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漫过梅岭的山脊时,苏晚正蹲在民宿院角修剪月季。刚染好的浅粉色棉布在晾衣绳上晃悠,风裹着布料上淡淡的栀子香飘过来,混着月季的甜香,成了梅岭清晨最软的气息。
“晚姐!指示牌都装好了,你要不要去看看?”阿砚的声音从院门外传来,带着跑后的气喘。他手里还攥着半块没吃完的葱油饼,嘴角沾着点芝麻,“我在每个岔路口都画了小栀子花,连‘小心滑倒’的牌子旁边都画了朵迷你的,可可爱了!”
苏晚放下剪刀,拍了拍手上的碎叶:“这么用心?一会儿忙完了就去看。对了,刚接到预订的客人说下周末来,带两个孩子,你到时候可得把染布的材料提前准备好,别到时候手忙脚乱的。”
“放心吧!”阿砚把最后一口葱油饼塞进嘴里,抹了把嘴,“我昨天就把野菊花和栀子果分好类了,还找李奶奶要了新采的苏木,能染深红色,孩子们肯定喜欢。”他说着,突然想起什么,眼睛一亮,“对了晚姐,我还在染布区旁边搭了个小架子,专门放客人染好的布,等他们晾干了就能带走,这样就不用拿着湿漉漉的布到处走了。”
苏晚笑着点头:“考虑得还挺周到。快把嘴擦干净,一会儿陆时衍该回来了,别让他又说你像只小馋猫。”
话音刚落,就看见陆时衍的车顺着村口的小路开过来,车后座还放着几个大纸箱。阿砚立马跑过去帮忙搬箱子,嘴里念叨着:“时衍哥,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啊?是不是给客人准备的东西?”
“是旅游推广公司寄来的宣传册和小礼品。”陆时衍打开后备箱,拿出一叠印着梅岭风景的宣传册,封面是老栀子林的全景图,白色的栀子花在阳光下开得热闹,“里面还有些印有梅岭logo的钥匙扣和书签,客人来了可以当伴手礼送。”
苏晚拿起一本宣传册翻了翻,里面不仅有梅岭的景点介绍,还有染布、竹编体验的流程,甚至连张婶饭庄的招牌菜都列了上去,配着诱人的图片。“做得真不错,客人拿到这个,就能清楚知道咱们梅岭有什么好玩的、好吃的了。”
正说着,村口传来一阵汽车喇叭声,接着就看见一辆白色的SUV停在民宿门口。车门打开,一个穿着浅蓝色连衣裙的姑娘走下来,手里提着个相机包,脸上带着笑意:“请问这里是梅岭民宿吗?我是来体验的旅游博主,我叫林溪。”
“是林溪老师吧?我们一直在等你。”苏晚赶紧迎上去,“我是苏晚,这是陆时衍,还有阿砚,接下来这几天就由我们带您体验梅岭的生活。”
林溪笑着和他们握手,目光落在民宿院角的染布架上,眼睛一下子亮了:“这就是宣传册上的染布体验区吗?看着比图片还有意思!我昨天看视频的时候,就特别想试试用栀子花染布,没想到今天一来就能看到。”
“您要是感兴趣,现在就能体验。”阿砚热情地拉着林溪往染布区走,“我刚准备好材料,您可以先试试染块小方巾,很快就能好。”
林溪跟着阿砚走到染布区,看着桌上摆着的各色染料和白色棉布,忍不住拿起一块棉布摸了摸:“这棉布好软啊,是咱们自己织的吗?”
“是李奶奶织的,她织布的手艺可好了,这棉布又软又结实,染出来的颜色也好看。”阿砚说着,拿起一个装着栀子果汁的瓷碗,“您看,这是用老栀子林的栀子果榨的汁,能染浅黄色,特别温柔,很适合您穿的裙子。”
林溪听得兴致勃勃,立马挽起袖子:“那我就试试染浅黄色!阿砚,你可得好好教我,我要是染砸了,可就拍不出好看的视频了。”
“放心吧林溪老师,我教您,保证您能染出好看的布!”阿砚说着,就开始给林溪讲解染布的步骤,从浸泡棉布到调配染料,每一步都讲得仔细。苏晚和陆时衍则在旁边帮忙,时不时给林溪递点东西,气氛格外热闹。
没过多久,林溪就把棉布放进了染料里,看着棉布慢慢变黄,她忍不住拿出相机拍了起来:“太神奇了!看着一块白布慢慢变成自己喜欢的颜色,这种感觉真特别。对了苏晚,你们这染布的手艺,是一直流传下来的吗?”
