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轮毂撞击铁轨的声音,单调而固执,像钝锤反复敲在何世清的心脏上,每一声都震得她胸腔发闷。
她靠窗坐着,背脊挺得僵直,却又在不经意间微微佝偻,仿佛要将自己蜷成一个保护壳——怀里那个暗红色的绸布包裹,正安放在这壳的最中央。包裹不大,方方正正,边角被她的指温焐得有些发烫,可里面的分量却重得像灌了铅,那是苏苗苗,是她用半条命从戈壁滩里“捡”回来的念想。
绸布是苏苗苗去年生日时挑的料子,说是要给何世清绣个荷包,上面还留着几针没完成的雏菊绣样,针脚歪歪扭扭,是苏苗苗笨手笨脚学绣时扎了三次手指的成果。何世清的指腹一遍遍摩挲着那粗糙的针脚,指尖传来的触感与记忆里苏苗苗举着流血的手指撒娇的模样重叠,她猛地收紧双臂,指关节因过度用力而泛白,指甲深深掐进绸布里,渗出血丝也浑然不觉。
车窗外的世界在昏暗中流转,从无垠的戈壁滩泛着的冷白月光,到枯黄草场被晨霜染成的银边,再到零星出现绿意的农田沾着的露水。风景在变,何世清的眼神却始终凝固在几天前那个星空下的夜晚。
她身上还穿着那天的外套,袖口沾着篝火的灰烬,前襟印着苏苗苗最后靠在她怀里时留下的淡红血印,领口还萦绕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苏苗苗常用的橘子味护手霜气息,混着戈壁的沙尘味和医院的消毒水味,成了最锋利的刀,反复切割着她的神经。
脖子上的戈壁石用红绳系着,是苏苗苗在戈壁滩上弯腰捡的,当时还献宝似的塞给她:“清清你看,这石头像不像南京的雨花石?等我们回去,就把它放在窗台上,晒了太阳会发光的。”此刻石头紧贴着胸口,冰凉的触感穿透单薄的衬衫,像苏苗苗最后渐渐变冷的手,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她那个骤然失去的温度。
车厢里嘈杂得像个集市,邻座的夫妻正给孩子剥橘子,橘瓣的甜香飘过来,何世清猛地捂住嘴,胃里一阵翻江倒海。
那是苏苗苗最爱的水果,每次吃都要把最甜的一瓣塞进她嘴里。售货车“叮叮当当”地驶过,叫卖声里夹着“冬枣要不要”的吆喝,何世清的眼泪突然就涌了上来——庆功典礼前,苏苗苗还拉着她的手说:“等回来咱们就去买清河镇的冬枣,王婶家种的最甜。”
孩子的哭闹声、夫妻的轻声笑语、铁轨的撞击声,全都像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模糊而遥远。她的世界只剩下怀里这个沉甸甸的包裹,和耳边反复回荡的、苏苗苗最后那句气若游丝的话:“星星……真好看……像……像我们南京……家里的灯……”说话时,苏苗苗的呼吸喷在她的颈窝,带着淡淡的血腥味,温热的,然后一点点变冷,变轻,直至消失。
“前方到站,清河镇。请下车的旅客准备好行李,有序下车。”列车广播里的女声带着机械的温柔,像一根细针,猝不及防地扎破了何世清紧绷的神经。她的身体几不可察地颤抖了一下,不是冷的,是从骨头缝里渗出来的恐惧。她缓缓抬起头,望向窗外熟悉又陌生的北方小站,玻璃上映出她的脸,眼窝深陷,面色惨白,嘴唇干裂得渗着血,哪里还有半分往日的鲜活。
