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读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裴松之:给《三国志》“填坑”的南朝“补史狂魔”——从“学霸村官”到“三国史料缝合怪”

第一章 河东裴家的“细节控”:从小爱抠历史的“问题儿童”

公元372年,东晋的河东郡(今山西运城)格外热闹——不是因为打仗,也不是因为丰收,而是裴家添了个男娃,取名“松之”。这裴家可不是普通人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顶级门阀”之一,往上数几代,出过尚书、刺史,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自带官宦基因的书香世家”。别的豪门小孩出生,家里人忙着算“将来能当多大官”,裴松之的爷爷却抱着他翻《左传》:“咱裴家的娃,先得把历史读明白!”

裴松之的童年,跟别的贵族小孩完全不一样。人家三岁学骑马、五岁练书法,他三岁抱着《史记》啃,五岁就敢跟教书先生“抬杠”。有次先生讲《史记·项羽本纪》,说“项羽巨鹿之战破釜沉舟”,裴松之突然举手:“先生,《汉书》里说项羽是‘沉船破釜’,到底是先沉船还是先破釜?还有,他带了多少兵?《史记》没说清楚啊!”先生当场愣住,半晌才笑道:“这娃是个‘历史杠精’,将来得去编史书!”

那时候的东晋,天天忙着跟北方的胡人打仗,朝堂上还党争不断,老百姓日子过得鸡飞狗跳,裴松之却一门心思扎进书堆里。他家的书房比卧室还大,竹简、绢书堆得像小山,他每天早上天不亮就爬起来看书,中午吃饭都得老妈喊三回——有次老妈把饭端到书房,他盯着《后汉书》里的“三国部分”,居然把筷子伸到墨水瓶里蘸了蘸,还咂咂嘴说“今天的菜有点咸”,逗得老妈又气又笑:“你再这么看书,迟早把自己看傻!”

裴松之十几岁的时候,已经成了河东有名的“小才子”,尤其精通“三国史”。那时候市面上能看到的三国史料特别杂,有陈寿写的《三国志》,还有鱼豢的《魏略》、王沈的《魏书》,说法经常打架。比如“刘备三顾茅庐”,《三国志》里就一句话:“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裴松之看完就琢磨:“这‘三往’是哪三天?路上遇到啥了?诸葛亮一开始为啥不见?”为了弄明白,他专门托人从建康(今南京)带回来一本《诸葛亮集》,翻了半天也没找到答案,气得他拍桌子:“以后我要是有机会,非得把这些坑都填上!”

谁也没想到,这句“气话”后来成了他一辈子的“KpI”。更有意思的是,裴松之年轻时还当过“村官”——他二十岁那年,被推荐为“州主簿”(相当于现在的县政府秘书),负责记录地方大事。别人当主簿都应付差事,他却较真到不行:比如记录“某乡丰收”,他非得去田里数麦穗,确认“亩产多少斛”;记录“某户人家打官司”,他得把双方的证词、证据都记下来,比判官还仔细。上司骂他“小题大做”,他却反驳:“现在记的是小事,将来就是历史,不能瞎写!”

就这样,裴松之从“爱抠细节的小孩”长成了“较真的青年”,肚子里装了一肚子三国史料,还练出了“辨真伪、补遗漏”的本事。这时候的他,还不知道自己会被一个皇帝“选中”,去完成一件改写中国史学的大事——给《三国志》做注,把那些年他没填完的坑,一次性填个够。

第二章 宋文帝的“命题作文”:给《三国志》“加戏”的艰巨任务

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刘裕建立南朝宋,也就是“刘宋”。这时候的裴松之已经快五十岁了,当了一辈子官,从主簿做到了国子博士(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教授),肚子里的学问越来越多,却始终没忘了年轻时的“三国梦”——直到宋文帝刘义隆登基,他的机会来了。

宋文帝是个“历史迷”,尤其喜欢看《三国志》。但他看《三国志》的时候,总觉得“不过瘾”——陈寿写的《三国志》太简略了,简直像“三国版流水账”。比如写“赤壁之战”,陈寿就写了“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连诸葛亮怎么舌战群儒、周瑜怎么火烧战船都没提;写“赵云救阿斗”,只有“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连“七进七出”的影子都没有。宋文帝越看越郁闷,跟大臣抱怨:“陈寿这书,就像吃火锅只给清汤,没肉没菜没蘸料,看得我难受!”

