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盟的官宣瞬间在大华掀起轩然大波。网络上,各大平台的头条全被 “# 青城山道盟天民学合作” 霸占,直播间在线人数瞬间破亿,弹幕刷得像瀑布:
【!!!道盟居然和天民学合作了!这可是大华道教第一盟啊!】
【陈先生太牛了!连道盟都被说服了!之前还说天民学没根基,现在道盟都成盟友了!】
【《青城医案》都捐了!道盟是真下血本了!看来是真认可天民学的理念!】
【崔陶两家呢?之前不是挺能跳的?现在怎么不说话了?】
【青城山是陈先生的悟道之地,现在又和道盟合作,这地方以后就是天民学的圣地吧!】
江南吕氏的家主吕文山第一时间接洽了天民学派: “道盟此举,足见天民学声望之隆,吕氏愿再捐两座书院,在苏州推广天民学与道学的合作模式”;燕赵王氏也致信,说要派族中子弟入天民学学习医术,待学成后在燕赵与当地道观合作办学。那些原本摇摆的中小世家更不含糊,短短一日,便有十余家家主登门或致函,希望能参与天民学与道盟的合作,或捐地,或捐钱,只求能让族中子弟也参与到 “为民做事” 的行列中。
崔陶两家的反应则格外沉默。
陶令溏看着报纸上的合作公告,手指无意识地抠着桌案,脸色铁青,之前还想等找到天民学的破绽再发难,如今道盟这一官宣,等于给天民学镀上了一层 “道家认可” 的金,再想质疑,怕是会被人说 “连道家都认可的学问,你陶家偏要反对,难道是想与‘济世之道’为敌?”
崔正平则闭门不出,据说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对着陈珏的辩论笔记和道盟的官宣公告,看了整整一天,始终没说一句话。其他敌对学派更甚,原本计划在月底举办的 “旧学研讨会” 悄然取消,几位常批天民学的老儒纷纷在社交媒体上 “闭关修行”,连评论都不敢发了。
朝堂之上,反应更是热烈。
大学士张云澈拿着道盟的官宣公告,在朝会上笑道:“陈珏这小子,果然有本事!连青城山道盟都愿意与他合作,足见天民学‘为民’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之前我说在全国推广天民小学,诸位还有疑虑,如今道盟都站台了,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礼部尚书也附和道:“道盟在民间声望极高,与天民学合作,能让天民小学更快被百姓接受。臣建议,除了川蜀、江左试点,再增加几地,让天民学的‘本心’与道学的‘济世’,在全国开花结果。”
陛下当天便下明旨,嘉奖天民学 “为民办学,功绩卓着”,准许天民学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师资,各地官府需予以配合,这道圣旨,等于从官方层面,正式承认了天民学的地位。
青城山脚下,从道盟官宣的当日起,便挤满了天民学的拥护者。
有从川蜀各地赶来的学子,在老君阁前合影;有从江左来的百姓,带着孩子在陈珏之前论道的三清殿前驻足,说 “要让孩子沾沾陈学统的‘正气’”;还有心向天民学派的年轻人,在青城山的山道上挂起横幅,写着 “天民学起源地”“为民做事,从青城开始”。
至于其中有几人是新村正大,几人是心存邪僻的,便不得而知了。
苏明宇带着几位精通石刻的天民学的弟子,在三清殿前的石碑上刻下陈珏的诗句,引来不少人围观。
有百姓问:“这青城山,现在是不是天民学的圣地了?” 苏明宇笑着点头:“这里是先生的悟道之地,是天民学的起步之地,如今又与道盟合作,共同为民做事,这里不仅是圣地,更是‘为民之道’的起点。”
这话被传到网上,“# 青城山是天民学圣地” 的话题瞬间冲上热搜,无数网友留言 “有空一定要去青城山看看,看看陈学统悟道的地方”“希望青城的天民小学早点开学,想让孩子去那里读书”。
而这话传开之后,原本便因拜师而获得陈珏首徒的苏明宇很是收获了一波声望,在大喜过望的苏友云推波助澜之下,下一代领军人物的名头隐隐落在了苏明宇的头上。
至于同样年轻的陈珏,此刻整个大华都没有人将他算作年轻一代,哪怕是说当代领军人物也是能够竞争一二。
傍晚的庭院一角,陈珏坐在石椅上,听着手机里传来韩启轩的声音:“玉修,你可知道盟官宣后,京城的世家都炸了锅?连陛下都在御书房说,‘陈珏能让道家与儒家新学合作,这份本事,古今少有’。青城山如今成了天民学的圣地,你这‘青城学统’的名头,算是坐实了!”
客套了几句后挂断电话,今天一整天,道喜的电话就没有停下来过,与自己交好的世家势力学派,纷纷对自己在川蜀取得的成果道贺,虽然厌烦这些客套,但这又是交往之中必要的应酬,作为学派领袖,自然不能意气用事。
看着半晌没有动静,响了一天终于停下来的手机,陈珏也是松了一口气,
说起来对于这份荣誉陈珏也只是淡淡一笑,并不放在心上,这其中有多少推波助澜,又有多少水分,只能说懂的都懂。
皇室,世家,还有与自己达成合作的道盟,其中有多少真心诚意,又有多少是自己私心作祟,只有他们自己明白,不过这并不足为奇,圣人之所以称为圣人,正是因为他的境界没有几人能够达到啊。
晚风卷起桌上的宣纸,陈珏伸手按住,目光落在庭院角落的荷池里。池中的荷叶已有些枯黄,几朵残荷亭亭地立在水面上,虽无盛夏的娇艳,却透着几分疏朗的淡意。他忽然来了兴致,起身走进书房,取来笔墨,在宣纸上提笔写下:
【柳外慵蝉噪晚霞,风床书卷篆烟斜。凭阑自爱秋容淡,闲数残荷几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