站台老旧,墙皮剥落处露出里面的青砖,几棵光秃秃的槐树在寒风中瑟缩,枝桠上还挂着去年的枯树叶,被风吹得“哗哗”响,像谁在低声啜泣。
稀疏的旅客行色匆匆,裹紧了大衣,只有一个身影固执地站在站台最显眼的地方,逆着风,伸着脖子,焦急地在一节节车厢的窗口搜寻。
是孙婷婷。她穿着那件半旧的藏蓝色棉袄,还是何世清去年给她买的,袖口磨出了毛边,灰色的毛线围巾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双布满红血丝的眼睛。她手里攥着一个暖宝宝,是何世清临走前给她买的,此刻还冒着微弱的热气。
寒风吹乱了她鬓角的花白头发,粘在满是泪痕的脸上,她也顾不上捋一下,只是一遍遍地数着车厢号,嘴里喃喃着:“清清,苗苗,你们快回来啊……”
当她的目光终于锁定何世清所在的车窗时,脚步猛地顿住,脸上的期盼像燃尽的炭火,瞬间黯淡下去,只剩下无边无际的痛楚,像潮水般将她淹没。她
手里的暖宝宝“啪嗒”掉在地上,滚出老远,她却浑然不觉,只是直勾勾地看着那个抱着红布包裹的女儿,嘴唇剧烈地哆嗦着。
何世清抱着包裹,脚步虚浮地走下车厢,每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站台的寒风卷着沙尘吹过来,钻进她的衣领,她却感觉不到冷,只觉得浑身的血都冻住了。
母女俩在嘈杂的站台上相遇,隔着不过三步的距离,却像隔着生与死的鸿沟。
“清清……”孙婷婷的声音嘶哑得像被砂纸磨过,她张了张嘴,想说的话堵在喉咙里,最终只化作这两个字,“苗苗她……”
何世清看着母亲,喉咙像是被滚烫的沙砾堵住,她想喊“妈”,想扑进那个温暖的怀抱,想把所有的痛苦都倒出来,可她只是僵硬地站在那里,抱着她的“苗苗”,像一个丢失了灵魂的木偶。她的眼睛里蓄满了泪,却一滴也掉不下来,只是死死地盯着母亲,眼神空洞得吓人。
站台卖红薯的大爷停下了吆喝,手里的铁勺“当”地敲在锅沿上,他叹了口气,别过脸去;穿制服的站台工作人员远远站着,手里的对讲机忘了关,里面的杂音断断续续,却没人上前催促;一个抱着孩子的女人拉着丈夫快走,嘴里低声说:“造孽啊……”这些声音像针一样扎进何世清的耳朵里,她的身体晃了晃,差点摔倒。
最终,是孙婷婷先动了。她踉跄着上前一步,干枯的手先是想去碰那个红布包裹,指尖在离绸布一寸的地方停住,又猛地缩回来,转而伸出颤抖的、布满老茧的双手,轻轻捧住女儿冰冷的脸颊。
她的指尖粗糙而温暖,带着灶台的烟火气,触碰到何世清皮肤的瞬间,何世清一直强撑的壁垒轰然倒塌。
“妈……”一声破碎的、带着血腥气的呜咽从喉咙深处溢出,何世清整个人瘫软下去,怀里的包裹却始终紧紧搂着,生怕摔着。孙婷婷用尽全力抱住女儿,母女俩在北方小站寒冷的站台上,相拥着跌坐在地上。
没有号啕大哭,只有压抑到极致的、从胸腔里挤压出来的哽咽和颤抖,何世清的脸埋在母亲的颈窝,泪水混合着血水浸湿了母亲的围巾,“妈,我没看好她……我把她弄丢了……”
“回来了……回家了……”孙婷婷一遍遍摩挲着女儿的后背,像小时候哄她睡觉那样,声音嘶哑破碎,“妈在呢,不怕,妈在这儿……”她的眼泪砸在何世清的头发上,顺着发梢滴进衣领里,凉得刺骨,却又带着一丝微弱的暖意。
