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周末总带着股慵懒的暖意,晨光刚漫过秦淮河的堤岸,棠棠就已经拎着装满零食的小布包站在门口了。布包上是她前一晚绣的小胡杨,针脚歪歪扭扭,却透着雀跃——今天要带阿敦去秦淮河坐船,这是她们在敦煌就定下的约定,现在终于要实现了。
“阿敦弟弟,快点呀!船夫爷爷说早上去坐船人少,能看清两岸的风景!”棠棠对着屋里喊,话音刚落,就见阿敦背着一个画夹跑出来,画夹上还贴着一片敦煌的胡杨叶,是他特意带来的“信物”。
“来啦来啦!”阿敦的鞋子还没完全穿好,手里却紧紧攥着一支彩笔,“我要把秦淮河的样子画下来,回去给月牙姐姐和敦煌的小朋友看,让他们知道南京的河也这么好看!”
苏晓棠和石建国跟在后面,手里提着给船夫准备的胡杨木刻小摆件——是江亦辰前几天特意做的,上面刻着“秦淮月牙两相依”,既含了秦淮河的名,又藏了敦煌月牙泉的意。“船夫张爷爷是老南京了,守着秦淮河开了三十年画舫,说不定还能给你们讲些老故事。”苏晓棠帮棠棠理了理衣领,又叮嘱道,“坐船的时候要注意安全,别把身子探出去太远。”
一行人走到秦淮河畔时,晨雾还没完全散,河面上飘着淡淡的水汽,两岸的柳树刚抽出新绿,枝条垂在水面上,轻轻晃出一圈圈涟漪。画舫已经停在码头边,船身是深红色的,船头挂着一盏小小的灯笼,灯笼上画着秦淮河的夜景,格外雅致。
“张爷爷!”棠棠老远就挥起手,船夫张爷爷正坐在船头擦拭船桨,那船桨是胡杨木做的,木质坚硬,表面泛着深褐色的光,是张爷爷年轻时从敦煌带回来的。
“棠棠来啦!”张爷爷放下船桨,笑着招手,目光落在阿敦身上,“这就是敦煌来的小客人吧?快上船,爷爷带你们看最好的风景。”
阿敦怯生生地跟着棠棠上船,眼睛却忍不住四处打量——船里的座椅铺着浅绿的棉布,上面绣着秦淮河的画舫图案;窗边摆着一盆小小的胡杨苗,是张爷爷特意为棠棠准备的;船壁上还挂着几幅老照片,有张爷爷年轻时在敦煌的合影,还有秦淮河几十年前的模样。
“这船桨是我三十年前去敦煌的时候,一位老木匠送的。”张爷爷撑起船桨,画舫缓缓驶离码头,他指着船桨上的纹路说,“老木匠说这是胡杨木做的,能经住水浸,我用了这么多年,果然一点都没坏。后来我才知道,那位老木匠,就是你太爷爷江怀安的学生。”
棠棠和阿敦都愣住了,阿敦立刻凑过去,轻轻摸了摸船桨:“张爷爷,您认识太爷爷的学生?那您知道胡杨王的故事吗?”
“当然知道!”张爷爷笑着说,一边划桨一边讲起往事,“当年我去敦煌,正好赶上‘胡杨文化日’,看到你太爷爷带着学生在胡杨王下刻木坯,教他们认胡杨木,说‘胡杨是沙漠的魂,木桨是河的魂,都是要用心守的’。现在想来,这话真没说错——我守着秦淮河的船桨,你们守着胡杨的故事,都是在守一份念想。”
苏晓棠坐在窗边,悄悄拿出“时光错题本”,笔尖在纸上飞快地写着:“三月十八日,秦淮河画舫行。张爷爷的胡杨木桨,连接了南京与敦煌的过往;老木匠的情谊,藏在三十年的时光里。原来有些羁绊,从来不是偶然,是胡杨的魂,是家风的根,在不知不觉中,把两座城市连在了一起。”她还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船桨,旁边标注着“胡杨木,敦煌来,秦淮守”。
画舫驶到夫子庙附近时,两岸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有卖梅花糕的小贩在吆喝,有穿汉服的姑娘在拍照,还有老人在河边下棋,一派热闹的景象。阿敦趴在窗边,手里的彩笔在画纸上不停挥舞,他把秦淮河的画舫、两岸的柳树、卖梅花糕的小贩都画了下来,还在旁边画了敦煌的月牙泉和胡杨王,中间用一条虚线连起来,写着“好朋友”。
“棠棠姐姐,你看!秦淮河和月牙泉连在一起了!”阿敦举着画纸给棠棠看,眼睛亮晶晶的,“等我回去,要把这幅画贴在敦煌民宿的墙上,让大家都知道,南京和敦煌是好朋友,秦淮河和月牙泉也是好朋友。”