大臣们一听,就推荐了裴松之:“陛下,裴松之精通三国史,还特别能找史料,让他给《三国志》做注,肯定能把‘火锅’填满!”宋文帝一听,立马召见裴松之。

那天的召见场景,特别像“老板给员工派活”。宋文帝把《三国志》往裴松之面前一扔,开门见山:“裴博士,这书我看完了,太简略!你给我做注,不用像以前的注那样只解释字词,要把陈寿没写的、写漏的、写得模糊的,都给我补全了——不管是杂史、别传,还是民间传说,只要靠谱,都能加进去!”

裴松之一听,眼睛都亮了——这不就是他年轻时想干的事吗?他当场拍胸脯:“陛下放心,我一定把《三国志》注得‘有肉有菜有蘸料’,让您看得过瘾!”宋文帝高兴坏了,立马下旨:“给裴博士调最好的竹简、最浓的墨,再把国家图书馆的三国史料都给他开放,让他专心注书,不用管别的事!”

就这样,裴松之接了个“国家级大项目”,成了《三国志》的“专属补坑人”。但他很快发现,这活比他想象的难多了——以前他只是自己找史料玩,现在是“奉旨补史”,不仅要补得多,还得补得准,不能瞎编。

首先是“找史料”的难题。那时候没有“搜索引擎”,裴松之只能泡在国家图书馆(当时叫“秘阁”)里,把所有跟三国有关的书都翻出来。他找的书五花八门:有官方史书,比如《魏书》《吴书》;有私人写的杂史,比如《魏略》《江表传》;还有名人传记,比如《诸葛亮集》《赵云别传》;甚至还有民间流传的“八卦集”,比如《语林》《世说新语》里的三国故事。他就像个“网购成瘾的剁手党”,看到跟三国有关的史料就“买买买”(其实是抄抄抄),短短几个月,抄的竹简堆得比他还高,秘书都抱怨:“裴博士,再这么抄下去,咱们书房都装不下了!”

然后是“辨真伪”的难题。三国时期的史料特别乱,同一个事有好几种说法。比如“诸葛亮到底有没有斩马谡”,《三国志·诸葛亮传》说“戮谡以谢众”,《马谡传》说“下狱物故”(在监狱里病死),《襄阳记》又说“谡临终与亮书”——三种说法,哪个是真的?裴松之没像别的注家那样随便选一个,而是像“侦探破案”一样,对比时间线、找证人(其他史书的记载),最后在注里写:“按《诸葛亮传》与《马谡传》说法不同,今考《襄阳记》载谡临终书信,恐‘戮谡’为实,‘下狱物故’或为传闻之误。”既给出了自己的判断,又没否定其他说法,特别严谨。

还有“取舍”的难题。有些史料特别离谱,比如有人说“曹操是夏侯家的后代,他爹曹嵩是夏侯渊的叔叔”,裴松之一看就觉得不靠谱——他翻了《曹瞒传》《魏书》,都没这么说,而且曹操和夏侯家是亲家,不是一家。他就在注里吐槽:“此说无凭,恐为好事者编造,今不取。”像个“严格的编辑”,把垃圾史料都给“退稿”了。

就这样,裴松之每天泡在书房里,一边找史料,一边辨真伪,一边写注,忙得脚不沾地。他老婆心疼他,劝他:“你都五十多了,别这么拼,万一累坏了怎么办?”裴松之却笑着说:“我这是在‘圆年轻时的梦’,越忙越开心!”

