来自实习单位的“实践导师”(通常由资深工匠或技师担任),负责现场技能传授、安全监督和日常管理。
再者,是强化过程管理与考核评估。
? 学子需撰写详细的实习日志,记录每日工作、遇到的问题、心得体会。
? 实习期满,需提交实习报告,结合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的实际问题,并接受实习单位和学堂的联合答辩考核。
? 建立实习档案,作为人才评价的重要依据。对表现优异者,实习单位可优先录用。
制度的推行,充满了挑战与磨合。
初期,阻力来自双方。一些工坊主和工匠认为实习生是“添乱的累赘”,影响生产效率,不愿接收;部分学子则觉得实习艰苦,有失身份,或抱怨所学无用武之地。禽滑略、陈烁等人以身作则,率先在自己的部门接收实习生,并精心指导。林牧之下令对积极接收实习生的单位给予税收优惠或资源倾斜,对抵制者进行问责。同时,加强对学子的思想教育,强调“实践出真知,基层炼真金”的道理。
成效在坚持中逐步显现。
那个曾在精工坊闯祸的格致学院毕业生,在陈烁的亲自指导下,从最基础的零件测量、设备保养做起,逐渐熟悉了材料的“脾气”和机床的“性格”。一年后,他不仅能够独立操作复杂机床,还运用所学理论,对一款夹具提出了改进意见,提高了加工效率。他感慨地在实习报告中写道:“方知铁亦有魂,非笔墨可尽述。唯有手脑并用,方得真知。”
药石司的云苓,被派到老药师身边当学徒,从辨认药材、掌握火候开始,亲身经历了完整的制药过程。她开始理解书本上的“君臣佐使”在实际配伍中的微妙变化,学会了根据病人体质调整药方。她的实践能力飞速提升,后来成为华棠得力的助手。
更重要的是,通过实习,学堂与生产一线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学院的教习能更及时地了解实际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工坊的难题也能反馈到学院,成为学术研究的新课题。一种 “学用结合、相互促进” 的良性循环开始形成。
数年后,当林牧之巡视一个实习基地,看到学子们与工匠并肩劳作、热烈讨论的场景时,他对陪同的禽滑略和墨翟说道:
“昔日学子,如温室之花,经不得风雨;今日观之,已似原上之草,坚韧而富有生机。 此实习之制,功莫大焉!”
“学堂所育,为器之模;实习所历,乃淬火之功。 唯有经过实践这把重锤的锻造,知识才能转化为真正的能力,人才方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传朕旨意:此实习之制,当为寒川万世不易之成法! 让我寒川每一代才俊,皆能脚踏坚实大地,胸怀星辰大海!”
寒川实习制度的建立与推行,是其人才培养体系走向成熟与完善的关键一步。它成功地打破了理论与实践的壁垒,使教育回归到“知行合一”的本质。这套制度,不仅极大地提升了人才的实践能力和适应性,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子们尊重劳动、贴近实际、解决问题的务实作风,为寒川科技兴邦的宏伟大厦,浇筑了最坚实的人才基座。这看似平凡的“实习”二字,其背后蕴含的,是寒川对人才培养规律的深刻洞察与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