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梁是她认可的人,而娟姐又是陈颈生的亲人。
两相比较,她自然更偏向娟姐,绝不能让娟姐受半点委屈。
正月里施工的活儿不多,贾梁很容易就找来了装修工人。
饭店的装修进度很快,到正月二十的时候,装修已经基本完成,大厅和厨房的设备也在陆续添置。
装修完需要通风几天,江雪干脆给贾梁放了假,让他专心准备婚礼的事。
正月底,江雪也给陈娟放了假,把陈建军调回陈家饭店全权负责店里的事务,好让这对准新人能安安稳稳地举办婚礼。
陈娟放假后,江雪陪着她在城里买了不少嫁妆衣服,都暂时存放在自己家里。
之前贾家跟陈家商量过,考虑到从陈家村出嫁太远,决定让陈娟从燕市出嫁。
城里的事差不多准备妥当后,陈娟回了一趟陈家村。
家里人也为她准备了不少嫁妆,按照当地的习俗,嫁女儿的时候,家里要摆宴席。
正月三十那天,陈颈生和江雪回到陈家村,发现家里已经热闹了起来。
院子里支起了好几口大灶,有的灶上炖着肉,有的灶上烧着油,大厨正批量炸着豆腐泡和油条。
另外还有两口大灶,上面架着半人高的蒸笼,一口蒸着包子,另一口蒸着绿豆凉粉。
别问江雪是怎么知道的,刚走到蒸笼旁边,她就闻到了绿豆凉粉的香味。
江雪顿时挪不动脚了。
自从有了孕吐反应,她就不太爱吃油腻的东西。
可绿豆凉粉是她从小就爱吃的,而且只有在村里办宴席的时候才能经常吃到。
倒不是平时做不了,只是总做不出这种大场合蒸出来的味道。
陈颈生见她眼巴巴地盯着蒸笼,立马就明白了。
他妻子以前虽然喜欢研究美食,却不是个馋嘴的人,顶多算是把做好吃的当成爱好。
可自从怀孕后,她就变得特别馋,想到什么就非得吃到不可,要是吃不上,连觉都睡不好。
“想吃什么?”陈颈生扫了一眼忙碌的厨师,又看了看那几口大锅。
“炖肉还是炸豆腐?”
江雪伸出一根葱白似的手指,指了指旁边的蒸笼。
“我想吃这里面的。”
“包子?”他妻子的口味啥时候变得这么朴素了?
葱白般的指尖摆了摆:“不是,这里面是绿豆凉粉。”
这时,一位大婶笑着走了过来:“颈颈媳妇鼻子可真灵啊!这锅蒸的还真是绿豆凉粉,是明天宴席上的凉菜,不过这绿豆凉粉热着吃才最香,刚蒸好的时候,吃多少都不够。”
江雪使劲咽了咽口水,眼睛亮晶晶地看着大婶:“对对对,大婶您也这么觉得吧?”
这位大婶是陈家的远房亲戚,她不动声色地瞥了一眼江雪的肚子,笑着问道:“这是馋了吧?快好了,你先进屋歇会儿,等会儿让颈颈给你送过去。”
江雪绞着衣角,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既然快好了,我就在这儿等会儿吧。”
大婶被她这模样逗笑了,转头对陈颈生说:“你媳妇跟我当年怀孕的时候一模一样,想吃什么就非得立马吃到,不过你俩运气好,今天想吃啥都能有,不像我们那时候,想吃都吃不上。”
说完,大婶喊来几个人,朝着远处的厨师问道:“蒸笼好了没?”
厨师看了看表,朝大婶喊道:“好了,能揭了!”
大婶朝陈颈生招了招手:“颈颈,过来搭把手,咱们先把这两层抬下来晾着,让你媳妇先吃点,孕妇本来就容易饿。”
陈颈生把手里的东西递给小壮壮,让他先拿进屋。
然后挽起袖子,过去帮大婶抬蒸笼屉。
这种大蒸笼只有村里办宴席的时候才会用,是全村共用的。
蒸笼跟十印锅差不多大,两侧有把手,可以直接提着把手抬。
大婶指挥着陈颈生,先把最上面的两层一起抬了下来。
剩下的没着急动,她笑着对江雪说:“去那边拿碗筷吧,这两层里的正好。”
江雪高高兴兴地应了一声,跑去旁边拿碗筷了。
大婶趁机夸赞道:“颈颈啊,你可真是娶了个好媳妇,这哪儿是给陈家村娶媳妇啊,分明是娶回来个金凤凰,咱们村的梧桐树,总算没白种。”
陈颈生笑着点了点头,虚心接受了大婶的夸奖。
江雪拿碗筷回来的时候,大婶已经掀开了蒸笼盖。
一股诱人的香味扑面而来,里面居然是江雪最爱吃的卷粉绿豆凉粉。
这种绿豆凉粉是用粉卷起来蒸的,好吃还方便拿。
大婶给了江雪整整一条。
江雪接过碗,大婶又让陈颈生帮忙把剩下的蒸笼屉从锅上取下来。
等陈颈生和大婶忙完,江雪已经吃掉半条了。
刚蒸好的绿豆凉粉还冒着热气,好在天气冷,凉得快。
即便如此,她还是一边吃,一边鼓着腮帮子吹气。
陈颈生无奈地拉了拉她的胳膊:“走,进屋吃去。”
陈妈和张桂兰正在忙着给陈娟准备嫁妆,已经给她做了新被褥。
红的绿的各两套,厚薄都有。
陈娟从城里回来之前,家里人就已经买好了各种零碎物件。
每样物件都用红绳系着胭脂染过的花生,还贴上了红纸剪的囍字,看着格外喜庆。
家里一整天都热热闹闹的,忙到深夜才歇下,而今天还只是筹备阶段。
二月初一,才是女方正式办宴席的日子。
第二天一早,陈家所有人都起得很早,来帮忙的邻居们也早早到了。
在村里办宴席,向来是大伙儿齐心协力搭把手。
饭店的管理人员们也差不多同一时间到了,一进门就直接领了活儿。
当了多年村支书的陈树森威望很高,村里家家户户办宴席,大多会请他来主持事务。
陈树森直接点了几个人:“你们几个年轻小伙子,去借桌子,你俩去那边帮忙搭记账的台子,女同志们都去大厨那儿,帮忙摘菜备菜……”
都说这个年代的红白喜事最是热闹,不管什么场合,要想把宴席办得风风光光,就得靠所有人一起忙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