第三章 《三国志注》诞生记:把“清汤火锅”做成“满汉全席”

如果说陈寿的《三国志》是“清汤火锅”,那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就是“加了肉、菜、蘸料、小吃的满汉全席”——不仅量大,还花样多,让每个读三国的人都能“吃饱吃好”。

裴松之注《三国志》,有四个“独门秘诀”,后来被史学界称为“裴氏四法”:补阙、备异、惩妄、论辩。说通俗点,就是“补漏、存疑、打假、评论”——这四招下来,《三国志》直接从“极简版”变成了“豪华版”。

先说说“补阙”(补漏),这是裴松之最擅长的。陈寿没写的内容,他全给补上了,而且补得特别精彩。比如“隆中对”,《三国志·诸葛亮传》里只有“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具体说啥没了。裴松之就找来了《诸葛亮集》,把“隆中对”的全文都抄进注里,从“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到“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一字不差,让诸葛亮的“战略大师”形象一下子立起来了。宋文帝看完这段注,拍着桌子说:“原来诸葛亮当年说了这么多!裴松之这是把‘失踪的台词’都找回来了!”

再比如“郭嘉之死”,陈寿只写了“年三十八,自柳城还,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及薨,临其丧,哀甚”,没说郭嘉是怎么生病的,也没说曹操有多伤心。裴松之就找来了《傅子》,在注里补了一段:“太祖征乌丸,嘉言于太祖曰:‘兵贵神速……’太祖从之,遂行。未至柳城百馀里,虏乃知之,尚与蹋顿将数万骑逆军。太祖登高,望虏陈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馀万口。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太祖曰:‘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疾卒。太祖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这段注一补,郭嘉的“智”和曹操的“痛”都出来了,比原文生动十倍。

然后是“备异”(存疑),就是把不同的说法都列出来,让读者自己判断。比如“孙策之死”,《三国志·孙策传》说“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没说刺客是谁。裴松之就找来了三种说法:《江表传》说刺客是“吴郡太守许贡之门客”,因为许贡被孙策杀了,门客报仇;《九州春秋》说刺客是“袁绍遣人”,因为孙策跟袁绍有仇;《志林》又说“策性好猎,数出驱驰,所乘马精骏,从骑绝不能及,卒遇客,客射之,中颊”——三种说法,裴松之都写进注里,还加了一句:“诸说不同,今并录之,以存其疑。”像个“公平的裁判”,不偏不倚,特别靠谱。

再说说“惩妄”(打假),就是揭穿假史料。比如有人写了本《蜀记》,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死前,给司马懿写了封信,劝他投降”。裴松之一看就笑了:“这明显是假的!诸葛亮和司马懿是死对头,怎么可能劝他投降?而且《三国志》《诸葛亮集》里都没这事,《蜀记》的作者是晋朝人,说不定是为了捧司马懿编的!”他就在注里把《蜀记》的说法列出来,然后一条条反驳,最后说:“此说虚妄,不足信也。”像个“史料打假博主”,把假新闻拆得明明白白。

最后是“论辩”(评论),就是裴松之自己发表看法。比如陈寿在《三国志》里说“刘备永安托孤,谓诸葛亮曰:‘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有人说刘备这是“试探诸葛亮”,有人说刘备是“真心托付”。裴松之就在注里写:“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意思是“刘备是真心信任诸葛亮,这是古今君臣的典范”——他的评论有理有据,后来很多历史学家都认可。

就这样,裴松之用了三年时间,完成了《三国志注》。这部注本比陈寿的原文多了三倍还多,引用的史料多达二百多种,其中大部分现在已经失传了,全靠裴松之的注才保留下来。当他把注本交给宋文帝的时候,宋文帝一口气看完,高兴得睡不着觉,跟大臣说:“裴松之真是个‘奇才’!他注的《三国志》,比原文还好看!以后大家看《三国志》,必须得看裴注,不然等于没看!”

第四章 雅号背后的硬核实力:“三国史料缝合怪”不是吹的

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火了之后,后人给他起了一堆雅号,比如“陈寿背后的男人”“三国补史狂魔”“史料缝合怪”——每一个雅号,都对应着他实打实的硬核实力,不是随便吹的。

先说说“陈寿背后的男人”这个雅号。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因为西晋刚统一,很多三国史料还没整理好,而且他怕得罪司马家(毕竟西晋是从曹魏来的),所以写得特别谨慎,很多事不敢写、不想写、不能写。比如“曹魏篡汉”,陈寿只写“汉帝以众望在魏,乃召群公卿士,告祠高庙。使兼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禅位”,把“篡汉”写成“禅位”,一点都不客观。而裴松之不怕,他找来了《献帝传》,把“曹丕逼汉献帝禅位”的全过程都写进注里,包括汉献帝怎么哭、曹丕怎么装模作样推辞,让读者一看就知道“这是逼宫,不是禅位”。

