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李晓宇和钱秉义教授,带着那份堪称“军令状”的技术指标文件,返回金陵时,整个红星厂的高层,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军工事业部的临时办公室里,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
所有核心技术人员,都围坐在一张长条会议桌旁。桌子的中央,摊开着那份来自京城的,滚烫的技术要求文件。每一个参数,都像一座大山,压在众人的心头。
“一个月……这……这怎么可能?”生产部的主任刘福贵,看着指标,嘴唇都有些发白,“体积缩小百分之三十,转速还要提高到四万转。光是这两条,就等于把我们之前所有的设计,全部推翻了!更别说,还要抗9G的过载!”
“是啊,”技术质量部的张建华,也是一脸愁容,“转速提升,意味着发热量会成倍增加。但体积又缩小了,散热面积反而更小。这……这是一个悖论啊!根本无解!”
“还有轴承,”钱秉义教授的学生,一位年轻的博士,扶了扶眼镜,语气沉重地说道,“我们现有的p4级轴承,能稳定支撑两万四千转,就已经是极限了。四万转的转速,其产生的离心力,足以让钢制的滚珠,产生不可逆的塑性形变。除非,我们能从德国或者瑞典,买到他们最高等级的p2级,甚至是特制的陶瓷轴承。但这需要时间,一个月,根本来不及!”
一个个难题,被接连不断地抛了出来。每一个,都像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
会议室里的气氛,越来越压抑。刚刚因通过测试而燃起的豪情壮志,仿佛被一盆盆冷水,瞬间浇灭。
所有人的目光,最终,都汇集到了那个从始至终,都一言不发,只是静静地看着技术文件的年轻人身上。
李晓宇,仿佛没有感受到周围那股绝望的气氛。他的手指,在文件上,有节奏地轻轻敲击着,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许久,他才缓缓地抬起头,目光,平静地扫过众人。
“大家说的困难,都存在。而且,实际的困难,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
他一开口,就让众人的心,又沉了一分。
“但是,”他的话锋,猛然一转,眼中,闪烁着一种洞悉一切的,自信的光芒,“谁说,我们要用常规的思路,去解决这些‘悖论’呢?”
他站起身,走到了会议室前方的白板前,拿起了记号笔。
“我们来逐个击破。”
他的声音,带着一种奇特的魔力,瞬间就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首先,是最大的矛盾点——散热问题。”
他一边说,一边在白板上,画出了一个电主轴的截面草图。
“常规的风冷、水冷,都是在主轴外部做文章。体积缩小,散热面积减少,这条路,确实是死路。所以,我们必须换个赛道。”
他的笔尖,在主轴的内部,画出了几条纤细的,如同毛细血管般的循环管道。
“我的方案,叫做‘内循环微通道液冷系统’。”
“我们,要在主轴的定子和轴套之间,用激光,蚀刻出无数条宽度只有0.1毫米的微型冷却通道。然后,将一种特殊的,低粘度、高导热系数的绝缘冷却液,密封在主轴内部,通过一个微型压电泵,驱动它,在这些‘毛细血管’里,进行高速的内循环!”
“这样一来,热量,就会在产生的第一时间,被冷却液直接带走,传递到主轴的末端进行交换。它的散热效率,是传统水冷的十倍以上!完全可以无视外部的散热面积!”
“内循环微通道液冷系统”!
这个闻所未闻的名词,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众人脑中的迷雾!
钱秉义教授的眼睛,瞬间就亮了!他作为顶尖专家,立刻就明白了这套系统背后,那天才般的构想!
“不可思议……简直是天才!”他激动地站了起来,“利用内循环,彻底摆脱了对外部散热的依赖!晓宇,这个想法,你是怎么想到的?!”