“算是吧。”苏晚坐在旁边的小板凳上,给林溪倒了杯野菊花茶,“以前村里的妇女都会用山里的植物染布,做衣服、做手帕,后来慢慢就少了。我们也是想着把这门手艺捡起来,既能让客人体验到不一样的乐趣,也能让更多人知道咱们梅岭的传统文化。”
林溪喝了口野菊花茶,清香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她忍不住赞叹:“这茶也很好喝!是用山里的野菊花泡的吗?”
“是阿砚昨天采的,刚晾干没多久,带着点清甜味。”苏晚笑着说,“咱们梅岭别的不多,就是原生态的东西多,野菊花、野蘑菇、蕨菜,还有各种野果,都是大自然的馈赠。”
正说着,阿砚突然喊了一声:“林溪老师,您的布差不多好了!可以拿出来晾干了!”
林溪赶紧跑过去,小心翼翼地把染好的棉布从染料里拿出来,浅黄色的棉布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比她想象中还要好看。“太好看了!这是我第一次自己染布,没想到能染得这么成功!”她高兴地拿着棉布,对着相机拍了好一会儿,才舍得把它挂到阿砚搭的小架子上。
陆时衍看了看时间,对林溪说:“林老师,现在快到午饭时间了,咱们先去张婶的饭庄吃饭吧,尝尝咱们梅岭的农家菜,下午再带您去记忆馆和后山步道看看。”
“好啊!我昨天看视频的时候,就特别想吃张婶饭庄的梅干菜扣肉,今天终于能尝到了!”林溪赶紧收拾好相机,跟着他们往饭庄走。
刚走到饭庄门口,就闻到一股浓郁的香味,张婶正站在门口迎客,看见他们过来,笑着说:“你们可算来了!我刚把梅干菜扣肉蒸好,还炒了野蘑菇炒腊肉、栀子花炒鸡蛋,都是你们爱吃的。”
林溪跟着他们走进饭庄,里面已经摆好了桌子,桌上的青花瓷碗碟看着雅致。她刚坐下,张婶就端着一盘梅干菜扣肉过来,金黄的扣肉上铺着油亮的梅干菜,香味扑鼻。“林老师,您快尝尝这个梅干菜扣肉,这梅干菜是我自己晒的,扣肉是村里王二哥养的土猪肉,肥而不腻,可香了!”
林溪拿起筷子,夹了一块扣肉放进嘴里,肉质软烂,梅干菜的香味完全渗透到肉里,一点都不腻。她忍不住竖起大拇指:“太好吃了!比我在城里吃的那些餐馆做的还好吃!张婶,您这手艺也太好了吧!”
张婶被夸得不好意思地笑了:“好吃您就多吃点,咱们梅岭的菜都是用新鲜的食材做的,没什么添加剂,吃着放心。”
接下来,张婶又端上了野蘑菇炒腊肉、栀子花炒鸡蛋、蕨菜炒青椒,每一道菜都色香味俱全。林溪一边吃,一边拿着相机拍,嘴里还不停地赞叹:“这野蘑菇也太鲜了!还有这个栀子花炒鸡蛋,清香可口,我还是第一次吃栀子花做的菜,太特别了!”
阿砚吃得满嘴是油,一边夹菜一边说:“林溪老师,您要是喜欢,明天我带您去采野蘑菇,咱们采新鲜的回来,让张婶给您做蘑菇汤,那才叫鲜呢!”