有人说:“没有陈寿,就没有《三国志》;没有裴松之,就没有完整的《三国志》。”陈寿是“开创者”,裴松之是“完善者”——就像一个人盖了栋房子,陈寿只盖了框架,裴松之却给房子装了门窗、铺了地板、刷了墙,还添置了家具,让房子能住人、住得舒服。所以“陈寿背后的男人”这个雅号,特别贴切。

再说说“三国补史狂魔”。这个雅号突出的是裴松之“找史料的疯狂”。为了注《三国志》,他几乎把当时能找到的三国史料都翻遍了,不管是官方的、私人的,还是国内的、国外的(比如当时流传到南朝的吴国史料),只要跟三国有关,他都想办法弄到手。比如为了写“孙权的早年经历”,他找来了《吴历》《江表传》《吴书》三种书,对比着看,把孙权怎么跟周瑜、鲁肃认识,怎么接手江东基业,都补得明明白白;为了写“关羽的生平”,他不仅找了《蜀记》《襄阳记》,还找了《魏书》里的记载,甚至连民间流传的“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他都找来了《华阳国志》做验证,确认是真的才写进注里。

更疯狂的是,他连“小人物的故事”都不放过。比如《三国志》里只提了一句“王粲善属文”,裴松之就找来了《典略》,把王粲怎么“过目不忘”(看别人下围棋,棋盘被打乱,他能重新摆出来)、怎么写《登楼赋》,都写进注里;《三国志》里说“王凌谋反被诛”,裴松之找来了《魏略》,把王凌谋反的原因、过程,甚至他临死前说的话,都补得清清楚楚。有人说他“补史补得魔怔了”,他却笑着说:“历史不是大人物的专利,小人物的故事也该被记住。”

最后是“史料缝合怪”——这个雅号听起来有点调侃,但其实是夸他“整合史料的能力强”。裴松之找的史料特别杂,有详有略、有真有假、有官方有民间,就像一堆零散的“拼图碎片”,而他就像个“拼图大师”,能把这些碎片有条不紊地拼起来,还拼得特别好看。

比如“赤壁之战”,陈寿的原文只有几十个字,裴松之却用了《江表传》《吴历》《魏略》《蜀记》四种史料,把“诸葛亮舌战群儒”“周瑜分析军情”“黄盖献苦肉计”“火烧战船”“曹操逃跑”这些情节都拼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赤壁之战故事线”,比小说还精彩。而且他不是简单地把史料堆在一起,而是按时间顺序、逻辑关系排列,还在旁边加“注释”,告诉读者“这段来自哪本书”“那段跟哪本书说法不一样”,让读者看得明明白白,不糊涂。

后来的历史学家评价说:“裴松之的注,不是简单的‘补充’,而是‘再创作’——他用别人的史料,写了一本新的‘三国史’。”这个评价特别到位,因为裴松之不仅补了史料,还开创了“注史的新玩法”——以前的注家都是“注字、注词、注典故”,裴松之却“注事件、注人物、注观点”,把“注”从“辅助”变成了“主角”之一。

除了这三个主要雅号,裴松之还有个不太出名的雅号:“三国吐槽王”——因为他在注里经常“吐槽”陈寿的简略、吐槽假史料的离谱、吐槽某些历史人物的做法。比如陈寿没写“曹操杀吕伯奢”,裴松之找来了《魏书》《世说新语》《孙盛杂记》三种说法,然后在注里吐槽:“陈寿居然不写这事!这么重要的事,关系到曹操的人品,怎么能漏呢?”比如看到有人说“诸葛亮跟司马懿打过仗,诸葛亮输了”,他又吐槽:“这是瞎编!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司马懿大多是防守,没赢过几次,怎么可能诸葛亮输了?”这种“敢说真话”的吐槽,让他的注本更接地气,更受读者喜欢。

