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新区规划建设办公室的邀请,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林薇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官方机构的认可,无疑是对她专业能力最有力的背书,是她梦寐以求的、能将设计理念付诸实践的宝贵机会。然而,时机太过微妙——顾夜白深陷家族危机音讯寥寥,楚萱的恶意如影随形。这突如其来的“赏识”,背后是纯粹的机缘,还是又一个裹着糖衣的炮弹?
她没有立刻回复对方,而是握着手机,在图书馆前的台阶上站了许久。初夏的阳光有些刺眼,她却感觉心底一片冰凉清醒。若是以往,她或许会兴奋不已,或许会第一时间想要告诉顾夜白,与他分享喜悦,或者寻求他的判断。但此刻,她只是冷静地分析着利弊与风险。
她想起了顾夜白发来的、那只紧抵墙壁的拳头。他在他的战场上孤身奋战,那么,她也必须学会在自己的领域里独立判断,独自面对可能的明枪暗箭。依赖,永远不能成为她人生的主旋律。
她深吸一口气,走到树荫下,拿出手机,开始查询这个“北城新区规划建设办公室”的公开信息、负责人背景、近期项目动向。她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对方,才能做出相对稳妥的决定。这不是不信任,而是成长路上必须学会的谨慎。
最终,林薇回复了邮件,表示非常感谢邀请,并确认会准时携带详细方案前往交流。她决定赴约。风险固然存在,但机遇同样难得。她不能因为潜在的威胁,就放弃所有向上攀登的可能。她要做的,是准备好自己,睁大眼睛。
第二天,她提前十五分钟抵达规划办。接待她的一位中年科长,姓王,态度客气而专业,并没有流露出任何异常。交流过程也异常顺利,王科长和几位同事对林薇方案中关于社区情感粘性、代际融合、低成本可持续运营等理念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提出的问题也都切中要害,完全是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
没有刁难,没有陷阱,甚至没有提及任何与顾夜白或楚家相关的话题。整个交流氛围严肃而高效。
走出规划办大楼,阳光炽烈。林薇站在台阶上,恍惚间觉得有些不真实。难道……这真的只是一次纯粹的专业认可?
就在这时,她的手机响了,是陈昕。
“林学妹,听说你今天去了新区规划办交流?”陈昕的声音带着笑意,“怎么样?还顺利吗?”
林薇心中微微一动。消息传得这么快?
“挺顺利的,陈学长消息很灵通。”
“哈哈,恰巧有个学长在那里工作,听他提了一句。”陈昕解释得自然,随即又将话题拉回专业,“他们对你的方案哪个部分最感兴趣?或许我们可以再深入探讨一下那个节点……”
陈昕的交流依旧保持在舒适的专业距离内,分寸感把握得极好。他像一位耐心的引路人,总是在她需要的时候,提供恰到好处的建议和资源,从不越界,也从不给她压力。这种纯粹的、建立在才华欣赏基础上的关系,让她感到放松,也让她更加看清——除了顾夜白带来的暴风骤雨,她的世界本也可以有另一种平静而向上的可能。
接下来的日子,林薇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方案的深化和学业中。她不再每天无数次地查看手机等待顾夜白的消息,也不再为楚萱可能的下一次动作而惶惶不安。她将自己沉浸在图书馆的书海里,沉浸在设计社与社员们热烈的讨论中,沉浸在与陈昕偶尔进行的、火花四溅的专业交流里。
她发现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加宏观,思考也更加深入。香港工作坊的历练、与顾夜白共同面对危机的洗礼、以及此刻独立应对机遇的审慎,都如同无形的刻刀,在她身上雕琢出更加清晰、坚韧的轮廓。
她甚至开始主动关注城市发展、公共政策相关的资讯,尝试着将自己的设计放在更大的社会图景中去考量。她的视野,不再仅仅局限于一张设计图纸、一个校园奖项。
偶尔在深夜,她还是会拿出手机,看着顾夜白发来的那张照片。心会疼,会思念,但不再有那种被遗弃的恐慌。因为她知道,他们只是在不同的轨道上,为了一个可能交汇的未来,各自努力。她的等待,不是被动地停滞,而是主动地积蓄力量。
一天,在设计社活动室,她正在给社员们讲解方案修改思路,手机震动了一下。是顾夜白发来的信息,依旧没有文字,只有一张照片。
照片里,是一杯冒着热气的清水,旁边放着一板吃了几颗的药片,背景似乎是书房的一角,窗外天色已暗。
与之前在医院走廊的那张照片不同,这张照片透露出一种趋于稳定的、在混乱中重新建立秩序的平静。他在告诉她,他在按时吃药,他在努力恢复,他在处理纷繁的事务,但一切正在慢慢回到可控的轨道。
林薇看着那张照片,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心底一片温软。她没有回复太多,只回了一个简单的太阳表情。
无需多言,彼此安好,便是最好的消息。
北城新区规划办那边传来了进一步的消息,他们对林薇修改后的方案评价很高,邀请她参与下一阶段“未来社区”试点项目的概念设计团队。这意味她的设计理念,真正获得了官方的认可,并有可能落地生根。
消息在设计社传开,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社员们围着林薇,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
“社长!你太厉害了!”
“这可是官方项目啊!我们社还没人参与过这种级别的项目呢!”
“社长,你真是我们的榜样!”
看着社员们一张张充满朝气与崇拜的脸,林薇心中充满了成就感。这份荣耀,是她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一步一个脚印争取来的,与任何人无关。它清晰地印刻着她成长的轨迹。
她站在活动室前方,灯光落在她身上。她不再是那个需要被保护、容易不安的女孩,而是一个眼神坚定、能够带领团队、在自己专业领域发出光芒的年轻设计师。
成长的印记,或许就是褪去青涩与依赖,长出属于自己的、坚硬的骨骼与丰满的羽翼。能够坦然接受命运的馈赠,也能勇敢面对前路的未知。
就在林薇逐渐适应这种充实而平静的节奏时,她收到了一封来自“筑梦未来”国际设计大赛组委会的正式邮件。邮件通知她,她的作品已成功通过初赛,晋级复赛。复赛要求参赛者前往大赛指定的合作工作室(位于另一个城市),进行为期两周的封闭式创作营,最终作品将在创作营中完成并提交。
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机会,也是通往更高国际舞台的跳板。
然而,邮件末尾附带的一条补充说明,却让林薇刚刚放松的神经再次紧绷起来:
“本次复赛创作营的合作方及主要赞助商之一,为‘里斯本艺术与创新基金会’。”
里斯本……
这个如同梦魇般缠绕着顾夜白家族的姓氏,再次以这样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在了她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