出租车在熟悉的巷口停下,司机师傅帮着提行李时,看到何世清怀里的红布包裹,愣了一下,又立刻低下头,轻声说:“姑娘,慢点儿下,巷口有冰。”
何世清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抱着包裹下车,孙婷婷提着那个轻飘飘的行李包跟在后面,包里只有几件换洗衣物,和苏苗苗没绣完的那个荷包。
家门口那棵老槐树,叶子已经落尽,黑色的枝桠直直地指向灰白色的天空,树身上还留着苏苗苗夏天刻的“清清&苗苗”,字迹歪歪扭扭,被雨水泡得有些模糊。邻居王婶正在门口晾白菜,看到她们,手里的绳子“啪”地掉在地上,她张了张嘴想打招呼,视线落到何世清怀里的红布包上,脸色一变,最终只是叹了口气,默默地转身回了屋,不一会儿,屋里传来轻轻的抽气声。
推开那扇熟悉的木门,“吱呀”一声,家的气息扑面而来——是晒干的被褥味,是灶台上的酱油香,还有苏苗苗喜欢的橘子味香薰,孙婷婷一直没敢关。干净的水泥地擦得能照见人影,温暖的土炕铺着新换的褥子,窗明几净,桌上摆着一盘洗好的冬枣,颗颗饱满,是王婶早上送过来的,说“苗苗爱吃”。孙婷婷早就收拾好了一切,等着女儿……和“女儿”回来。
何世清站在门口,目光扫过屋内,每一处都带着苏苗苗的痕迹。沙发上搭着苏苗苗上次回来时盖过的小毯子,上面绣着她最爱的小雏菊;书桌上摆着苏苗苗画的画,是南京的梧桐树,画纸边缘卷了角;窗台上她养的多肉植物依然生机勃勃,是孙婷婷每天帮着浇水的,花盆上贴着苏苗苗写的“肉肉要好好长”;墙上挂着的合影里,她和苏苗苗在南京的梧桐树下笑得没心没肺,苏苗苗的辫子歪了,她正伸手帮她捋……
“苗苗说,冬枣要晾半干才甜,我特意晒了两天。”孙婷婷的声音带着浓重的鼻音,她想去拉女儿的手,又怕碰着她怀里的包裹,“先……先让苗苗歇歇。”她引着何世清,走进里间早就收拾好的小屋,炕上铺着苏苗苗最喜欢的粉色被褥,阳光透过窗户,正好照在枕头上,暖融融的。
何世清迟疑着,极其缓慢地、小心翼翼地将那个暗红色的包裹,轻轻放在了炕上最温暖的位置,还仔细地拉了拉被角,仿佛怕她冷着。她的手指在绸布上轻轻抚摸,嘴里喃喃着:“苗苗,到家了,睡会儿吧,这儿暖和。”做完这一切,她像是被抽干了所有力气,踉跄着后退一步,靠在门框上,死死咬住自己的手背,不让自己哭出声,只有肩膀剧烈地耸动着,手背被咬出了深深的牙印,渗出血来。
孙婷婷别过脸,用力抹去汹涌而出的泪水,走过去,轻轻揽住女儿的肩膀:“让她……先跟她妈妈说说话吧。妈去给你热碗粥,你两天没吃东西了。”何世清摇了摇头,目光死死盯着炕上的包裹,像是一挪开,包裹就会消失。
孙婷婷没再劝,只是默默地站在她身边,陪着她,屋里安静得只能听见两人压抑的呼吸声。
第二天,是个阴天。铅灰色的云层低低地压着,仿佛要压到人的头顶,北风卷着地上的枯叶,打着旋儿,发出“呜呜”的声响,像谁在哭。何世清抱着用一块干净白布重新包裹好的骨灰盒,白布是她连夜缝的,上面绣了一朵小小的雏菊,针脚比苏苗苗的还歪。
孙婷婷拎着早就准备好的香烛纸钱,还有一束野菊花,是她早上在镇子外的坡上采的,苏苗苗说过,她妈妈喜欢野菊花。母女俩沉默地走向镇子外的河边墓地,脚步踩在冻土上,发出“咯吱”的声响,像骨头断裂的声音。