棠棠接过画纸,在旁边添了一棵小小的胡杨苗:“我们还要在中间画棵胡杨,让胡杨也当我们的好朋友!”两个孩子头挨着头,在画纸上涂涂画画,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们身上,像镀了层暖金。
张爷爷看着这一幕,笑着对石建国说:“现在的孩子真好,能把两地的情谊记在心里,画在纸上。想当年,我去敦煌的时候,只能把胡杨木桨带回来当念想,现在他们有画,有故事,有胡杨苗,能把这份情谊传得更远。”
石建国点点头,目光落在船壁的老照片上:“师父当年总说,‘传承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辈辈人的事’。现在看到棠棠和阿敦这样,我才真正明白这话的意思——我们这辈人把故事传下去,孩子们把故事活起来,这就是最好的传承。”
画舫靠岸时,已经是中午了。张爷爷特意把船停在一家老字号的小吃店门口,笑着说:“这家的鸭血粉丝汤是南京的招牌,你们一定要尝尝,让敦煌的小客人也尝尝南京的味道。”
走进小吃店,老板一眼就认出了棠棠——之前“胡杨家风展”的时候,棠棠来这里给志愿者送过胡杨木刻,还讲过胡杨的故事。“棠棠来啦!这位就是敦煌来的小客人吧?”老板热情地迎上来,给他们找了个靠窗的位置,“今天我给你们加份鸭肝,算是给小客人的见面礼!”
阿敦第一次吃鸭血粉丝汤,鲜美的汤味让他眼睛都亮了:“太好吃了!比敦煌的羊肉汤还鲜!”他一边吃,一边跟老板打听鸭血粉丝汤的做法,说要学回去,做给石爷爷和敦煌的小朋友吃。
老板笑着把做法一五一十地告诉阿敦,还说:“等秋天胡杨黄了,你们再来,我教你们做南京的盐水鸭,让你们把南京的味道带回去,也把敦煌的胡杨故事带过来,咱们互相传传味道,传传故事。”
苏晓棠听着,又在“时光错题本”上添了一笔:“小吃店的老板说要教阿敦做盐水鸭,要让味道和故事互相传。原来传承从来不是单向的,是南京的鸭血粉丝汤遇见敦煌的羊肉汤,是秦淮河的画舫遇见月牙泉的胡杨,是你带着我的故事走,我带着你的味道回,在这样的交换里,情谊才会越来越深。”
下午,棠棠带阿敦去了自己的学校。刚走到校门口,就看到“胡杨小花园”的方向围了不少同学——原来早上的时候,小宇发现胡杨小花园里冒出了第一颗新芽,嫩黄的芽尖从土里探出来,像个好奇的小脑袋,大家都围过来看热闹。
“阿敦弟弟,你快看!我们种的胡杨籽发芽啦!”棠棠拉着阿敦跑过去,拨开人群,指着那棵小小的新芽,声音里满是激动,“是你种的那颗!你看,芽尖还是你喜欢的浅黄色!”
阿敦蹲下来,小心翼翼地摸了摸芽尖,生怕碰坏了这宝贝:“真的发芽了!比敦煌的‘棠棠’发芽还快!”他从画夹里拿出画纸,飞快地把新芽画下来,旁边写着“胡杨芽,南京生,敦煌情”。
同学们围过来,七嘴八舌地问阿敦敦煌的胡杨王是什么样子,问他刻木坯的技巧,问他敦煌的小吃好不好吃。阿敦一点都不怯场,拿着画夹给大家讲敦煌的故事,讲胡杨王的金黄叶片,讲他和棠棠在胡杨王下挂木牌的约定,讲敦煌小组的小朋友刻的“飞天胡杨”。
“我们以后可以跟敦煌的小朋友视频,一起上‘胡杨课’好不好?”小诺提议,“我们教他们绣棉布,他们教我们刻木坯,还可以一起写‘胡杨联名日记’,把两地的故事都记下来。”
“好呀好呀!”同学们都拍手赞成,棠棠立刻拿出“胡杨约定手册”,在新的一页写下:“和同学们约定,跟敦煌小组一起上‘胡杨课’,一起写联名日记,一起传承胡杨故事。”她还让每个同学都在旁边签上自己的名字,说要把这本手册寄给敦煌的小朋友,让他们也签名。
苏晓棠和石建国站在旁边,看着孩子们热闹的模样,心里满是温暖。石建国拿出手机,给敦煌的小木发视频,让他看看南京的胡杨新芽,看看南京的同学们:“你们要好好学刻木坯,下次视频的时候,要教南京的小朋友刻‘飞天胡杨’,可不能输给他们!”
