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景行第一次见到自家妹妹的时候,她的身份还是男孩子,那时的他根本想象不到面前这个小小的、浑身是伤、凄惨无比但眼神淡漠的“弟弟”,竟然是个女孩子。
不过更让于景行意想不到的是,因为这个“弟弟”,早已决定此生孤寡的自己遇到那个让他倾心一生的人。
当时的局势动荡不安,为了家业于景行的父亲一直忙于各种商业事务,几乎没有多少空闲时间来陪伴家人。
那时的孟如还不到三岁,因此,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于景行在家承担起照顾“弟弟”的责任。
于景行很早便知道他虽然在两性方面正常,但却有一个难以启齿、不便公开的问题——他没有生育能力。
虽然那时的于景行才十四岁,但是他对待“弟弟”孟如的感情,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于景行渐渐发现孟如并非是个普通孩子,她的聪明才智超乎常人。
这让于景行很是高兴,毕竟孟如有如此过人的天赋,将来必定会有一番大作为。
随之而来的还有浓烈的担忧,自古以来,慧者必伤,智者往往更容易遭受磨难和伤害。
尤其是在孟如五岁时,于景行在她身边亲眼目睹了只用短短半年时间,便凭借着超高的商业天赋赚取了许多人几辈子都难以企及的财富。
尤其在接收孟如给他十万银元的那一刻,于景行无比清晰的知道她的未来是不可限量的。
在意识到这一点后,于景行的内心涌起了一股强烈的野心,他迫切的想要拥有能够让孟如依靠的底气。
自此以后,在商业经营这方面,于景行完全变了一个人,彻底摒弃了以往对现状满意的心态,开始全心跟在自家父亲身后,拼命的努力经营。
明氏家族是一个集历史底蕴、经济实力、社会影响力和政治地位于一身的显赫家族。
虽然于家也不错,但和明家相比还是有非常大的差距,不过有孟如这个纽带在,两家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两家的商业往来也变得异常频繁起来,于家更是因为明家的关系,在商业领域更上一层楼,甚至实现了阶级的跨越。
不过在商业合作方面,大多数时候都是两家的部下在沟通、协商,于景行和明镜亲自出面商谈合作的事情只有廖廖几次。
通过与明镜的商业合作,于景行对这个明家大姐的经商才能有了深刻的认识,充满了钦佩!!
转折点发生在1927年,那时的孟如已经七岁了,她向于景行的父亲也就是她的义父提出了在上海求学的想法。
这一年的于景行已经十九岁,因为孟如上学一事,他第一次在生活方面与明镜有了正式接触。
两人就孟如去上海哪所学校上学一事吵得天翻地覆,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不愿意后退一步。
那时的于景行才知道,在自家弟妹方面,明镜也会变得啰嗦和急躁,在他眼里明镜此人也变得愈发鲜活起来。
于父的年龄大了,身体状况也变得有些不好,二十三岁的于景行全面接手了于家的商业版图。
与此同时,二十七岁的明镜也迎来了爱情,那个男人名叫顾清,是一位留德归来的军工领域人才。
顾清人如其名,周身散发着一种清冷而疏离的气质,常年专注研究的他与这个世界都保持了距离。
在一场顶级的爱国捐赠聚会上,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两人的相遇就像一场猝不及防的雨,丝毫不讲道理。
面对一见钟情的明镜,顾清是彻底变了一个人,开始频繁的相约见面,他会邀请明镜去公园漫步,去咖啡馆闲聊,去电影院约会……
同样心仪顾清的明镜也会在他生日的时候,花费心力亲手制作蛋糕,为他送上最真挚的祝福。
然而,这个时期的爱情几乎十有十伤,明镜和顾清也一样,注定无法开花结果。
明镜作为明家的大姐,身上背负着整个家族的重担和责任。
而顾清,作为国家的顶尖军工人才,同样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当上海的战争一触即发时,顾清注定要作为第一批撤退人员,注定要离开上海奔赴后方。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明镜和顾清的爱情在家国大义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和不堪一击。
明镜肩负着整个明家,顾清无法自私的让明镜放下明家的责任,随他一同离开。
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明镜同样无法自私的将顾清留在上海,她知道顾清心中有更重要的使命。
在一个普通的午后,两人默契的在咖啡馆相遇了,没有过多的言语就这样静静的看着对方,两人都知道这或许就是他们最后一次相见了。
