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巡视的反馈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w省政治生态和发展中的成绩与问题。整改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林枫作为主持省政府日常工作的副省长,自然是整改领导小组的关键成员,肩负着将巡视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直接责任。他牵头制定的整改方案,没有停留在就事论事、应付检查的层面,而是以此为契机,推动深层次的机制变革。
整改会议上,林枫语气沉稳却掷地有声:“巡视指出的问题,根子往往在体制机制。我们不能满足于处理几个具体事、调整几个人,而要着眼于长效。比如项目审批中的廉政风险,关键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推行‘阳光审批’,全过程留痕,主动接受监督。”他推动建立了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项目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并将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指标纳入干部考核体系。
这些动真格的举措,触及了一些部门的既得利益和惯性思维,遇到了或明或暗的阻力。有老资格厅长私下抱怨:“新官上任三把火,这把火烧得也太旺了,按这么搞,以后什么事都透明了,还怎么灵活处理?”也有观望者窃窃私语:“巡视风头过了,还不知道怎么样呢,看他能坚持多久。”
林枫对此心知肚明,但他不为所动。他深知,改革进入深水区,必然伴随阵痛。他一方面依靠省委主要领导的坚定支持,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工作方法。他不再仅仅依靠会议和文件推动,而是频繁深入基层一线,现场办公。在某个审批事项积压严重的服务大厅,他当场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理清职责边界,打通信息壁垒,限时解决;在反映问题集中的工业园区,他直接与企业主座谈,听取真实诉求,并将共性问题纳入整改台账,挂牌督办。
他的务实作风和解决问题的决心,逐渐赢得了越来越多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大家看到,这位年轻的省领导,不是来“镀金”或“刮风”的,而是真心想干事、能干事、也在干成事。
然而,关于他可能调离的消息,如同水下的暗流,仍在体制内小范围流传。这不可避免地对工作产生了一些微妙影响。个别原本积极靠拢的干部,态度变得有些犹豫;一些跨部门协调的工作,推进起来似乎比之前多了一些无形的滞涩。
林枫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变化。他选择坦然面对。在一次省政府党组学习会上,他开诚布公地谈到:“领导干部的流动是正常现象。但无论我们在哪个岗位,负责哪项工作,都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w省的发展,是全省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不会因为某个人的去留而改变方向。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扎扎实实把巡视整改落实好,把既定的发展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这番话,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人心。
家庭方面,苏晚晴已经适应了省城的生活,在学校的工作也走上了正轨。她敏锐地感受到了丈夫面临的压力和传言,但她选择用无声的支持来分担。她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照顾好老人和孩子,让林枫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一天晚饭后,她轻声对林枫说:“不管将来去哪里,我和孩子都跟着你。只要你觉得是对的,就去做。” 妻子的理解,给了林枫莫大的慰藉和力量。
就在林枫全力推进整改、稳定局面的同时,他并没有放松对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战略谋划。他清楚地认识到,w省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此。他指示发改委、卫健委等部门,以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制定中医药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重点布局中医药科技创新、高端人才培养、国际标准制定等领域,力求在下一轮竞争中占据主动。
他还特意抽时间,再次秘密约见了诺维集团前亚太区总裁米勒。这次会面地点更加隐蔽。米勒带来了更深入的信息,证实诺维集团内部“凤凰计划”的支持者并未死心,仍在寻找新的突破口,并且将目光投向了与中国接壤的东南亚市场,试图采取“迂回包抄”策略。林枫感谢米勒的信息,更加坚定了必须加快构筑产业护城河的决心。
风雨过后,未必是彩虹,但一定是更清晰的天空。经过巡视淬炼的w省,政治生态为之一新,发展步伐更加稳健。林枫本人,也在应对复杂局面、推动棘手改革的过程中,积累了更丰富的领导经验,磨砺了更坚韧的政治意志。他站在省政府大楼的窗前,望着这座熟悉的城市,心中已然平静。无论下一步个人去向如何,他都已经为w省倾注了心血,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潮头观澜,静水深流。他准备好了迎接任何挑战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