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晓所面临的孤立与管理困境,并非“星辰项目”唯一的麻烦。在她于人际关系的泥沼中挣扎时,项目本身也遭遇了实实在在的技术壁垒。
项目核心构想之一,是打造一个能够流畅运行、支持高并发访问,并能逼真呈现“非遗技艺”动态过程的轻量化元宇宙体验环境。这要求极高的图形渲染效率、稳定的数据传输以及巧妙的资源加载策略,以避免用户端出现卡顿、延迟或画面粗糙,破坏沉浸感。
然而,在初步的技术框架搭建和压力测试阶段,问题接踵而至。
当模拟用户数量达到一定阈值时,负责核心渲染的引擎开始出现明显的帧率下降,尤其是在展示诸如“虚拟织布”、“动态釉彩变化”这类需要实时演算复杂粒子效果和材质变化的场景时,画面甚至会出现短暂的卡死。数据传输方面,也发现了在弱网环境下,模型加载缓慢、交互指令延迟过高的问题。
这些问题,在项目组内部的技术讨论会上被尖锐地提了出来。
“目前的引擎优化已经到了瓶颈,除非削减特效精度,或者限制同时在线人数,否则很难保证基础体验。”负责引擎优化的技术骨干皱着眉头汇报,语气沉重。
“弱网环境下的适配是个硬骨头,现有的资源分包和流式加载方案,在应对我们这种高精度模型时,效果不理想。”网络传输方向的工程师也面露难色。
会议室里的气氛有些凝重。这些技术难题,直接关系到项目最核心的体验能否实现。如果无法解决,所谓的“非遗文化元宇宙体验”就可能沦为一个只能在高端设备和高速网络下运行的、华而不实的演示品,这与项目旨在推广和普及的初衷背道而驰。
王姐、李哥等人也列席了会议,他们大多沉默着,偶尔交换一下眼神,那眼神里似乎带着一丝“早就料到会如此”的意味,甚至隐约有种看戏的姿态。他们或许在想,连最基本的技术实现都如此困难,林晓晓之前那些关于“风格”、“创意”的讨论,显得多么不切实际和空中楼阁。
林晓晓坐在角落里,听着那些她半懂不懂的技术术语,看着屏幕上演示出的卡顿画面和飙升的cpU占用率图表,心也一点点沉了下去。
她不懂技术细节,但她明白问题的严重性。这就像她构思了一幅绝妙的画作,却发现手头的颜料和画布根本无法支撑起她想要的色彩和笔触。
【如果技术实现不了,那之前所有的创意讨论,不都成了空谈吗?】她内心充满了焦虑。这不仅关乎项目成败,也关乎她这个“创意助理”存在的意义。如果项目因技术问题搁浅或大幅缩水,她之前所有的努力和坚持,都会变成一个更大的笑话。
主持会议的技术经理尝试引导讨论了几种常规的优化思路,但都被一一否定了可行性或指出其代价过高。
讨论陷入了僵局。
会议室里弥漫着一种无力的焦灼感。技术瓶颈如同横亘在前进道路上的一座大山,似乎难以逾越。
就在这时,技术经理推了推眼镜,看向一直沉默旁听的项目总负责人(一位副总),提出了一个建议:
“张总,这个问题可能超出了我们现有团队常规优化的范畴。我建议,是否可以请技术部的专家过来支援一下?他们那边在图形学和分布式计算方面有更深的积累,或许能有新的思路。”
技术部,是公司内一个相对独立、专注于前沿技术研究和攻坚的部门,拥有众多技术大牛。他们通常不直接参与具体业务项目,但在遇到重大技术难题时,会作为“救火队”被请来协助。
张副总沉吟了片刻,点了点头:“可以。你立刻去协调,请他们派一位合适的专家过来,尽快介入。”
这个决定,像是一块石头投入死水,让会议室里凝滞的气氛微微松动了一下。
林晓晓也抬起了头,眼中重新燃起一丝微弱的希望。
技术部的专家……听起来就很厉害的样子。
也许,项目还有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