苏母苏来娣的墓收拾得很干净,墓碑前的杂草被除得干干净净,碑上还摆着一个小小的玻璃罐,里面插着几支干枯的野菊花,是上次苏苗苗来上坟时插的。
墓碑上照片里的女人,有着和苏苗苗相似的、温柔而倔强的眉眼,照片是苏苗苗十五岁那年拍的,说要给妈妈拍张“最好看的”。何世清跪在墓前,从包里拿出一把小铲子,是苏苗苗小时候玩沙子用的,她用颤抖的手,在苏母的墓旁,挖了一个小小的坑。冻土很硬,每挖一下,铲子都要被弹起来,她的手指很快就磨破了,血珠滴在冻土上,晕开一小片暗红,每一下,都像挖在自己的心上。
“阿姨,我把苗苗带回来了。”何世清的声音哽咽着,眼泪滴在铲子上,砸出小小的水花,“我对不起您,我没照顾好她,我不该让她去戈壁的,我早就该发现她的病的”她的手越来越抖,孙婷婷蹲下来,从她手里拿过铲子,“妈帮你挖,你歇会儿。”
何世清没松手,只是哭着摇头,“我来,我欠她的,我来……”
终于,坑挖好了。何世清将那个小小的、冰冷的骨灰盒,极其轻柔地放了进去,仿佛那是易碎的珍宝。当第一捧土撒下去的时候,“啪嗒”一声落在骨灰盒上,何世清终于崩溃了。
她伏在冰冷的土地上,额头抵着苏母的墓碑,发出了受伤野兽般的哀嚎,那声音不似人声,带着撕心裂肺的痛苦:“阿姨……我把您的苗苗弄丢了……我没脸见您……苗苗,你回来好不好,我再也不跟你吵架了,你要去南京看梧桐,我们现在就去……”
孙婷婷站在她身后,泪流满面,却没有阻止她。她知道,女儿需要这场宣泄,需要把憋在心里的痛苦都喊出来。她默默地点燃香烛,烧着纸钱,火光跳跃着,映照着两张悲痛欲绝的脸庞,将她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叠在一起,像要融为一体。
“来娣妹子,”孙婷婷对着墓碑,哽咽着说,“苗苗我给你送回来了,你们娘俩团圆了。”她拿起一支野菊花,插在新堆的坟头,“去年苗苗还说,等回来要带清清给你上坟,要给你唱她新学的歌,她说你以前最爱听她唱歌了……”她顿了顿,看向几乎哭晕过去的女儿,声音更加嘶哑,“你放心,清清有我呢,我会好好照顾她,会常带她来看你们的……”
纸钱烧尽,灰烬被风吹散,像黑色的蝴蝶,打着旋儿飞向浑浊的黄河。何世清瘫坐在两座墓碑之间,一边是她用生命去爱的人,一边是她爱人的母亲。
她伸出手,左手抚摸着苏苗苗墓前冰凉的石头,右手抚摸着苏来娣的墓碑,仿佛这样,就能连接起她们母女,也连接起自己与她们那微弱的、已然断裂的纽带。
黄河在不远处的山崖下奔腾咆哮,声音沉闷而悠长,像永恒的叹息,裹挟着人世间的所有悲欢,滚滚东流,一去不返。
风卷着沙尘,迷了人眼,何世清将脖子上那枚戈壁石取下,轻轻放在了苏苗苗的墓碑顶端。黑色的石头,在灰白的天色下,像一个凝固的句点,也像一双沉默的眼睛,望着远方,望着她们曾经约定要一起回去的南京。
孙婷婷走过来,将一件厚厚的大衣披在何世清身上,“天冷,咱们回家。”何世清没动,只是望着墓碑上的戈壁石,嘴里喃喃着:“她还没看到南京的春天呢,还没吃到今年的冬枣呢……”
风更冷了,卷着枯叶,在坟前打着转。归途,已然抵达终点,而另一场漫长的、带着伤痛的跋涉,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