第五章 注本之外的人生:“较真官”与“老学霸”的双重身份

很多人只知道裴松之是“注《三国志》的史学家”,却不知道他还是个“较真的官”和“活到老学到老的学霸”——他的人生,可比“注史”这一件事精彩多了。

先说他“较真官”的身份。裴松之当官的时候,跟他注史一样,特别较真,不管是小事还是大事,都要弄个明白,绝不敷衍。比如他在任“永嘉太守”(相当于现在的市长)的时候,当地发生了一起“田地纠纷”:两户人家争一块田,都说“这田是我家的”,吵了好几年都没解决。前任太守都懒得管,裴松之却不一样——他找来了当地的老农户,问“这田以前是谁种的”;翻了县里的旧档案,查“这田的税是谁交的”;甚至还去田里看“土壤的情况,跟哪户人家的其他田地一样”。最后查明,田是张家的,李家是强占的。李家不服,裴松之就把证据一条条摆出来,李家无话可说,只能把田还给张家。老百姓都说:“裴太守比包青天还较真,以后有纠纷找他准没错!”

还有一次,他在任“国子博士”的时候,负责给太子讲课。太子上课的时候走神,问他:“先生,历史都是过去的事,记那么清楚有啥用?”裴松之当场就严肃起来:“殿下,历史是‘镜子’——看以前的人怎么做,就能知道现在该怎么做;看以前的国家怎么兴、怎么亡,就能知道现在该怎么治国。比如汉武帝穷兵黩武,汉朝差点灭亡;汉文帝休养生息,汉朝就兴盛起来。这些都得记清楚,不然会犯同样的错!”太子被他说得脸红,从此上课再也不敢走神了。

再说他“老学霸”的身份。裴松之活了八十岁,一辈子都在学习,从来没停下过。他五十岁注《三国志》,六十岁还在学《汉书》,七十岁居然开始学“梵文”(当时佛教刚传入中国,梵文是佛教经典的文字)。有人问他:“您都这么大年纪了,还学梵文干啥?”他笑着说:“佛教里有很多关于历史、哲学的知识,不学梵文就看不懂原版经典,多可惜啊!”他还跟年轻人一起讨论学问,一点都不摆“老资格”。有个年轻学者跟他争论“《史记》和《汉书》哪个好”,裴松之不仅不生气,还跟他一起翻书,一条条找证据,最后说:“《史记》写得活,《汉书》写得严谨,各有各的好,不能说哪个更好。”

裴松之还有个“怪癖”——走到哪都带着书。他出差的时候,马车上装的不是衣服、钱财,而是竹简和绢书;他跟朋友吃饭的时候,聊的不是官场八卦,而是“某本史书记载错了”“某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对”。他老婆笑话他:“你这辈子,除了书,就没别的爱好了。”他却反驳:“书里有比金银珠宝更珍贵的东西——知识和真相。”

裴松之晚年的时候,宋文帝还想让他再注一本史书,比如《后汉书》。裴松之却婉拒了:“陛下,我年纪大了,眼睛不好,手也抖,再注书怕出错。不如把机会让给年轻人,我可以给他们当顾问,帮他们找史料、辨真伪。”宋文帝感动得不行,说:“裴博士真是个‘老实人’,不贪名不贪利,只想着把学问做好。”

就这样,裴松之在公元451年去世,享年八十岁。他去世后,家里人整理他的遗物,发现除了官服和生活用品,剩下的全是书和抄录的史料,还有一本没写完的“三国史料补遗”——原来他到死,都没忘了三国史。

第六章 影响千年的“注史天花板”:从唐宋到现在都在“抄他的作业”

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不仅在南朝宋火了,还影响了中国史学近千年,成了“注史的天花板”——不管是唐朝的史学家,还是宋朝的文人,甚至是现在的历史学者,都在“抄他的作业”,学他的注史方法。

先说说唐朝。唐朝的“史学三大家”——房玄龄(编《晋书》)、刘知几(写《史通》)、杜佑(编《通典》),都特别佩服裴松之。房玄龄编《晋书》的时候,遇到“史料多、说法杂”的问题,就学裴松之的“备异”法,把不同的说法都列出来,比如“石勒的出生地”有两种说法,他就都写进《晋书》里,还加了注释;刘知几在《史通》里专门写了一篇《补注》,说“裴松之的注,是注史的典范,以后的注家都得学他”;杜佑编《通典》的时候,学裴松之的“补阙”法,把很多“正史没写的制度、风俗”都补进去,让《通典》成了“唐朝的百科全书”。

