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与硬件的双线胜利,如同一对强劲的引擎,将“龙渊”计划,以不可阻挡之势,推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李晓宇没有给任何人留下庆祝和喘息的时间。
在两大“火种”汇聚的第二天,他便在刚刚落成的“龙渊”总装车间里,召开了原型机的总装启动大会。
“同志们!”
李晓宇站在巨大的,窗明几净,地面光可鉴人的总装车间中央,声音,通过便携式扩音器,在空旷的车间里回响。
“今天,我们将在这里,亲手将我们过去几个月所有的心血与智慧,凝聚成一个伟大的生命!”
“我宣布,‘龙渊一号’原型机,总装会战,正式开始!”
“从现在起,精密制造总院、人工智能与算法研究院,所有相关项目组,全部取消休假,进驻总装车间,进行24小时联合办公!”
一声令下,整个“金陵中心”,最顶尖的一批大脑和最灵巧的一批双手,如同百川归海,迅速向着这座,承载了无数人梦想的“圣殿”,汇集而来!
一场,中国工业母机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最大规模的技术会战,拉开了序幕!
总装车间里,三件代表着“龙渊”计划最高技术结晶的“神物”,第一次,完成了历史性的“会师”。
第一件,是“龙渊”的“躯体”。
那块,由“盘龙母机”亲自操刀,超精密磨削完成的,重达二十吨的矿物铸件床身。它静静地矗立在车间的中央,黑灰色的表面,散发着如同黑曜石般深邃的光泽,那平滑如镜的导轨面,足以让任何一位机械工程师,都为之疯狂!
第二件,是“龙渊”的“心脏”与“肌肉”。
由钱秉义团队研发,搭载了那颗3d打印“一体式内冷转子”的,中国第一台,“全数字交流伺服电机”的工程样机。它虽然体积不大,但每一个零件,都透露着一种,无可挑剔的精密感。
第三件,也是最不起眼,但却最核心的,“大脑”与“灵魂”。
一台,被拆掉了所有非必要外设,只保留了主板、电源和硬盘的,486电脑。它的机箱里,插着一块由陈浩等人手工焊接的接口卡,硬盘里,则静静地,躺着那个,即将改变世界的,“女娲”操作系统。
然而,当总装开始,工程师们试图将这三大“神物”,连接在一起时,第一个,也是最棘手的难题,出现了。
“总工,不行啊!”负责电气连接的工程师,满头大汗地报告道,“pc机和伺服驱动器之间,我们用了最好的屏蔽电缆,但数据传输的干扰,还是太大了!驱动器那边,收到的全是乱码!根本无法进行精确控制!”
“而且,”林涛也补充道,他的眉头紧锁,“我们需要的,是微秒级的,双向实时数据交换。传统的RS-232串口,速度太慢,延迟太高,根本无法满足‘全数字伺服’的要求!”
这是一个,在90年代,全世界所有试图进行pc-based控制研究时,都无法绕开的,世界性的难题!
如何,让天生“异步”、“非实时”的pc,去与要求“同步”、“硬实时”的工业伺服系统,进行完美的对话?
就在所有人,都一筹莫展之际。
李晓宇,再次,抛出了他的“王炸”。
他没有去研究如何优化电缆,也没有去尝试更复杂的接口协议。
他只是,让助手,从保密仓库里,取出了一卷,在当时看来,如同外星造物般,纤细、柔软、晶莹剔透的“玻璃丝”。
“光纤?”
林涛看着那卷东西,眼中,闪过一丝困惑。他只在最前沿的,关于越洋通信的论文里,见过这个词。
“没错。”李晓宇拿起一根光纤,在指尖,绕了一个圈,“电信号,会受到干扰,会产生延迟。但,光,不会。”
“从今天起,我们要用,这个宇宙中,最纯粹,也最快速的东西,来代替笨重的铜缆,作为连接我们‘大脑’和‘肌肉’的,全新的——神经网络!”
他,当着所有人的面,在白板上,画出了一套,充满了革命性思想的,全新的数据传输架构。
并为它,命名为——
“SERcoS(串行实时通信系统)”。
虽然,这只是一个,基于他前世记忆的,最原始的雏形。但其核心思想——用光纤,作为介质,用环形拓扑结构,实现主站与多个从站之间的,同步、实时、高速数据交换——已经,完整地,展现在了众人面前!
他亲自,设计了最关键的“光电转换”接口卡。
然后,将这个,在当时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交给了林涛和陈浩。
“给你们,半个月时间。我要看到,第一束,承载着我们数控指令的光,从这台pc里,发射出去!”
……
又是一个,不眠不休的半个月。
整个总装车间,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灯火通明的战场。
硬件工程师们,在秦振华的指挥下,进行着繁琐的机械装配。
而软件和电子工程师们,则在李晓宇的亲自带领下,为了那束“创世之光”,而进行着最后的冲刺!
终于,在第十五天的深夜。
当最后一根,如同蛛网般,纤细、脆弱的光纤,被小心翼翼地,接入“女娲”pc机和伺服驱动器的光电转换模块时。
所有人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屏住了呼吸。
李晓宇,亲自走到了那台,已经初步成型的,“龙渊一号”的控制台前。
他深吸一口气,在“女娲”系统那,还显得有些简陋的hmI人机界面上,通过键盘,缓缓地,输入了,第一行,移动指令。
【G91 G01 x0.001 F10】
(指令:增量模式,直线移动x轴,距离,一微米!)
然后,他按下了,循环启动键。
整个车间,落针可闻。
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地,盯住了安装在,那巨大的矿物铸件床身上的,x轴工作台。
以及,工作台旁,那台,精度高达百分之一微米的,激光干涉仪的,实时读数显示屏。
一秒……
两秒……
三秒……
就在众人,紧张得,快要无法呼吸的时候。
突然!
“嗡——”
一阵,极其轻微,极其平顺,如同天籁般的,永磁同步伺服电机的,电流声,从那台银白色的电机中,传了出来!
紧接着,在所有人,不敢置信的,瞪大的瞳孔中!
那个,重达数吨的,巨大的工作台,仿佛被施了魔法一般,以一种,超越了人类所有感官认知的,绝对的平滑和稳定,无声无息地,向前,移动了,一丝!
与此同时!
激光干涉仪的显示屏上,那个,代表着位移的数字,从“0.0000”,精准地,跳动到了——
“0.0010”!
不多,不少,正好,一微米!
“动……动了……”
一个年轻的工程师,用梦呓般的声音,喃喃自语。
“它……它活了……”
“‘龙渊’……觉醒了!”
就在这时,总装车间那厚重的,一直紧闭的隔音大门,被人,从外面,缓缓地,推开了。
周将军,和秦振华,两位“双龙计划”的最高统帅,风尘仆仆,满脸倦容,但眼中,却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联袂而至!
他们,刚刚,从欧洲飞回。
他们看着眼前这台,沐浴在柔和的灯光下,充满了生命与力量的,正在进行着,它有生以来,第一次,自主运动的,庞大的,充满了未来感的工业巨人。
周将军的眼中,闪烁着,如同父亲,看着自己刚刚出生的,麒麟儿般的,无尽的慈爱与骄傲。
他转过头,看着李晓宇,用一种,无比欣慰的语气,缓缓说道:
“晓宇。”
“看来,我们,回来的……”
“正是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