“真的吗?那太好了!”林溪眼睛一亮,“我还从来没在山里采过蘑菇呢,肯定很有意思。”
吃完饭,苏晚带着林溪去了记忆馆。刚推开记忆馆的门,林溪就被里面的老物件吸引住了——墙上挂着的旧蓑衣、斗笠,桌上放着的旧纺车、旧账本,还有玻璃柜里陈列的老照片,每一件都透着岁月的味道。
“这个旧蓑衣和斗笠,是王大爷家传下来的,以前梅岭的人下雨天干活,都靠它们遮风挡雨。”苏晚指着墙上的蓑衣,“那个旧纺车,是李奶奶年轻时用过的,她就是用这个纺车纺出棉布,再染成各种颜色,做衣服给家人穿。”
林溪走到旧账本前,仔细看着上面泛黄的字迹,忍不住感叹:“这些老物件都太有意义了,每一件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吧?看着它们,就能想象出以前梅岭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是啊,我们建这个记忆馆,就是想把这些老物件保存下来,让更多人了解梅岭的历史和文化。”苏晚拿起玻璃柜里的一个旧瓷碗,“这个瓷碗是村里老支书家的,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以前村里办酒席,都用这个碗盛菜。”
林溪一边听苏晚讲解,一边用相机记录着,时不时还停下来和苏晚交流,询问老物件背后的故事。等逛完记忆馆,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
“接下来,咱们去后山的步道看看吧,站在观景台上能看见大半个梅岭,风景特别好。”陆时衍提议道。
林溪点点头,跟着他们往后山走。刚踏上青石板步道,林溪就忍不住赞叹:“这步道修得真规整,旁边还有木护栏,走起来很安全。”她低头看了看石板缝里的泥土,还能闻到新鲜的泥土气息,“这石板是咱们自己铺的吗?”
“是王大爷带着村里的几个村民一起铺的,前后花了半个多月呢。”阿砚走在前面带路,“林溪老师,您看旁边的木护栏,都是用松木做的,还刷了清漆,又好看又结实。前面那个弯道过去,就是观景台了,站在上面能看见老栀子林,现在虽然还没到花期,但看着也很壮观。”
林溪跟着他们走到观景台,果然看见一片郁郁葱葱的栀子林,虽然还没开花,但枝叶繁茂,一眼望不到边。远处的梅岭山脉连绵起伏,在阳光下泛着绿色的光泽,像一幅展开的山水画。
“太好看了!”林溪忍不住拿出相机,对着眼前的风景拍了起来,“等栀子花开的时候,这里肯定更漂亮,满坡的白色栀子花,想想都觉得美。”
“是啊,我们还打算等栀子花开的时候,办个栀子花节,请村里的人表演唱山歌、跳采茶舞,再卖些栀子花做的小吃。”苏晚笑着说,“到时候您要是有空,也可以来看看。”
林溪点点头:“肯定来!这么热闹的场面,我可不想错过。对了苏晚,你们这民宿的客房怎么样?我刚才听阿砚说,给客人准备的客房都是朝南的,采光很好?”
“是啊,咱们去看看吧,正好也让您看看您住的房间。”苏晚说着,就带着林溪往民宿走。
回到民宿,苏晚打开一间朝南的客房。房间里收拾得干净整洁,床上铺着浅色的床单,枕头旁边还放着一个用栀子果做的小香囊,散发着淡淡的香味。窗户边放着一张小桌子和两把椅子,拉开窗帘,就能看见院角的染布架和远处的栀子林。
“这房间也太舒服了吧!”林溪走到窗户边,看着外面的风景,“采光好,又安静,晚上肯定能睡个好觉。这个小香囊也很特别,是用栀子花做的吗?”
“是用栀子果做的,里面还放了点干的野菊花,能安神助眠。”苏晚拿起桌上的一本梅岭宣传册,“这是给客人准备的宣传册,里面有梅岭的详细介绍,您要是有什么想了解的,也可以随时问我们。”
林溪接过宣传册,翻了翻,忍不住赞叹:“你们想得真周到,从吃的、住的,到玩的,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客人来了肯定会觉得很舒服。”
正说着,阿砚拿着一个小布包跑进来:“林溪老师,这是我绣的小方巾,送给您当礼物!上面绣的是栀子花,虽然针脚不算特别好,但也是我的一点心意。”
林溪接过布包,打开一看,浅黄色的方巾上绣着白色的栀子花,虽然针脚不算精致,但透着股灵气。她忍不住拿起方巾摸了摸,棉布柔软,绣线也结实:“太好看了!阿砚,谢谢你,我很喜欢!我一定会好好珍藏的。”
阿砚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您喜欢就好,要是您下次还来,我再给您绣块更好看的。”
