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海的举动,被中院的一个大聪明,全程都看在了眼里。
这个大聪明,自然就是中院贾富贵的媳妇,张小花。
张小花来自京郊张家村,今年36岁。
18年前,嫁给隔壁村的贾富贵,次年生下儿子贾东旭。
结婚后,贾富贵独自到城里打拼,赚钱养家。
因为聚少离多,所以,这么多年来,也就只有贾东旭这一个儿子。
贾富贵后来机缘巧合之下,进了小日子的轧钢厂工作。
开始是当电工学徒,两年后,出师成为了一名正式电工。
在厂里站稳了脚跟后,就把贾张氏母子,从贾家村给接了过来。
这一家人,终于团圆了。
院里人,都称呼张小花为贾张氏。
抗倭战争胜利后,轧钢厂被娄振华从国府接收大员的手里买了下来。
贾富贵人踏实,技术也不错,就被娄振华留下来,继续担任厂里的电工,还给加了不少的工资。
也就是这几年,贾家的日子过的非常不错,贾富贵还攒下了不少钱。
去年,更是从娄振华手里,把自己租住的那两间房给买了下来。
为此,贾张氏经常得意的向周围的大妈们炫耀,自家是高门大户。
现在的贾张氏,还真有点人如其名的影子。
身材只是略微有点走样,但还不是很明显。
在某些人眼里,可能还有点风韵犹存的味道。
除了有时候,嘴巴有点毒,其它没什么坏毛病!
当然,她的嘴巴毒,似乎也仅仅只是针对的易中海。
传说,贾富贵以前,跟贾张氏,很是恩爱。
有一次,易中海跑贾富贵家喝酒,酒喝多了,看见贾张氏数落贾富贵这么晚了,还要喝。
贾富贵还没说话,易中海就开始教育起了贾张氏。
什么女人在家就要守妇道啦,要对丈夫绝对的服从啦,总之,各种三从四德的说教一大堆。
听得贾张氏头都大了好几圈。
当时的贾张氏,绝对可以说是新大华妇女的代表。
抄起擀面杖,直接就把易中海给打了出去!
要不是当时贾富贵拖了贾张氏的后腿,易中海那晚估计还得受点小伤。
也就是从那一晚开始,贾张氏算是恨透了易中海。
易中海脸皮子厚,大男人当惯了。
第二天酒醒后,依然不认为自己的话有什么问题。
反而还找到贾富贵,说贾张氏欠教育!
两家住在门对门,原本是属于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
经过这事后,贾富贵与易中海之间,渐渐地也疏远成了点头之交。
其实,在这件事上,易中海的确是做的不地道!
别看贾张氏来自农村,但她可不是一般的女人。
至少,在贾富贵眼里,自家的儿子贾东旭,被她教育的很好。
虽然没有隔壁院王华那样的聪慧,另类。
但是,在95号这个院里,他家的贾东旭,绝对是个佼佼者。
不仅长得斯文,还听话,讲礼貌,尤其是对爹娘,特别的孝顺。
跟王华一家子差不多,基本上,是把爹妈身上的优秀基因,都继承收纳了。
至于贾张氏的泼辣,贾富贵的懦弱劲,暂时在他身上,都没发现。
对这个儿子,贾富贵可以说,是非常的满意。
自己以前常年不在儿子身边,都是媳妇在教导孩子。
培养出来这么懂事的孩子,这都是自己媳妇的功劳!
这点,贾富贵非常的门清。
所以,对这个媳妇,他是非常的感激的。
易中海那晚的话,差不多,同时触及到了贾富贵夫妻俩的逆鳞。
要不是贾富贵天性老实,那晚易中海绝对要领教他们夫妻的双人暴打。
而易中海最妒忌的,其实就是贾家的这一点。
易中海现在心目中,最完美的养老对象,也已经从王华身上,转移到了对门的贾东旭身上。
在他眼里,王华已经成了自己无法把控的心头刺一般人物。
自己的满腔热情,有种被扔进了下水道的感觉。
而贾东旭,无论是性格和品质,都是他易中海最看重的。
这也是易中海想谋划贾家的最大理由。
其它的,都只是顺带的。
真以为他易中海叱咤八大胡同这么多年,是白混的。
但是,想谋划贾家,可并不容易。
最近,他已经知道,随着新大华的成立,农村开始实行分田到户。
前几天,他就看到贾张氏带着儿子贾东旭,回了一趟农村。
回来时,母子俩的眼神里,都带着笑,一副喜气洋洋的样子。
他就知道,准是遇到了好事!
当时,他还多嘴上去问了一句,“贾家嫂子,今儿个遇到啥好事了?”
结果,就是贾张氏不痛不痒的回的一句,“关你啥事!”
现在想来,应该母子俩都分了地了,以后的粮食,是不愁吃了。
想到这,易中海甚至有点羡慕农民了。
这分了地,以后不管啥时候,都不用再饿肚子了。
当然,易中海也就是想想。
真要他辞了工厂的工作,去农村种地,估计打死他都不愿意。
骨子里,易中海就是一个看不起农民的乡下人。
说一套,做一套,向来就是他的人生座右铭。
晚饭后,易中海来到了他的人生导师,聋老太家。
聋老太看见易中海进门,就开始端上了。
大家彼此了解的很…
易中海就是个无事不登三宝殿的家伙?