李晓宇只是微微一笑,并没有过多解释。这个技术,在前世,是21世纪初,才被应用在最顶尖的F1赛车引擎上的。而现在,他要让它,提前十年,在这个世界上,绽放出光芒。
“解决了散热,我们再来看轴承。”
他擦掉了刚才的草图,继续说道。
“钱老学生的担忧,很对。四万转的转速,任何钢制轴承,都撑不住。所以,我们根本就不用钢珠。”
他的笔尖,在白板上,写下了几个字。
“氮化硅陶瓷-钢,混合式,角接触球轴承。”
“什么?”那位年轻的博士,再次惊呼出声,“陶瓷轴承?总工,这……这在九十年代的中国,还停留在实验室的理论阶段啊!我们去哪里找,能加工氮化硅陶瓷滚珠的厂家?”
“我们自己,就是厂家。”李晓宇的回答,云淡风轻,但却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力量。
“钱老,我记得,您的实验室里,是不是有一台从德国进口的,小型的‘热等静压烧结炉’?”
钱秉义教授一愣,随即点了点头:“没错,是有一台,主要用来做一些粉末冶金的实验。”
“足够了。”李晓宇的眼中,闪过一丝精芒,“我会给你一份氮化硅粉末的精确配方,以及一套完整的烧结和精密研磨工艺流程。我们自己,来造出中国第一批,p2级的陶瓷轴承!”
如果说,之前的液冷系统,是让众人震惊。那么,“自造陶瓷轴承”这句话,就简直是让他们感到了骇然!
这已经不是技术攻关了,这简直,是在创造一个全新的产业!
“最后,是结构强度问题。”
李晓宇没有给他们留下任何消化的时间,继续抛出他的“王炸”。
“抗9G过载,同时还要减重。这需要我们的主轴外壳,在最轻的重量下,拥有最高的结构强度。传统的加强筋设计,已经无法满足要求。”
他再次在白板上,画了起来。这一次,他画出的,是一个个紧密相连的,正六边形的蜂巢结构。
“我的方案,叫做‘仿生蜂巢式’加强筋结构。我们将采用高强度的钛合金,作为外壳材料。并在内部,设计出这种,如同蜂巢般的,中空加强结构。它可以用最少的材料,提供最强的支撑和抗冲击能力。”
“同时,”他的嘴角,勾起了一抹神秘的微笑,“这个结构,还能极大地,抑制高速旋转时,所产生的共振。”
内循环微通道液冷!
自造陶瓷轴承!
仿生蜂巢结构!
三个,任何一个,都足以在世界工业领域,引起一场地震的“黑科技”,就这么被李晓宇,轻描淡写地,在短短十几分钟内,全部抛了出来。
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
所有人的大脑,都因为接收了太过颠覆性的信息,而陷入了短暂的宕机。
他们看着那个站在白板前,侃侃而谈的年轻人,感觉自己,仿佛在听一堂,来自未来的,天外神课!
许久,钱秉义教授才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他看着李晓宇,眼神中,除了震撼,更多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深深的敬佩和……释然。
他知道,自己穷尽一生,所追求的那些技术梦想,在这个年轻人的带领下,都将,变成现实。
“我没问题了。”钱老的声音,有些沙哑,但却无比坚定,“我这就带人,去把那台烧结炉,重新调试出来!”
“我也没问题!”林涛也站了起来,他的眼中,燃烧着熊熊的火焰,“总工,请把液冷系统的仿真和控制任务,交给我!”
“我们也没问题!”
“干了!”
压抑的气氛,被彻底点燃!所有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激动和狂热!
在绝对的,碾压性的技术实力面前,任何的困难,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李晓宇满意地点了点头。
“好!”
“我宣布,‘长缨一号’特种主轴项目,正式启动!项目组,即刻分为三个攻关小组,由钱老,负责轴承组;林涛,负责散热与算法组;张建华,负责结构与制造组。”
“我只有一个要求,”他的目光,变得无比严肃,“从现在起,所有人都取消休假,二十四小时待命!一个月后,我要看到,能让周将军,都为之震撼的,完美样机!”
“是!”
一声整齐划一的怒吼,在研发中心的大楼里,冲天而起。
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一场中国高端制造业的,破局之战,就此,正式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