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因不同人生选择而分散的团队成员,在雪乡的冬季,因 “非遗交流周” 再次相聚。工作室里,暖炉的炭火噼啪作响,粥香混合着剪纸的纸墨香、木雕的木料香,构成了最温暖的气息。
“非遗交流周” 开幕当天,雪乡阳光正好。“非遗传承工作室” 外搭起了临时展台,李宇的木雕作品、小宇的新文创设计、李奶奶的剪纸,整齐地摆放在展台上,吸引了众多游客和非遗爱好者驻足。沈玉薇站在展台前,向大家介绍雪乡非遗项目的发展历程,从夏季的湖边休闲区到冬季的冰雪长廊,从省级非遗示范项目到即将建设的非遗主题度假区,每一个故事都打动着在场的人。
林墨则在体验区教游客雕刻简单的雪地木雕,小宇在一旁帮忙指导,两人配合默契,仿佛回到了小宇刚学木雕的时候。“林总,你看我雕的雪人怎么样?” 一个游客举起手里的木雕,眼里满是期待。林墨笑着点头:“很好!再把雪人的帽子雕得圆一点,就更可爱了。小宇,你给他示范一下。”
小宇拿起木雕刀,熟练地雕刻起来,动作流畅而精准:“您看,像这样沿着边缘慢慢刻,力度要均匀……” 游客认真地学着,脸上露出专注的笑容。
张晓雅和李奶奶则在剪纸区教孩子们剪雪花,李奶奶握着一个小女孩的手,一步步教她折叠彩纸、勾勒线条:“剪的时候要小心,别剪到小手哦。” 小女孩认真地点点头,不一会儿,一朵歪歪扭扭的雪花剪纸就完成了,她举着剪纸,兴奋地对李奶奶说:“奶奶,我会剪雪花啦!”
老张则在维修区帮游客修理损坏的文创产品,一个游客的木雕挂件不小心摔断了,老张拿出工具,小心翼翼地用木胶把断裂处粘好,还在接口处雕刻了一朵小小的雪花,遮住了修补的痕迹:“这样就看不出来了,跟新的一样。” 游客感动地说:“谢谢您!您的手艺真好!”
傍晚,交流周的压轴活动 ——“非遗篝火晚会” 在工坊后的空地上举行。篝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沈玉薇提议大家一起表演节目,李宇拿起吉他,弹唱起雪乡的民谣;小宇则现场雕刻了一个小小的篝火木雕,送给在场的每个人;李奶奶和张晓雅带领大家跳起舞,老张则在一旁打节拍,气氛热烈而温馨。
“还记得咱们第一次在男生宿舍吃烤红薯吗?” 林墨突然开口,眼里满是回忆。大家愣了一下,随即都笑了起来。
“当然记得!小宇带的红薯特别甜,老张还差点把锅烧糊了。” 沈玉薇笑着说。
“还有那次暴雨,林总冒雨救游客,回来冻得嘴唇紫紫,苏晴姐给你煮了姜茶。” 小宇补充道。
“还有咱们为了省级评选,熬夜整理资料,暴雪天抢修冰雪长廊,现在想起来,还觉得特别难忘。” 李宇轻声说。
篝火噼啪作响,雪花在夜空中轻轻飘落,大家围坐在篝火旁,聊着过去的点点滴滴,仿佛所有的时光都浓缩在了这个夜晚。虽然每个人都曾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有过迷茫,有过抉择,但最终还是因对非遗的热爱,重新相聚在雪乡。
“我以前总担心,大家分开后就会疏远,” 张晓雅轻声说,“现在才明白,该相遇总会相遇。只要咱们心里都装着雪乡,装着非遗,不管走多远,总会再聚到一起。”
李奶奶点点头,握着张晓雅的手:“是啊,就像雪乡的雪,每年冬天都会落下,咱们的缘分,也不会因为距离而断。”
沈玉薇看着大家,眼里满是温暖:“以后,不管我在上海还是北京,只要雪乡有需要,我都会回来;李宇,你的木雕工坊要是有困难,咱们一起想办法;小宇,你在学校好好学,以后咱们一起把雪乡的非遗文创推向更多地方;老张、李奶奶,还有苏晴(苏晴因家中有事未能到场,全程在线参与),咱们永远是一家人。”
“对!一家人!” 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声音在雪夜里回荡,温暖而坚定。
篝火渐渐变小,夜色渐深,但每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暖意。他们知道,这次相遇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开始。未来,他们或许还会因不同的人生选择而暂时分开,但只要心中的热爱不变,只要对雪乡的情谊不变,就一定会再次相遇。
雪乡的雪还在飘落,非遗的故事还在继续。那些因热爱而联结的人,那些因初心而重逢的时刻,都在诉说着一个简单而温暖的道理 —— 该相遇总会相遇,因为有些缘分,早已刻在心底,从未走远。
第二天,“非遗交流周” 圆满落幕。小宇要返回学校,李宇也要回到老家打理工坊,沈玉薇则要去上海推进度假区项目。大家在工作室门口告别,没有伤感,只有期待。
“等我毕业,就回雪乡,跟大家一起做非遗项目!” 小宇挥着手说。
“我会经常把老家的木雕作品寄过来,放在工作室展示,咱们远程合作。” 李宇笑着说。
“度假区的建设进展,我会随时跟大家同步,有好消息第一时间告诉你们。” 沈玉薇说。
林墨站在工作室门口,看着大家渐渐远去的背影,心里满是温暖。他知道,这次告别不是结束,而是下一次相遇的开始。就像雪乡的四季轮回,就像非遗的代代传承,该相遇的人,总会在最合适的时刻,再次重逢。
雪乡的阳光透过云层,洒在 “非遗传承工作室” 的招牌上,金色的光芒温暖而耀眼。林墨转身走进工作室,拿起桌上的活动总结,开始规划下一次的非遗活动。他知道,只要坚守初心,只要心怀热爱,就一定会有更多的相遇,更多的温暖,在雪乡的土地上,不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