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劲松的动摇像一记警钟,敲响在我心头。团队士气的低落,比任何外部阻碍都更加致命。我必须尽快找到一道裂缝,让希望的光透进来,哪怕只是一丝微光。
周海送来的那份关于生态科技走廊的初步调查报告,被我反复研读。报告内容还很粗糙,多是些程序性和表面现象的描述,但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承担走廊核心区土地一级开发整理的,是一家名为“天盛城建”的本地企业。这家公司成立时间不长,但资本金雄厚,拿下这个项目的过程也颇为迅速。
“这家天盛城建,背景查过了吗?”我指着报告上的名字问周海。
“查了,明面上的股东是几个自然人,看起来没什么特别。但注册地址和宇驰集团在天州的一个办事处在一栋楼里。”周海答道,“而且,他们用于缴纳土地保证金的资金,来源很复杂,有几笔是通过一些外省的贸易公司转入的,我正在尝试追溯。”
资本来源复杂,关联宇驰……这似乎指向了陈宇。但陈宇之前明确表示被排除在这个项目之外。是烟雾弹,还是其中另有隐情?
“继续深挖,重点是资金流向和实际控制人。”我指示道,“另外,走廊引进的那些‘引领性’企业,名单和背景也核实一下。”
“已经在做了。”周海点头,“初步看,有几家确实是在相关领域有一定技术实力的公司,但也有一些是近一两年新成立的,专利和团队背景存疑。感觉……像是为了凑数,或者是为了某种包装。”
“包装?”我捕捉到这个词。
“对,包装。”周海肯定道,“把项目包装得高大上,符合‘生态科技’的概念,方便申请政策支持,也方便……讲故事。”
讲故事。这三个字点醒了我。韩志军如此急切地推进,需要的就是一个能向上级、向外界展示的“成功故事”。在这个逻辑下,速度和声势的重要性,可能超过了项目的实际质量和可持续性。
这,或许就是那道裂缝。
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送上门来。省发改委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市报送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符合省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参加下个月举办的“全省高质量发展项目观摩会”。这是一个在全省领导面前亮相的绝佳平台。
通知同时下发到了市委和市政府。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必须争取的机会。如果能让我们的高端制造产业园项目入选,无疑是对我们发展路线的一次有力正名,也能极大地提振团队士气。
我让赵劲松马上准备申报材料,要求务必突出项目的技术含量、市场前景、就业带动和已经取得的实质性进展。
然而,两天后,赵劲松垂头丧气地来找我。
“市长,申报材料被市委办打回来了。”他递过来一份文件,上面有市委办的批注:“该项目与我市当前重点推进的生态科技走廊战略契合度不高,建议更换更具代表性、更符合未来产业方向的项目进行申报。”
又是这套说辞!连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都不给。
“谁批的?”我压着火气问。
“是郑春峰秘书长签的字。”
郑春峰……他如今已是韩志军最得力的执行者。
我拿起电话,直接拨通了韩志军的办公室。
“韩书记,关于省里高质量发展项目观摩会的申报,我看到市委办的意见了。”我尽量让语气平和。
“哦,林别同志啊。”韩志军的声音一如既往地平稳,“这个事情春峰同志向我汇报过。我觉得市委办的意见是从全市战略大局出发的。生态科技走廊是我们天州未来发展的主引擎,这次观摩会,正是向省里展示我们转型决心和成果的最好机会。你们那个制造园,虽然也不错,但代表性上,确实不如走廊项目啊。”
“韩书记,产业园项目技术先进,效益实在,代表了天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扎实成果,完全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林别同志,”韩志军打断了我,语气带着一丝不容置疑,“我们要学会抓主要矛盾。现在全市的中心工作就是生态科技走廊,所有资源都要向这里倾斜,所有展示窗口也要优先保障这里。这一点,市委的态度是明确的。你们政府的同志,要理解,要服从大局。”
“服从大局”四个字,像一盆冷水浇下。他再次用政治正确封死了所有的争论空间。
放下电话,我感到一阵深深的无力。在规则的战场,我似乎总是慢他一步,被他用更高的权柄和更宏大的叙事压制。
难道就这样放弃?不。如果官方渠道走不通,那就另辟蹊径。
我想到了沈墨。她虽然人不在天州,但在省里的媒体圈依然有影响力。我也想到了之前来调研过产业园的省工信厅领导。甚至,我想到了陈宇。他既然展示了能量,是否也能在这种事情上施加一些影响?
这些念头在我脑中飞速旋转。每一个都带有风险,尤其是借助陈宇的力量,无异于饮鸩止渴。
但此刻,团队的目光正注视着我,士气的基石不能再继续崩塌。我迫切需要一道光,哪怕它来自幽暗之处。
我拿起手机,犹豫再三,最终先拨通了沈墨的电话。在寻求危险的助力之前,我必须先尝试所有相对稳妥的可能。
“沈墨,有件事,可能需要你帮忙……”电话接通,我开口说道,声音在寂静的办公室里显得格外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