小木在视频那头使劲点头,还拿着刚刻好的木坯给大家看:“我刻了秦淮河的画舫,要送给南京的小朋友!等秋天你们来敦煌,我带你们去看胡杨王的新芽!”
傍晚,棠棠一家和石建国、阿敦回到家时,江亦辰已经回来了,手里拿着《胡杨家风录》再版的校样。“出版社说这版可以加彩页,我们把今天秦淮河的照片、胡杨新芽的照片、孩子们的画都加进去,让书更生动。”江亦辰把校样递给大家,指着其中一页说,“这里要加张张爷爷的胡杨木桨照片,旁边写上他和敦煌老木匠的故事,让更多人知道这份跨越三十年的情谊。”
阿敦凑过去,看着校样上的胡杨王照片,小声说:“我能在书里画一幅胡杨新芽的画吗?我想让大家知道,南京的胡杨也发芽了,也在长大。”
“当然可以!”江亦辰笑着说,“这本书是属于所有‘胡杨小传人’的,你们的画、你们的故事,都要写进去,让这本书成为我们共同的记忆。”
晚上,棠棠和阿敦趴在书桌上,一起给《胡杨家风录》画插图。棠棠画了秦淮河的画舫和胡杨小花园的新芽,阿敦画了敦煌的胡杨王和月牙泉,两人还一起画了一棵大大的胡杨,树干上刻着“南京-敦煌 永远是朋友”,枝叶上站着两个牵手的小孩,一个穿着浅绿的衣服,一个穿着红色的衣服,像极了他们俩。
苏晓棠坐在旁边,绣着新的绣品——“秦淮映杨图”,上面绣着秦淮河的画舫、岸边的柳树、胡杨小花园的新芽,还有棠棠和阿敦趴在桌上画画的模样。她要把这幅绣品放在《胡杨家风录》的再版首发式上,让大家都看到南京和敦煌的孩子一起成长的故事,看到这份跨越千里的情谊。
夜深了,秦淮河的灯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书桌上的画纸上,落在苏晓棠的绣品上,落在《胡杨家风录》的校样上,满是温暖的光。棠棠躺在床上,手里抱着阿敦送的“飞天胡杨”木坯,嘴角带着笑——她梦见胡杨小花园里的新芽都长大了,变成了一片小小的胡杨林,她和阿敦手拉手在林子里跑,张爷爷的画舫停在秦淮河上,船夫爷爷的胡杨木桨在水里轻轻划,石爷爷和爷爷的身影在胡杨树下笑着,像在说:“好孩子,你们做得真好。”
苏晓棠的“时光错题本”放在床头柜上,最新的一页写着:“这个周末,秦淮河的画舫载着童趣,胡杨的新芽透着生机,孩子们的约定藏着温暖。原来家风从来不是生硬的道理,是藏在画舫的故事里,藏在新芽的生长里,藏在孩子们的笑声里,是一辈辈人传下来的温暖,是两座城连起来的情谊。”本子里还夹着今天的画纸、船票存根、小吃店的收据,每一样都藏着时光的痕迹,藏着胡杨的故事。
第二天一早,棠棠和阿敦一起去给胡杨新芽浇水。阿敦蹲在新芽旁,轻声说:“小芽芽,你要快点长大,等秋天我来的时候,要看到你长到我的膝盖高,好不好?”棠棠也跟着说:“小芽芽,你要像敦煌的胡杨王一样坚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好好长大。”
阳光洒在新芽上,洒在两个孩子身上,洒在“南京-敦煌胡杨小花园”的木牌上,满是希望的光。苏晓棠知道,这个春天的故事还没结束——接下来,还有学校的“胡杨主题班会”,还有《胡杨家风录》的再版首发式,还有孩子们的“胡杨课”和联名日记,还有秋天敦煌的约定,还有更多关于胡杨、关于家风、关于情谊的故事,等着他们去书写,去传承,去温暖更多的人。
就像秦淮河的水会一直流,胡杨的芽会一直长,孩子们的约定会一直延续,家的韵味,会在时光里,慢慢沉淀,慢慢温暖,永远不会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