不知不觉就到了傍晚,梅岭的天空被染成了橘红色,夕阳透过栀子树的缝隙洒下来,落在民宿的石板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苏晚提议带着林溪去村口的小河边散步,林溪欣然同意。
沿着村口的小路往小河边走,路边的野花在风中轻轻摇曳,偶尔还能看见几只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阿砚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时不时摘几朵野花递给林溪:“林溪老师,您看这花好看吗?咱们梅岭的野花可多了,颜色也好看。”
林溪接过野花,笑着说:“好看,比城里花店卖的花还好看,更有生命力。”
走到小河边,夕阳刚好落在河面上,金色的波光在水面上晃动,像撒了一把碎金子。河边的芦苇在风中轻轻飘动,偶尔有几条小鱼跳出水面,溅起一圈圈涟漪。
“这景色也太治愈了吧!”林溪拿出相机,对着河面拍了起来,“在城里待久了,看到这样的风景,感觉整个人都放松下来了。”
苏晚坐在河边的石头上,看着远处的夕阳,笑着说:“咱们梅岭虽然不大,但每一处风景都很舒服,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都有不一样的美。晚上您可以在院里看星星,咱们梅岭的夜空特别清澈,能看见很多星星,还有北斗七星呢。”
“真的吗?那我晚上一定要看看!”林溪兴奋地说,“我在城里很少能看见星星,更别说北斗七星了,想想都觉得期待。”
几人在河边待了一会儿,直到夕阳完全落下,才慢慢往民宿走。回到民宿时,张婶已经把晚饭做好了,有野菊花炒鸡蛋、红烧鱼,还有一碗热气腾腾的蘑菇汤。
林溪喝了一口蘑菇汤,鲜美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她忍不住赞叹:“这蘑菇汤也太鲜了!比中午的野蘑菇炒腊肉还好吃!张婶,您的手艺也太好了吧!”
张婶笑着说:“这蘑菇是下午阿砚刚采的,新鲜得很,煮出来的汤自然鲜。您要是喜欢,明天再让阿砚去采点,给您做蘑菇饺子吃。”
“那太好了!”林溪高兴地说,“我最喜欢吃饺子了,尤其是用新鲜食材做的饺子。”
晚饭过后,阿砚提议带着林溪去院里看星星。几人坐在院里的石凳上,喝着野菊花茶,抬头看着天上的星星。梅岭的夜空果然清澈,星星比城里多了很多,亮晶晶的,像撒在黑丝绒上的碎钻石。北斗七星清晰可见,像一把勺子挂在天上。
“你们看!那就是北斗七星!”阿砚指着天上,兴奋地说,“我奶奶说,跟着北斗七星走,就不会迷路。以前村里有人上山砍柴,要是迷路了,就看北斗七星,很快就能找到回家的路。”
林溪看着天上的北斗七星,忍不住拿出相机,对着夜空拍了起来:“太漂亮了!我一定要把这美好的画面记录下来,分享给我的粉丝们,让他们也看看梅岭的星空有多美。”
苏晚看着林溪兴奋的样子,心里也暖暖的。她知道,林溪的到来,只是梅岭迎接客人的开始。接下来,会有更多的客人来到梅岭,感受这里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韵,而他们,会一直在这里,用最真诚的态度,迎接每一位客人,让他们在梅岭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夜深了,梅岭渐渐安静下来,只有虫鸣声和风吹过栀子树的声音。林溪回房休息后,苏晚、陆时衍和阿砚还坐在院里的石凳上,聊着接下来的安排。
“明天带林溪去采野蘑菇,然后体验竹编,下午再去老栀子林看看。”陆时衍拿出笔记本,一边记一边说,“后天带她去张婶饭庄拍农家菜的制作过程,让她看看咱们梅岭的农家菜是怎么做出来的。”
“我明天要好好教林溪老师采蘑菇,还要让她看看我编的小竹篮。”阿砚兴奋地说,“我昨天编了个小竹篮,上面还刻了栀子花的图案,林溪老师肯定喜欢。”
苏晚笑着点头:“好,那明天就按计划来。对了,下周末来的客人带了两个孩子,咱们得把染布区的材料再准备充分点,多准备几种颜色,让孩子们能染出自己喜欢的布。”
“放心吧晚姐,我明天一早就去准备。”阿砚拍着胸脯保证。
月光洒在他们身上,映着他们脸上的笑容。每个人的心里都满是期待,期待着接下来的日子里,梅岭能迎来更多的客人,期待着梅岭的故事能被更多人知道。他们知道,梅岭的美好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惊喜在等着他们,也在等着每一位来到梅岭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