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深,工地的建设进入了关键的冲刺阶段。为了进一步鼓舞士气,加强宣传,指挥部做出决定——成立工地广播站!这个消息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渴望文化生活的民工们中间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广播站设在指挥部旁边一栋相对结实的砖房里,配备了崭新的扩音器和麦克风,几只大喇叭高高地架设在工地的几个制高点,确保声音能传遍工地的每个角落。谁能成为广播站的第一批播音员,成了大家热议的焦点。
这天,孙干部和林教员一起找到了正在学校备课的苏茉莉。
“茉莉同志,又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来了!”孙干部依旧是那副风风火火的样子,“工地广播站成立了!指挥部决定,由你和林教员,还有宣传科的小王,担任首批播音员!”
“播音员?”茉莉惊讶地睁大了眼睛,连忙摆手,“不行不行!孙干部,林教员,我普通话说得不好,带着乡音,怎么能当播音员?万一念错了字,岂不是闹笑话?”
“哎,谁天生就会啊!”林教员笑着鼓励道,“你的声音清亮悦耳,很有感染力,这是天生的优势!普通话可以慢慢练嘛!再说了,咱们这是工地广播,带点乡音更亲切!重要的是把内容播好,把咱们工地的声音传递出去!”
“就是!”孙干部接过话头,“指挥部可是点名要你上的!赵团长说了,广播站是咱们工地的喉舌,要选拔最优秀的同志!你苏茉莉,能文能武,学习工作样样拔尖,这个播音员,非你莫属!”
又是赵团长点名?茉莉的心跳漏了一拍。她想起运动会上他那句低沉的“跑得不错”,脸颊微微发烫。拒绝的话到了嘴边,又咽了回去。她不想让他失望。
“那……那我试试看。”茉莉深吸一口气,接下了这个新挑战。
广播站的工作并不轻松。每天早晚各播报一次,内容涵盖工地新闻、生产捷报、好人好事、天气预告,还要穿插播放革命歌曲和一些文艺节目。茉莉负责的是每周三、五的“工地生活”栏目,主要播报各连队的动态和民工们投稿的短文、诗歌。
为了练好普通话,她可是下了苦功。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对着空旷的田野,拿着报纸一遍遍地练习发音,纠正自己的乡音尾调。林教员和小王也热心帮助她,一个字一个字地帮她抠。
功夫不负有心人。广播站开播第一天,当茉莉那带着一点点软糯乡音、却异常清晰悦耳的声音通过大喇叭传遍整个工地时,几乎所有正在劳作的人都下意识地停下了手中的活计,侧耳倾听。
“清水河水利工程工地广播站,现在开始第一次播音……各位奋战在施工一线的同志们,大家辛苦了!下面播送今日工地新闻……”
她的声音像一股清泉,流淌在喧嚣的工地上,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和凝聚力。
“嘿!是茉莉的声音!”
“真好听!像百灵鸟似的!”
“咱们工地也有自己的广播了!”
民工们一边听着广播,一边议论着,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食堂的女工们更是与有荣焉,干活都格外带劲。
赵振国在指挥部办公室里,也听到了广播里传来的那个熟悉的声音。他批阅文件的笔尖微微停顿,抬起头,静静地听了一会儿。窗外,那个清亮柔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紧张的声音,正在播报着基坑突击队提前完成土方任务的消息。他冷峻的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只是眼底深处,掠过一丝极淡的满意。
广播站运行了一段时间后,茉莉已经不满足于只是播报新闻和稿件了。她发现民工们虽然白天劳动辛苦,但精神文化生活依然匮乏。她萌生了一个想法,向林教员和宣传科提议,开设一个轻松的文艺栏目,就叫“茉莉花开”,利用中午休息的十五分钟时间,播送一些优美的散文、诗歌,或者民工们自己创作的快板、小故事,甚至可以点播歌曲。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支持。“茉莉花开”栏目一开播,就受到了民工们的热烈欢迎!每天中午,当茉莉那亲切的声音响起:“各位工友同志们,中午好!‘茉莉花开’栏目又和大家见面了……”工地上便会响起一阵小小的欢呼。大家端着饭碗,坐在工棚前、料堆旁,一边吃饭,一边享受着这难得的文艺时光。
茉莉在节目中读艾青的《帐篷》,民工们仿佛看到了自己建设的家园;她读民工自己写的打油诗《我的铁锹》,引来阵阵会心的笑声;她应大家要求播放《红星照我去战斗》,整个工地都会响起粗犷的合唱声……
这个小小的栏目,成了工地上一道温暖的精神食粮,极大地丰富了民工们的业余生活,也让“茉莉花开”和苏茉莉的名字,更加深入人心。
偶尔,在播送完节目,收拾稿子的时候,茉莉会不经意地抬头,望向指挥部那排房子。她不知道,那个她默默关注着的人,是否也会在某个时刻,停下手中的工作,聆听这短暂的“茉莉花开”?
但她能感觉到,通过这小小的广播,她和这片工地,和这里的每一个人,联系得更加紧密了。她的声音,她的努力,正在为这火热的建设事业,贡献着一份独特而动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