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说道:“师父,那昏君听信那些道士的话,大兴道教,打压僧人。咱们去倒换关文,只怕言语上稍有差错,他就不肯给换。所以我等护持师父,一同进朝去。”
唐僧一听,满心欢喜,披上锦襕袈裟。
孙悟空带上通关文牒,让沙悟净捧着钵盂,猪八戒拿着锡杖,把行囊马匹交给智渊寺的僧人看守,一行人径直来到五凤楼前。
他们对黄门官行礼,报上姓名,说是东土大唐前来取经的和尚,要在此倒换关文,烦请黄门官帮忙转奏。
那阁门大使赶忙进朝,俯伏在金阶之下奏道:“陛下,外面有四个和尚,自称是东土大唐取经的,想要倒换关文,此刻正在五凤楼前候旨。”
国王一听,怒道:“这几个和尚真是找死,居然跑到这儿来寻死!那些巡捕官员是干什么吃的,怎么不把他们抓起来送来?”
这时,旁边闪过当驾的太师,赶忙启奏道:“陛下,东土大唐位于南赡部洲,号称中华大国,距离此地有万里之遥,一路上妖怪众多。这几个和尚必定有些法力,才敢西行而来。还望陛下看在他们来自远方大国的份上,暂且召来查验牒文,放他们通行,这样也不失我朝与中华的善缘之意。”
国王听了,觉得有理,便准奏,宣唐僧等人到金銮殿下。
师徒四人在阶前排开,捧着关文递给国王。
国王刚展开关文查看,又见黄门官来奏:“三位国师到了。”
国王一听,慌忙收起关文,急忙走下龙座,吩咐近侍设好绣墩,亲自躬身迎接。
唐三藏等人回头一看,只见那三位大仙,摇摇摆摆地走进来,后面还跟着两个丫髻蓬头的小童儿。
他们径直往里面走,两旁的官员都恭敬地弯着腰,连头都不敢抬。
三人上了金銮殿,对着国王竟然不行礼。
国王问道:“国师,朕未曾派人奉请,今日为何肯屈尊降临?”
老道士说道:“陛下,有一事要告知您,所以才来。那四个和尚是从哪个国家来的?”
国王道:“是东土大唐派去西天取经的,来这儿倒换关文。”
三位道士一听,顿时鼓掌大笑道:“我说他们跑了呢,原来还在这儿!”
国王惊讶道:“国师此话怎讲?他们刚报了姓名,朕正打算拿他们送给国师处置,无奈当驾太师所奏有理,朕念他们远来不易,不灭与中华的善缘,这才召入查验牒文。没想到国师有此一问,难道是他们冒犯了国师,有得罪之处?”
道士冷笑道:“陛下有所不知,他们昨日来到此地,在东门外打死了我两个徒弟,放走了五百个囚僧,还把车辆都给砸烂了。
到了夜间,又闯进观里,毁坏了三清圣像,偷吃了御赐的供养。我们都被他们骗了,还以为是天尊降临,便求些圣水金丹,想进献给陛下,指望能让陛下延寿长生。没想到他们竟然用小便来哄骗我们。
我们每人都喝了一口,尝出了味道,正准备动手擒拿他们,他们却跑了。今日居然还在这里,真是冤家路窄啊!”
国王一听,顿时怒发冲冠,要诛杀唐僧师徒四人。
孙悟空双手合十,开口大声说道:“陛下暂且息怒,容贫僧等启奏。”国王道:“你冲撞了国师,国师说的话,岂会有错!”
孙悟空道:“他说我昨日在城外打死他两个徒弟,可有什么人证?我们暂且认了,就派两个和尚偿命,放另外两个去取经。
他又说我砸烂车辆,放走囚僧,这事儿同样没有见证,想来也不该判死罪,再让一个和尚领罪便是。可他说我毁了三清,闹了道观,这分明是栽赃陷害我。”
国王道:“何以见得是栽害?”孙悟空道:“贫僧乃东土之人,初来乍到,连这儿的街道都还没弄清楚,怎么可能夜里就知道道观里的事?
既然留下了小便,当时就该把我们捉住,却等到现在才指名道姓地害人。这天下假名托姓的人多了去了,怎么就认定是我呢?还望陛下消消气,仔细调查。”
这国王本来就昏庸糊涂,被孙悟空这么一说,更是决断不定了。
正在疑惑之际,又见黄门官来奏:“陛下,门外有许多乡老求见,听候宣召。”
国王道:“所为何事?”