唐朝还有个大诗人叫杜甫,他也是裴松之的“粉丝”。杜甫喜欢看裴注《三国志》,尤其喜欢诸葛亮的故事,他写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里面的很多细节都来自裴松之的注。有人说,杜甫能写出这么有历史感的诗,跟他看裴注《三国志》分不开——裴松之把诸葛亮写“活”了,杜甫才能把诸葛亮“唱”活。

到了宋朝,裴松之的影响力更大了。宋朝的“史学大家”司马光编《资治通鉴》的时候,写“三国部分”几乎全靠裴松之的注——因为《三国志》太简略,《资治通鉴》需要详细的史料,裴松之的注正好提供了。比如写“司马懿装病骗曹爽”,司马光就抄了裴松之注里的《魏略》记载,把司马懿怎么“卧床不起”“口不能言”,怎么偷偷策划政变,都写得清清楚楚;写“刘禅投降”,司马光抄了裴松之注里的《汉晋春秋》记载,把刘禅“乐不思蜀”的故事写进《资治通鉴》,让这个典故流传千古。

宋朝的文人也特别喜欢裴注《三国志》。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都看过,苏轼还在自己的文章里引用裴松之的注,比如他写“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就引用了裴注里的《魏书》记载,说“曹操其实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跟别人说的不一样”;王安石变法的时候,还引用裴注里的“诸葛亮治蜀”故事,说“诸葛亮在蜀地实行法治,让蜀地富强,我们变法也该学他,严格执行法令”。

到了近现代,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依然是“三国史研究的必读书”。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说:“裴松之注《三国志》,所引书凡二百馀种,今多亡佚,故其注诚宝贵。”意思是“裴松之引用的史料很多都没了,他的注特别珍贵”;毛泽东也喜欢看裴注《三国志》,他在分析“三国时期的战略”时,经常引用裴注里的记载,比如分析“赤壁之战的胜负原因”,就用了裴注里的“周瑜分析曹军弱点”的内容。

现在的历史课本、三国题材的电视剧、小说,也都离不开裴松之的注。比如课本里的“隆中对”“赤壁之战”,细节都来自裴注;电视剧《三国演义》里的“桃园三结义”(虽然《三国志》没写,但裴注里引了《蜀记》的相关记载)、“关羽刮骨疗毒”,都参考了裴松之的注;甚至连游戏《三国杀》里的武将技能,比如“诸葛亮的‘空城’”“郭嘉的‘遗计’”,技能描述都能在裴注里找到依据。

有人说:“如果没有裴松之,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国,会是一个‘残缺的三国’——没有诸葛亮的隆中对,没有赤壁之战的火烧战船,没有赵云的七进七出,没有关羽的刮骨疗毒。”这话一点都不夸张,裴松之用他的注本,给我们留住了一个“完整、生动、真实的三国”。

现在,如果你去江苏南京(南朝宋的都城),还能看到“裴松之纪念馆”,里面有他的雕像,手里拿着一卷竹简,脸上带着微笑——仿佛在说:“我注的《三国志》,你们还喜欢吗?”

答案是:喜欢,而且会一直喜欢下去。因为裴松之注的不只是《三国志》,更是中国人对“历史真相”的追求,对“文化传承”的坚守。他用一辈子的较真,告诉我们: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是活生生的故事;不是简略的流水账,是丰满的人生;不是用来遗忘的,是用来铭记的——这种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最后,再给裴松之加一个雅号:“三国文化的守护者”——这个雅号,他当之无愧。

