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总算是成功了。
但接下来,才是真正的难题。
他看着桌上那块其貌不扬的电池,眉头又微微皱起。
首先是安全测试。
这种能量密度的电池,一旦发生热失控,其威力不亚于一颗小型炸弹。
他可不想第二天“百川大学实验室发生爆炸,一学生不幸遇难”的新闻登上头条。
可问题是,专业的电池安全测试设备,比如针刺、挤压、过充过放测试机,他这里一台都没有。
光靠模拟,数据根本不准。
必须进行实物测试。
得想个办法,搞一套设备来。
周远摘下手套和护目镜,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离开了实验室。
夜色已深,校园里空无一人。
晚风吹在脸上,带着一丝凉意,却让他混乱的思绪清晰了不少。
性能已经验证了。
接下来,除了安全问题,还要考虑如何将它推向市场。
是自己成立公司,还是寻找合作伙伴?
是直接出售技术,还是一步步建立自己的生产线?
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和未知。
周远一边走,一边在脑中盘算着。
一个足以颠覆整个新能源格局的划时代产品,已经在他手中诞生。
现在,他要做的,是为这个“孩子”,规划一条最好的路。
网络上,早已乱成了一锅粥。
“脑王”节目的官方直播间,弹幕已经密集到看不清画面的程度。
【??????】
【我他妈直接一个地铁老人看手机.jpg】
【我没听错吧?教他们的是那个数学家周远?】
【前面的,你没听错,我也听见了,我人傻了。】
【这什么离谱的剧情?数学家教化学?这是什么跨界天王?】
【怪不得这俩学生这么牛逼,原来背后站着一个神仙。】
【这已经不是站在巨人肩膀上了,这是直接被神仙扛在肩膀上飞啊!】
【我收回刚才说周老师架子大的话,对不起,神仙有点脾气是应该的,是我凡夫俗子不懂事了。】
话题以一种恐怖的速度在各大社交平台蔓延。
#脑王冠军的老师是数学家周远#
#周远,一个活在传说里的男人#
#安城一中六班,一个神仙班级#
一个个词条被网友们自发地顶上了热搜榜,后面跟着一个深红色的“爆”字。
而此时此刻,身处风暴中心的周远,对此一无所知。
他吃过晚饭又回到了给他特批的专属实验室里,眉头紧锁,盯着电脑屏幕上的一堆数据曲线。
“不对啊……”
周远挠了挠头,有些烦躁。
“电池的循环充放电稳定性还是差了点意思,虽然比市面上的所有产品都强了不知道多少倍,但离理论上的极限值还差得远。”
他随手拿起桌上的草稿纸,笔尖在上面飞速地计算着。
“材料的微观结构应该没问题,那就是电解液的配方需要再优化?还是说,封装工艺有瑕疵,导致了微量的损耗?”
他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里。
这可是“超级石墨烯电池”,是他为自己未来的电动汽车准备的核心动力。
绝对不能有半点马虎。
他压根就没想起来,之前郑朋那个电话到底是为了什么。
反正就是屁大点事。
说了就说了呗。
他哪里知道,就因为他这随口一句“说就说呗”,整个龙国的互联网都快被他引爆了。
……
如果说,普通网友的讨论还停留在“数学家教化学好牛逼”这个层面。
那么,学术圈的震动,则要深刻得多。
就在“脑王”节目引爆全网的同时,最新一期的《Nature》周刊,最新一期破天荒地推出了一个专题。
专题的名字,叫做——【开启新纪元:超级石墨烯电池的理论与实践】。
专题内,足足刊登了九篇相关的ScI论文!
从石墨烯的低温制备,到阳极材料的优化,再到电解液的全新配方……九篇论文,形成了一个完整且自洽的技术体系,矛头直指一个已经被无数科学家判了死缓的领域——石墨烯电池。
这在学术界,尤其是材料学和化学领域,简直是投下了一颗核弹。
要知道,《Nature》是什么地位?
寻常学者能在上面发一篇文章,都够吹一辈子了。
现在,同一个专题,同一个研究方向,九篇!
而且篇篇都是干货,篇篇都具有颠覆性!
“疯了!这九篇论文我看完了,如果数据全部属实,这根本不是曙光,这就是直接把太阳拽到了我们脸上!石墨烯电池的技术路线,被他们彻底打通了!”
“你们看了这九篇论文的作者没有?全都是龙国人!而且署名方式很奇怪,看起来像是一个团队!”
“一个团队能在《Nature》一期发九篇?这是什么神仙团队?龙科院秘密武器?”
国内外的学术论坛率先炸锅。
而更让所有人震惊的,是《Nature》为这个专题撰写的编者按,其中引用了审稿人之一,锂离子电池领域的绝对权威,特斯拉首席科学家杰夫斯的一段评语。
“我无法用语言形容我的震撼。这九篇论文所展现出的才华和构想,超越了我对这个领域的所有认知。它们不仅解决了石蒙烯作为负极材料的关键性难题,更建立了一套匪夷所思的全新理论体系。我甚至有理由怀疑,论文的作者们,或许已经取得了比论文中展现的、更加惊人的进展。他们,正在开启一个属于石墨烯的能源时代。”
杰夫斯是谁?
那是站在行业金字塔顶端的男人!
他的评价,几乎就是金科玉律。
连他都如此推崇,甚至用上了“匪夷所思”这样的词汇,可见这九篇论文的含金量有多恐怖。
一时间,整个龙国学术圈都为之震动。
无数材料学、化学领域的教授和学者,纷纷下载了这九篇论文,通宵达旦地研读。
越读,越是心惊。
越读,越是困惑。
论文的作者署名,全都是龙国人的拼音,但每一个名字都陌生的可怕。
李文俊、郑朋、王涛、刘宇……
这些名字,在国内外的学术圈里,从未出现过。
“这背后肯定有人!绝对有一个超级大牛在指导!”
“查!必须查清楚!这到底是我国哪个科研团队的杰作?藏得也太深了!”
在一片喧嚣中,学者张斯年,一个在国内材料学领域泰山北斗级的教授,也注意到了这件事。
他向来对这种“一鸣惊人”的所谓天才抱有怀疑。
“九篇《Nature》?还是同一批名不见经传的新人?这里面要是没猫腻,我把名字倒过来写。”
张斯年冷哼着,开始了他的“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