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南高速的处置方案在市委的强力推动下,以“局部注浆加固”的方式迅速启动。我被任命为项目领导小组组长,交通局局长王通、财政局局长李爱国任副组长。这两个关键部门的一把手,都是李振邦一手提拔起来的干部,对我的指令表面恭敬,实则阳奉阴违。
第一次项目协调会,我就感受到了这种无形的掣肘。
“林市长,按照李书记的要求,项目要快。”交通局局长王通拿着方案,语气恭敬却带着不容置疑,“我们已经联系了省内有经验的施工队,可以立即进场。招标流程……是不是可以特事特办?”
我放下手中的笔,看着他:“王局长,特事特办的前提是合法合规。哪条法律规定处理安全隐患可以省略公开招标?我们要用的是最好的队伍,做的是最保险的工程,不是赶工期。”
财政局局长李爱国接口道:“林市长,市里财政紧张,如果完全按公开招标,价格恐怕下不来,而且时间也拖得长啊。李书记那边……”
“财政紧张,就更要把钱花在刀刃上,更要防止有人从中渔利!”我打断他,语气严肃,“李局长,财政评审必须严格,每一笔预算都要有依据。至于书记那里,我自会去说明。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对历史和人民负责。”
两人交换了一个眼神,没再说话,但那种弥漫在空气中的抵触情绪,清晰可感。
我知道,要想推动工作,光靠我这个常务副市长的头衔压不住这些地头蛇。我必须找到突破口,打破他们对关键部门的垄断。
我的目光首先投向了市审计局。审计局长周海是个老审计,性格耿直,因为不懂“站队”,在局长位置上坐了快十年没动过窝,属于被边缘化的人物。但他业务能力强,在系统内威望很高。
我以调研审计工作为名,单独约见了周海。我没有直接谈青南高速,而是先从全市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现状聊起,听取他的专业意见。周海一开始很谨慎,但谈到专业领域,便打开了话匣子,指出了很多积弊,尤其是对一些项目“重建设、轻审计”,甚至干预审计独立性的现象深恶痛绝。
“周局长,审计是保障资金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衡量干部是否清廉担当的一把尺子。”我适时表明态度,“我初来乍到,很多情况不熟悉,以后在重大项目审计上,还需要你这位老审计多把关,敢于坚持原则。”
周海看着我,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他沉默了片刻,重重地点了点头:“林市长,只要您支持,我老周这把尺子,就一定量得直!”
拿下审计局,我就有了监督的“眼睛”。接下来是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中心主任刘明是王通的表妹夫,这里几乎是交通局的“后花园”,围标串标现象时有传闻。
我指示周海,以例行审计的名义,对交易中心近三年的交易档案进行一次“抽查”,重点是交通领域的项目。同时,我让秘书方韵(她已展现出极强的信息搜集和人际沟通能力)留意交易中心内部,是否有不得志、敢说话的干部。
很快,方韵汇报,交易中心监督科副科长赵磊,业务骨干,曾因坚持原则抵制违规操作被排挤,对刘明等人的做法早有不满。
我找了一个晚上,让方韵以私人名义约赵磊在一家僻静的茶馆见面。我没有直接许诺什么,只是认真听取了他反映的情况,并对他的坚持表示赞赏。“青州的公共资源交易,需要更阳光的环境。这需要内部有良知、有勇气的人站出来维护规则。”临走时,我留下了这句话。
赵磊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该怎么做。
与此同时,在青南高速项目上,我坚持的公开招标还是启动了。果然,王通推荐的那几家“有经验”的公司都来投标,报价惊人地接近。然而,在评审环节,由我坚持引入的省专家库专家,对其中一家公司的技术方案提出了尖锐质疑。而审计局周海派出的审计人员,也同步对这几家投标单位的资质和过往业绩进行了独立核查,发现了不少疑点。
最终,王通力推的公司未能中标,一家来自省城、技术实力更强、报价也更合理的公司中标。王通和李爱国的脸色很难看,但面对专家意见和审计报告,他们无话可说。
这件事,像一块投入死水的石头。那些原本观望的干部开始意识到,这位新来的林市长,不仅有背景(来自省委),更有手腕,而且敢于碰硬,是真正想做事的人。
市环保局局长张为民,一位学者型官员,对之前马胜国时期为了招商牺牲环境早就心存不满,主动找到我,汇报了几条河流污染治理的设想,我大力支持,并帮助他争取省级环保专项资金。
市发改委负责项目审批的一位副科长,因为坚持原则卡住了一个不符合产业政策、但据说有某位常委打招呼的项目,被主任批评。我得知后,在一次项目协调会上,公开表扬了这位副科长的责任心。虽然没能立刻改变发改委的局面,但释放了强烈的信号。
就这样,像下围棋一样,我耐心地、一个一个地布下自己的“棋子”。审计局周海、交易中心赵磊、环保局张为民……虽然他们暂时还无法占据主导地位,但已经在各自的岗位上,形成了对旧有势力的制衡。
李振邦显然察觉到了这种微妙的变化。在一次书记办公会上,他看似随意地提了一句:“政府班子新气象是好事,但也要注意团结,维护好一把手权威嘛。”目光似有似无地扫过我。
我知道,真正的较量还在后面。但我已经不再是初来乍到、孤军奋战的空降兵了。我在青州的根,正在一点点扎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