CC读书推荐阅读:大唐:从败家开始当地主三国:开局被曹操封护国瑞兽帝王绝宠:不做帝王妃(完结)十月战败,看我李景隆逆风翻盘超神特种兵王中兴之主直播:跟着后辈开开眼通古今:带国家队下场营救大将军啥!那小子竟然不想继承帝位?带着仓库去三国越战的血龙腾中华带着基地回大唐嬴政:东巡假死,皇帝换人了?全家殉国变痴傻,清醒后我权倾朝野!医妃惊世(魅王宠妻:鬼医纨绔妃)红楼:开局定亲秦可卿期待在异世界捡只英灵做妹妹穿越大乾,开局就娶三个媳妇明骑大明:最狠皇孙,老朱求我别杀了如梦令:明朝三国:摊牌了,我真不是鬼才奉孝南北朝:季汉钢铁王朝三国:刘备接错人,卧龙误入曹营兴唐七界剑皇弘宋,重生赵车神从勃兰登堡到神圣罗马帝国我家武将有数据红楼:争锋太后要逆天:将军请上榻三嫁夫君超宠的大秦:从醉花楼开始签到陨石榜开着外挂闯三国妃常淡定:废材女玩棋迹送我和亲?岳父我太想当皇帝了闺秀之媚骨生香天下抗战之召唤千军乾隆朝的造反日常大晋皇族大明寒士秦昊是什么小说响马领主:我能抽取骑砍兵种树!大明:我,崇祯皇帝,誓不上煤山布衣:打猎当上土皇帝,不爽就造反决战朝鲜一品农妃
CC读书搜藏榜:西辽崛起:封死欧洲中世纪水浒汉窝囊废因为他们缺个好哥哥超神全能兵王回到三国做强者贞观造盛世东晋:从谢道韫咏絮开始无敌赘婿:只想咸鱼的我被迫营业逍遥世子爷猛卒再造盛唐从召唤玩家开始李炎道魂最强特种兵之龙王小军阀神话三国:我的词条无限提升驻马太行侧大唐:从败家开始当地主将门:爷爷莫慌,老子真无敌了!三国:我是曹操外孙从勃兰登堡到神圣罗马帝国虚构三国系统:穿越,我用加特林反清复明帝国之鹰大唐:爱卿,您就出山吧!乱世边城一小兵男穿女:纯爷们后宫杀到头皮发麻烽火之烈焰兵锋新书开局盘点十大武将大明万户侯汉武风云之陈府二少爷最强夫婿,女帝终于翻身了!历史:刷视频吐槽历朝历代我的后宫个个是人才汉末新玄德我怀疑师妹是修仙者白泽府除妖记大安狂婿大秦从抽卡系统开始白衣钟离传半缘修道半缘君(GL)最强狼兵血脉撒满世界倾世桃花之凤凰劫【完结】萌宝:咱家狐仙是情兽我以帝魂镇国运我都快成仙了,你说让我当太子?重生之大鄫皇子重生水浒我是西门庆穿越之农家医媳明末最强走私犯无限电影世界掠夺
CC读书最新小说:逆天改命:牛马玩穿越大唐炼妖师,开局融合三足金乌侯府杂役秒变大佬山河劫之青云志扶苏已死,秦匠当立穿越成太平军小头目的小工程师穿越世子贴贴冰山美人书虫眼中的历史工科大明笑谈资治通鉴之南北朝不灭战魂:五帝全球攻略帝王串串烧大唐:家父程咬金玉佩求生之路大明风华:吾乃永乐第四子大明,朱允炆我来了!哈哈,原来三国是这样的那天,洛阳来了个年轻人意外穿越大唐,李世民乐疯了穿回1940在县里打鬼子明末暴君:从流亡皇帝到碾碎天下撰鼎记打猎:我射箭百发百中,咔咔炫肉金瓶梅那些事这爹科举太废,只好我先成阁老三国:吕布在此,诸侯谁敢称雄大明金算盘三国:开局被吕玲绮捡回家翰土惊尘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明末之从我一打二开启智谋卓绝的天机星吴用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大宋茶事案大明日不落帝国:我能辨忠奸四合院:重生傻柱的正确打开方式拜师九叔降妖除魔儒心弈世双生龙影穿越到古代当农民?猎秦李恪:开局骂太子傻波一反手偷桃三国:兄长别闹,你怎么会是曹操穿成阿斗,开局弄丢出师表!读书人会点江湖手段怎么了?黄浦江的潮声开局明末建基业汉末狂王吕布:开局狂虐刘备东汉:格物致癫鬼才汪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