当即命人宣进来。乡老们来到殿前,三四十人一起朝上磕头说道:“万岁,今年一春都没下雨,只怕到了夏月会闹旱灾,特来启奏陛下,请那位国师爷爷祈一场甘雨,普济黎民百姓。”
国王道:“乡老们暂且退下,马上就会有雨了。”
乡老们谢恩后退出。
国王转头对唐僧师徒说道:“唐朝僧众,朕之所以敬道灭僧,只因为当年求雨,我朝僧人从未求得过一滴雨。幸亏天降国师,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你们今日远来,冒犯了国师,本当立刻问罪。
暂且饶恕你们,你们敢与我国师赌胜求雨么?若能祈得一场甘雨,救济万民,朕就饶了你们的罪名,倒换关文,放你们西去。要是赌不过,求不来雨,就将你们推到杀场,斩首示众。”
孙悟空笑道:“小和尚我也略懂些求雨的门道。
”国王一听,立刻命人打扫坛场,又吩咐道:“摆驾,寡人要亲自上五凤楼观看。”
一时间,众多官员摆好车驾,不多时便上了楼坐下。
唐三藏带着孙悟空、沙僧、猪八戒,侍立在楼下,那三位道士则陪着国王坐在楼上。
没过多久,一员官飞马来报:“坛场各种物品都已准备妥当,请国师爷爷登坛。”
那虎力大仙微微欠身,拱手辞了国王,径直下楼而来。
孙悟空上前拦住,问道:“先生这是要去哪儿?”
大仙道:“登坛祈雨。”
孙悟空道:“你也太自恃身份了,也不让让我这远乡来的和尚。也罢,正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先生先请,不过咱们得在国王面前讲清楚。”
大仙道:“讲什么?”
孙悟空道:“我与你都要上坛祈雨,到时候怎么分辨这雨是你的功劳还是我的?得先讲明白,不然到时候彼此耍赖,可就不好办了。”
国王在楼上听见,心中暗喜,想道:“这小和尚说话还挺有条理。”
沙僧听见,暗自好笑,心说:“哼,他肚子里的弯弯绕,还多着呢,都还没使出来哩!”
大仙道:“不用讲,陛下自然心里有数。”
孙悟空道:“话虽如此,可我毕竟是远来之僧,与你未曾谋面。到时候要是混赖不清,可就麻烦了,还是讲清楚再行事为好。”
大仙道:“这一上坛,就以我的令牌为号:一声令牌响,风就来;二声响,云便起;三声响,雷闪齐鸣;四声响,雨就至;五声响,云散雨收。”孙悟空笑道:“妙啊!我这和尚还真没见识过!请了!请了!”
大仙大踏步向前走去,唐三藏等人跟在后面,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坛门外。
抬头望去,只见一座高台,约有三丈多高。台左右插着二十八宿的旗号,顶上放着一张桌子,桌上有个香炉,炉中香烟袅袅。
两边各有一只烛台,台上的风烛明亮耀眼。炉边靠着一块金牌,上面镌刻着雷神的名号。底下有五个大缸,都装满了清水,水上浮着杨柳枝。
杨柳枝上托着一面铁牌,牌上写的是雷霆都司的符字。左右有五个大桩,桩上写着五方蛮雷使者的名录。
每个桩边各立着两个道士,手里都拿着铁锤,等候着敲打木桩。
台后面有许多道士,正在那儿撰写文书。正中间设着一架纸炉,还有几个用彩纸扎成的人像,都是执符使者、土地赞教之类的神灵。
那大仙走进坛内,毫不客气,径直走上高台站定。
旁边一个小道士赶忙捧来几张黄纸书写的符字,还有一口宝剑,递给大仙。
大仙手持宝剑,口中念念有词,将一道符在烛火上烧了。
台下两三个道士,拿过一个执符的纸人,连同一道文书,也点火焚烧。
只听“乒”的一声令牌响,只见半空中悠悠地飘来风色。
猪八戒见状,嘴里嘟囔道:“不好了!不好了!这道士果然有两下子!令牌才响了一下,就真的刮风了!”
孙悟空赶忙说道:“八戒,小声点儿,你们别再跟我说话,只管护好师父,看我去行事。”
孙悟空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道:“变!”就变出一个“假行者”,站在唐僧身旁。
他的真身则出了元神,赶到半空中,大声喝道:“掌管风的是哪个?”
吓得风婆婆赶紧紧紧抓住布袋,巽二郎也忙扎住口绳,赶忙上前施礼。
孙悟空道:“我保护唐朝圣僧西天取经,路过车迟国,正与那妖道赌胜祈雨,你们怎么不帮老孙,反倒帮那道士?我暂且饶过你们,把风收了。
要是有一丝风儿吹动那道士的胡子,每人各打二十铁棒!”风婆婆吓得连忙说道:“不敢不敢!”转眼间,一点儿风都没了。
猪八戒忍不住大声嚷嚷道:“那道士,你快下来!令牌都响了,怎么不见一丝风儿?你下来,让我们上去!”
那道士又拿起令牌,烧了符檄,“扑”的一声又打了一下,只见空中顿时云雾弥漫。
孙悟空又在当头喊道:“布云的是谁?”
吓得推云童子、布雾郎君赶忙上前施礼。
孙悟空又把之前的事儿说了一遍,那云童、雾子也赶忙收起云雾,天空中顿时太阳高照,万里无云。
猪八戒见状,笑道:“这道士就会哄骗皇帝,糊弄百姓,根本没什么真本事!令牌响了两下,怎么又不见云生?”
说完又有些疑惑道:“只是那符咒却看起来有些眼熟,只是一时间想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