果然,从那以后,明镜和顾清再也没有见过。
顾清义无反顾的投身到抗战的洪流中,虽死不悔;而明镜,则留在了上海,继续打理明家的生意。
明镜把对顾清的爱深深埋藏在心底,化作了对家族和国家的责任,她用心经营明家,为抗战提供物资支持,同时关心着社会疾苦,尽她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经此一遭,于景行突然意识到了他对明镜有着不一样的情感。
当于景行得知明镜找到了一个优秀的伴侣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楚,但同时也为她感到高兴,暗地里默默祝福两人。
当于景行看到明镜失去爱情时,内心深处对她的疼惜更是无法抑制,这些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让他明白了自己的心意。
原来,于景行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明镜,不过他清楚自身情况,所以他只是把这份感情深埋心底,默默的关注明镜。
期间,“弟弟”孟如也去留学了,于景行便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于氏中,不断拓展商业版图。
与此同时,于景行还暗地里陪着明镜一起捐赠抗战物资,不过他并没有让明镜知道这一切。
不过,明镜其实早已察觉到了于景行对她的情意,由于他从未明确表达过,所以明镜也不好无端拒绝。
就这样,时间在不知不觉中缓缓流逝,于景行和明镜一起度过了许多个春夏秋冬。
在于景行二十八岁的时候,十六岁的孟如学成归国。
当于景行听到“弟弟”孟如表示愿意替他分担生意上的重担时,欣然应允了下来。
毕竟,如果没有什么意外发生的话,“弟弟”孟如将会成为他的接班人,成为于氏的未来掌权人!
因此,当于景行得知孟如生死不知时,他的内心就像是被重锤狠狠敲击了一般,日夜都在懊悔当时为什么要答应她的请求!!
在孟如平安回来之前,于景行和明镜彼此安慰、相互扶持着,共同度过了那段黑暗的时光。
经过此事,于景行和明镜之间有什么悄然发生了变化,微妙而难以言喻……
在“弟弟”孟如恢复成女儿身,并以“明瑶”之名归来时,于景行整个人都为之震惊。
与此同时,明楼和明瑶恋爱一事也暴露在于景行面前,对明楼的爱屋及乌,他并没有过多反对。
让于景行感到奇怪的是,在“弟弟”孟如的假葬礼结束后,他突然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仿佛身上的某种桎梏消失了。
于景行还来不及高兴,一个噩耗突然传来——父亲离世了。
作为于氏的当家人,于景行在悲痛之余,还要强行打起精神来应对各种商业事务和迎来送往。
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明镜给予了于景行很多陪伴和帮助。
然而,内心自卑的于景行依旧没有鼓起勇气向明镜表白他深埋心底的那份情谊。
于景行觉得他配不上明镜,也害怕会给她带来麻烦和困扰。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直到数年后,自家妹妹明瑶的双生子——“于睿渊”和“明睿霖”的降生,才打破了两人之间微妙的平衡。
两个可爱的小家伙成为了全家人的焦点,于景行和明镜自然也不例外,由于明楼和明瑶的职业原因,双生子放在了于景行和明镜手里抚养。
两人几乎将九成的心力都放在了双生子身上,除了休息时间,一家四口几乎形影不离。
在与明镜的相处过程中,于景行对她的感情愈发深厚,再也抑制不住他内心的情感。
在一个平平无奇的夜晚,皎洁的月光如轻纱般洒落在两人身上,气氛静谧又暧昧。
于景行深吸一口气,用尽了全身心力,终于鼓起了勇气,他看着明镜的眼睛,认真倾诉了长久以来的爱意。
虽然于景行的声音有些颤抖,但是却充满了真挚和诚恳。
明镜静静的听着,心中早已掀起了狂风海浪。
于景行告诉明镜一直没有向她告白,是因为没有生育能力,最后还不忘补充,他两性能力超强的!!
明镜闻言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的看着于景行,短暂的震惊后,眼中的爱意并没有因为这个而减少。
只见明镜缓缓伸出手,紧紧握住于景行的手,无声告诉了她的答案。
于景行的眼眶瞬间湿润了,紧紧回握住明镜的手,从这一刻起,两人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
往后余生,于景行和明镜携手相伴,两人的爱意在岁月的长河中愈发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