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了,”卢七娘爽快应下,也拉过身后一个与韦沉瑶年纪相仿、面容秀气的女孩儿,介绍道:“这是我家小大娘,我大哥哥的女儿。”
卢七娘是卢尚书幼女,与长兄年纪差得颇大,她虽是长辈,年纪却只比这侄女大了六岁,站在一起,倒更像是姐妹,场面颇有些趣致。
双方小姑娘们互相见了礼,算是正式认识了。
这时,杜翩翩也带着一个女孩儿过来了,是她家的六娘,乃庶出,比韦沉瑶略大一岁,性子看着有些腼腆。
韦沉璧、卢七娘、杜翩翩这三个年长的,便自然而然地聚在一处说话,同时也将韦沉瑶、卢小大娘、杜六娘这三个年纪小的带在身边,让她们彼此熟悉,一同玩耍。
有三位长姐照看着,小姑娘们最初的生疏感很快消散,渐渐也能说笑几句。
蜀王家不比别家,世子妃是个暴脾气,她不乐意请柳家,柳绯绯就没接到帖子。气得柳老夫人在家里又是一阵骂骂咧咧。
一恨蜀王府有眼不识泰山,又恨定国公府有眼无珠偏要娶沛宜县主那等泼妇,不要她的绯绯。一时气大,又把自己气病了!正好不用来了!
待到夜幕低垂,一轮皎洁的明月升上中天,清辉遍洒胜景园。
园中早已设好香案,陈列着时新瓜果和各色精巧的七巧果子。
主持此次乞巧仪式的威远侯府长媳杜四娘,终于在一片期待中现身。
她今日穿着一身庄重的深青色袍服,举止优雅从容,面带温和笑意,先是向蜀王妃及诸位宗亲夫人行了礼,然后才走到香案前,面向众位闺秀。
园中渐渐安静下来,所有适龄的未嫁女子,包括韦沉璧、卢七娘、杜翩翩等人,皆敛容静气,按照长幼顺序,在杜四娘的引领下,依次上前,焚香祝祷,虔诚跪拜织女星。
月光如水,烛影摇红,少女们美好的祈愿仿佛随着袅袅青烟,直上云霄,融入那璀璨的星河之中。
韦沉瑶跟在长姐身后,学着众人的样子,认真地行礼,心中充满了对这古老仪式的好奇与敬畏,也隐隐期盼着,自己未来也能如长姐这般,从容娴雅,受人敬重。
韦沉璧则在俯身叩拜的瞬间,于心中默念。
她所求的,从来不是什么女儿家的针线巧手,或是虚无缥缈的姻缘。她只愿,家族安稳,父兄顺遂,自己能始终握住命运的主动权,在这京城棋局中,走得更稳,更远。
拜祭完毕,园中气氛又恢复了之前的轻松。众人开始互相品评各自带来的七巧果子,笑语声再次响起。
韦沉瑶和卢小大娘、杜六娘一起,去看其他家小姐带来的巧果花样,小脸上露出了笑容。
韦沉璧站在不远处,看着妹妹逐渐融入的身影,唇角微微弯起。
四妹的这第一步,走得还算稳妥。
在胜景园与卢七娘、杜翩翩一同照看几个小妹妹玩耍时,韦沉璧几人也被其他相熟的姑娘招呼过去参与“斗巧”。
七夕的“斗巧”花样繁多,有对月快速穿针的“穿针乞巧”,有看喜蛛在瓜果上结网疏密的“喜蛛应巧”,皆是女儿家们应景取乐的游戏。
这些千金贵女们,自幼都学过女红,绣个扇面、荷包,甚至简单裁衣都不在话下。但若说以此为主业,却是没有。
非是不喜,也非请不起名师,实在是于她们的身份而言,于此道上耗费过多心血,性价比太低。若真要舍弃一门技艺,多数人家首选便是女红。
因此,此刻的斗巧,重在参与和趣味,无人真正计较输赢。
果然,一番嬉笑玩闹后,无论“巧”与“不巧”,众人都是一团和气。
待到宴席散去,登车回府时,每位姑娘脸上都带着轻松愉悦的笑意。
最兴奋的当属韦沉瑶。她第一次正式参与这样的盛会,还新交了朋友,回程的马车上,小嘴就没停过,叽叽喳喳地向长姐描述着方才的见闻。
回到家中,给父亲母亲问了安,就迫不及待地跑去生母陈氏的房中,将今日所见所闻,尤其是长姐如何细心引导她、介绍她给各府千金认识的情形,一一说与陈氏听。
陈氏看着女儿因兴奋而泛红的小脸,心中百感交集。她拉着女儿的手,柔声问道:“四娘,如今你看,夫人待你,可还有不尽心之处?”
韦沉瑶摇摇头,语气带着一丝惭愧:“是女儿从前想差了,母亲(指韦夫人)和长姐待我极好。”
昔日丫鬟小鹊挑拨离间的阴影,一直横在陈氏心头。她生怕女儿因庶出身份心生怨怼,误入歧途,故而对女儿的教导愈发用心,时时提点。
此刻见女儿能自己想通,陈氏心中大石稍落,继续循循善诱:“从前你年纪小,夫人不好带你出门应酬。这一二年里,但有机会,夫人是不是都将你带在身边?便是窦家舅爷回京,让你和五郎前去拜见,窦家待你们,可与待二郎、三娘有半分不同?连给的见面礼,都是一式一样的。”
韦沉瑶认真回想,确实如此,心中那点因身份带来的微妙隔阂又消散了几分,郑重道:“女儿明白了。往后定不再听信外人胡言,只听家里教导。”
陈氏欣慰地点点头,又道:“咱们韦家与定国公府那样的门第,相差何止一星半点?你此次能结识杜家六娘,凭的是什么?”
韦沉瑶不假思索:“是因为三姐姐与杜五娘交好。”
“正是此理。”陈氏握住女儿的手,语重心长,“你记着,你身上流着韦家的血,是韦家的亲骨肉。只要你自己立得住,行得正,韦家绝不会薄待了你。夫人是宽厚人,三娘更是聪慧明理,你紧跟她们,错不了。”
安抚好女儿,看着她睡下,陈氏悬了多日的心,才算真正落回了实处。
隔了几日,恰逢大理寺少卿窦茂寿辰。韦夫人薛氏早早备好寿礼,带着儿女们,浩浩荡荡回娘家给兄长贺寿。
这一次,除了需要闭门苦读备考的韦沉瑞,以及年纪太小的裴茵留在府中,其余子女,包括韦沉瑶、五郎沉璋、六娘沉珊,全都带去了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