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唐三藏之父陈光蕊,新晋状元,才比子健,学类仲舒,一朝高中,真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
其母殷温娇,乃丞相之女,生得花容月貌,知书达礼。二人喜结连理后,便踏上赴任之路。
然而,命运的轨迹却在此处陡然转折。途中,心怀不轨的船夫刘洪与李彪见财起意,竟对陈光蕊痛下杀手。可怜那陈光蕊,无端遭此横祸,一命呜呼。
刘洪不仅谋财害命,更是丧尽天良地霸占了殷温娇,并冒名顶替陈光蕊前去赴任。
彼时,殷温娇已然身怀有孕,为保腹中孩子,不得不忍辱负重,于黑暗的深渊中苦苦挣扎。
此乃唐三藏所历第二难——出胎几杀,而第一难则是金蝉子遭贬下凡,由此开启漫漫磨难之旅。
殷温娇诞下儿子后,满心忧虑,生怕孩子被刘洪加害。万般无奈之下,她将婴儿,即后来的唐三藏,轻轻放入木盆之中,又含泪写下血书,详述孩子身世。
随后,她忍痛将木盆推至江中,任其随波漂流。所幸,木盆顺着江水,漂到金山寺附近,被寺中长老法明和尚救起。
法明和尚见这孩子可怜,心生怜悯,便为其取名“江流儿”,并在寺中悉心抚养。此即第三难——满月抛江,这小小的生命,在命运的洪流中,开始了他坎坷的旅程。
时光荏苒,江流儿渐渐长大。得知身世后,他内心波澜起伏,决心探寻真相,寻到母亲殷温娇相认。与母亲重逢后,又得外公殷丞相全力相助。殷丞相上奏朝廷,朝廷随即下令擒获刘洪、李彪。
这二人终是恶有恶报,得到应有的惩处,为陈光蕊报了血海深仇。此前,陈光蕊平日善良正直,曾有恩于龙王,故而龙王暗中相助,使其得以死而复生。
至此,一家人历经磨难,终得团圆。此乃第四难——寻亲报冤,这一段曲折的故事,让人感叹命运的无常与亲情的坚韧。
经历诸多家庭巨变后,江流儿已然看淡世俗繁华与纷争。他毅然决然跟随法明和尚,正式剃度出家,法名“玄奘”。自此,他一心向佛,潜心修行,凭借过人悟性与坚韧毅力,很快便在佛法上造诣颇深,名声远扬,成为名震一方的高僧。
再说那泾河龙王,身为掌管泾河水域的一方神灵,肩负维护水域安宁之重任。
一日,他听闻长安城中有个术士袁守诚,竟能精准无误地预测渔翁捕鱼位置,致使泾河水族遭殃,大量水族被捕捞。
泾河龙王得知此事后,心中顿生怨恨,决意要给袁守诚一个教训。
于是,他化作凡人模样,来到袁守诚面前,与他立下赌约:以“次日降雨的时辰、点数”为赌注,泾河龙王笃定袁守诚不可能猜中他作为龙王本职的降雨事宜。
然而,世事难料。天庭竟真的降下旨意,安排次日降雨,且那降雨的时辰、点数,与袁守诚所预测的分毫不差。
泾河龙王为赢赌约,一时冲动之下,全然不顾天条戒律,擅自更改降雨时辰,推迟整整一个时辰,并且减少三寸八点雨量。
他虽侥幸赢了赌约,却不知已然犯下不可饶恕的“欺天”大罪。龙王降雨,本就需严格遵循天庭旨意,擅自改动,无疑是对天威的公然挑衅。
袁守诚洞悉一切,严肃警告泾河龙王:“你已违背天条,明日午时三刻,将由人曹官魏征监斩。”
泾河龙王听闻,惊恐万分,犹如五雷轰顶。慌乱之中,他连夜托梦给唐太宗李世民,苦苦哀求李世民在次日拖住魏征,阻止行刑。
唐太宗念于龙王的苦苦哀求,心怀仁慈,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次日,唐太宗特意召魏征入宫对弈,意图借此困住魏征,使其无法前去监斩泾河龙王。然而,命运的齿轮并未就此停下。
午时三刻将至,魏征在棋局中竟突然酣睡,恍惚间,灵魂出窍,于梦中化作神人模样,手持寒光闪闪的斩龙刀,飞身至云端,手起刀落,将泾河龙王斩首。
泾河龙王的魂魄满心怨恨,认为唐太宗“失信”于他,且怨念极深,即便有尉迟恭、秦叔宝立于宫门外守门,仍夜夜到宫中索命。