要不是自己的底细,他都知道,聋老太才不鸟他!
“小易,今天这是怎么着了?看你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
易中海也不藏着掖着,把今天去医院检查的经过,给说了一遍。
易中海是真急了!
以前在院里院外的宣传那套尊老爱幼的理论,无非是聋老太教他的。
目的嘛,自然是忽悠院里人,都来照顾老太太。
易中海动嘴,院里人出钱出力。
然后,易中海得了名,聋老太落得实惠,院里人...呵呵!
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也需要别人来给自己养老。
易中海求助道:“老太太,我现在年纪也不小了,这将来的养老,您看...?”
聋老太一副答非所问,又故作神秘的说道:“小易,你们那个娄氏轧钢厂,应该有个工作组进厂了吧?”
“老太太,您这是怎么知道的?是不是跟上头,您有啥联络?”
易中海用手指了指屋顶,略带兴奋的口吻,问道。
他自然知道聋老太的底细,别忘了,他可是某“大院”的常客。
“呵呵,你别管老太太我怎么知道的。反正,你要能你听我的,以后啊,在厂子里,说不定老太太我还能帮上你一把呦!”
这下,易中海开始激动了。
真要这样,以后厂里,院子里,他还不横着走啊!
这下午刚刚规划完自己的理想,这老太太就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啊!
这么多年,他选择跟聋老太走得近,说白了,
一呢,是跟聋老太知根知底。
二呢,他早就知道,那个人离开之前,给聋老太留了不少的家底,足够聋老太花到死都花不完的那种。
这万一老太太挂了,这些财货...?
大家都懂得!
“老太太,以后我都听您的!我就是您干儿子!服侍您,保证给您养老!”
易中海几乎瞬间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哈哈!小易,你能这么想就好,老太太不会让你白忙活!”
聋老太得偿所愿,心里也是很高兴,顺带着就给易中海吃了颗定心丸。
接下来,聋老太开始给易中海分析院里的形势。
“小易,你现在千万不能着急,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这种事,急不得!
据我所知,你们轧钢厂马上就要进行公私合营的试点。
这么跟你说吧,等公私合营开始后,你们就是国家的工人,不再是为娄家干活,而是为国家干活。
为国家干活,你们这些工人的地位,就是报纸上说的工人老大哥。
到了那个时候,你还怕你想做的事,做不了?”
聋老太那张老脸上,荡漾着一缕笑意,深邃的眼神,望着易中海。
见易中海听进去了,聋老太继续说道:
“眼前啊!最重要的,就要抓住这次厂里变动的机会,给自己立下一个好口碑!
不管是厂里,还是院子里,你都要注意自己的形象。
到时候,厂子里由我给你张罗,院子里的人,一多半都在厂里干活,还能翻得了天?”
“高啊!!老太太,您真是高!”
易中海不自觉的就翘起了大拇指。
无论是以前的布局,还是今天的说教,聋老太的深谋远虑,让他第一次产生了由衷的佩服。
聋老太被易中海夸奖,只是得意的笑了笑。
“小易啊!这不着急是一码事,这养老的人,还是得提前物色好。
这院子里的人,你看中了谁?给老太太说说?
我看傻柱这个小子不错。人老实,还一根筋,这样的性格,错不了!
现在在丰泽园当学徒,将来准能烧的一手好菜!”
“老太太,傻柱这性子,有点野啊!而且,这何大清可还在呢!”
易中海明白聋老太的心思。
这老太太,以前在“大院”,后来做了外宅,已经吃惯了山珍海味。
这么些年,窝在这个破院子里,也就偶尔从何大清那,能解点馋。
这么多年,嘴巴,早已经是口干乏味了。
易中海对吃这块不是很在意!
说到底,他以前也就是个泥腿子出身,能吃饱不饿肚子,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不像聋老太,一辈子吃惯了好的,养老还想着享受生活。每天还能吃上一顿美味。
他不会去追求这些物质上的享受!
当然,能吃到好的,那当然好。
吃不到,他也不会去强求。
他的目的,还是能掌控这个院子,把一些不受控制,知道自己一些底细的人,给赶出去。
然后,能有人心甘情愿的给他养老。
这才是他的终极目标。
所以,聋老太给他推荐的的养老第一目标,傻柱,他并不是很认可!
当然,这也有傻柱是何大清儿子的因素在里头。
而他选择的第一养老对象,是贾家的贾东旭。
这个孩子他已经观察了很久。
还别说,贾张氏在培养儿子这块,还是挺有能力的。
看东旭这孩子,被他教育的多好。
听话,礼貌,虚心好学,长得也斯文,各方面,都很符合易中海的审美观。
尤其是对父母的那个孝顺,让他这个住在对门的邻居,经常看着,羡慕的都流口水。
不过,聋老太的建议,也不是不能办。
正好,把何大清也给赶出院子,然后,把傻柱控制在自己手里。
这样,既能有人养老,又能经常吃上美味佳肴,这不是妥妥的美好生活吗?
这不是自己向往的生活吗?
这不是一箭双雕吗?
想到这里,易中海的眉头,渐渐的舒展了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