唐太宗因此被吓得大病一场,寝食难安。为求安宁,他只得让尉迟恭、秦叔宝守门。
但即便如此,泾河龙王魂魄仍将状纸递到阴司,阎罗王遂派人将唐太宗的魂魄勾到阴间。
李世民魂魄来到阴间,首先遇见的便是魏征在阴间任职的好友崔判官,此前魏征已修书一封,托付其照顾李世民。
崔判官受魏征所托,暗中施展手段,修改生死簿上李世民的阳寿,将原本“贞观一十三年”改为“三十三年”,为李世民续了二十年阳寿。
随后,在崔判官与朱太尉的引导下,李世民开始遍历幽冥地府。
他们途经“幽冥背阴山”,此地阴气如实质般浓郁,仿佛能将人的灵魂冻结,寒风如刀割般刮过,发出如鬼哭狼嚎般的声音,令人毛骨悚然。
接着又来到“十八层地狱”,只见生前作恶之人,在此受尽各种酷刑折磨,惨状目不忍睹,李世民见状,心中不禁生出敬畏之意。
行至“六道轮回”之处,李世民竟遇见被他在玄武门之变中灭门的李建成、李元吉的鬼魂。二鬼拦住去路,气势汹汹地索要性命。幸好崔判官从中调解周旋,李世民才得以脱身。
最终,李世民来到森罗殿,面见十殿阎罗。阎罗王仔细查看生死簿后,确认李世民阳寿的确未尽,便同意放他还阳。
但阎罗王提出,李世民需在阳间做三件事:其一,超度那些无主的冤魂,即举办一场盛大的“水陆大会”;其二,归还在阴间所欠的“金银”,后由阳间大臣们凑齐钱财,焚化后送入阴间;其三,要善待百姓,施行仁政,保天下太平。李世民深知自己已无他法,只得一一应承下来。
回到阳间后,李世民谨遵承诺,即刻在长安举办水陆大会。他广发请柬,遍邀道佛两家的名士齐聚长安,旨在为天下臣民祈福,以解阴间冤魂之苦,同时也希望借此消弭自身罪孽,祈求天下苍生平安顺遂。
次日清晨,金銮殿上钟鼓齐鸣,李世民端坐在龙椅之上,神情肃穆。待众朝臣参拜完毕,他便将自己在阴间的种种经历,以及阎罗王所提的要求,缓缓讲述给众人。
朝臣们听后,皆深感此事重大,关乎国运民生。
一番思索后,有朝臣站出,向李世民推荐了一名德行出众的高僧,此人便是玄奘法师。
玄奘法师自出生起,便与佛门结下不解之缘。尚在襁褓之中,便已持斋受戒,一心向佛。其外公殷开山,乃当朝威风凛凛的一路总管,手握重权。
父亲陈光蕊更是才高八斗,高中状元后,官拜文渊殿大学士,荣耀至极。
然而,玄奘法师却丝毫未被这世俗的荣华富贵所吸引,他一心沉醉于佛法的浩瀚海洋,矢志追求那超凡脱俗的寂灭之境。
玄奘法师身世渊源深厚,德行更是令人敬仰。他对千经万典皆钻研透彻,无论是深奥的义理,还是微妙的阐释,皆能信手拈来,融会贯通;对于各种佛号仙音,他也无一不精,或庄重肃穆,或悠扬空灵,皆能演绎得恰到好处,令人仿佛置身于佛国净土。
李世民听闻朝臣对玄奘法师的介绍,心中已生几分期待。待玄奘法师来到殿上,只见他气宇不凡,神态安详,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超凡的气质。
李世民细细打量,不由心中大喜,赞叹道:“果然推举得不错。真乃有德行、有禅心的高僧。朕赐你左僧纲、右僧纲,以及天下大阐都僧纲之职,望你能担起这份重任。”
言罢,李世民又命人取来五彩织金袈裟一件,毗卢帽一顶,赐予玄奘法师。这袈裟色彩斑斓,金线交织,每一针每一线都彰显着皇家的尊贵与奢华;那毗卢帽造型典雅,精致无比,隐隐透着祥瑞之气。
李世民郑重地说道:“此二宝赐予你,望你能以其为表,弘扬佛法。”随后,他又叮嘱玄奘法师:“你需用心再拜明僧,精心排定阇黎班首,仔细书写旨意,而后前往化生寺,择定吉日良时,开坛演法,为天下臣民祈福消灾。”
玄奘法师恭敬地接过袈裟与毗卢帽,跪地谢恩,神情庄重而虔诚,誓言定不负圣恩,全力完成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