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寒宫机甲整备库的低沉嗡鸣,是叶薇耳中最熟悉的安魂曲。但今天,这曲调中混杂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如同弦绷紧般的锐利气息。她站在“孤隼”号狙击型改造机甲面前,这具八米高的钢铁造物通体覆盖着新涂装的暗哑吸波材料,线条比标准的“开拓者”系列更加修长、紧凑,其最显着的特征,是右机械臂搭载的那支长度近乎机甲身高三分之二的巨大武器——“逐星”式超长程磁轨狙击炮。
炮身泛着冷却液的幽蓝光泽,复杂的能量导管和散热鳍片如同肌肉纤维般虬结其上。这是萨米尔材料实验室与武器研发部门的最新结晶,结合了月球特有高纯度金属与新型超导技术,旨在实现月面环境下前所未有的超视距精确打击能力。而今天的测试,正是为了验证它在极端条件下的实战效能,数据将直接汇入陈锋的“方舟守护”计划,作为轨道防御和深空预警的延伸触手。
“最后一次系统自检,”叶薇的声音透过内部通讯,在驾驶舱内响起,平静无波,“神经连接同步率,98.7%。‘逐星’磁轨电容充电,95%。环境感知阵列全开,背景辐射过滤启动。”
她深吸一口气,感受着冰冷的循环空气充满肺叶,随后将意识沉入脑机接口。瞬间,机甲不再是外部的钢铁躯壳,而成为了她身体的延伸。月面尘埃的细腻触感通过足部传感器传来,远处环形山投下的阴影温度差异清晰地映射在她的感知中,甚至连稀薄月尘在静电作用下的缓慢飘移,都构成了她“视野”的一部分。
“孤隼收到。测试区域清空确认。目标设定:位于第谷环形山边缘,坐标K-7区,距离一百二十公里处的预设标靶群。任务:依次摧毁一号至五号动态标靶。”叶薇复述着指令,操控“孤隼”迈出整备平台,踏入永恒的月面真空。低重力环境下,机甲的动作却异常稳定,足部液压缓冲系统吸收着每一次落地的冲击,只在身后留下两行清晰的印记。
一百二十公里。在地球上,这已是顶尖狙击手难以企及的射程,需要考虑科里奥利力、大气密度、湿度、甚至地球曲率。而在月球,没有大气干扰,但挑战同样巨大:极端温差对材料稳定性的影响、月面复杂引力场导致的微观弹道偏差、背景宇宙辐射对精密电子元件的瞬时干扰、以及光速延迟带来的瞄准修正难题(虽然目标动态变化由预设程序控制,但弹丸飞行时间长达数秒,需要极精准的预判)。
“孤隼”以低姿态潜行至预定的狙击点位——一个能俯瞰测试区域的小型陨石坑边缘。机甲半跪下来,右臂的“逐星”炮缓缓架起,复杂的液压驻锄系统深深嵌入月壤,提供绝对稳定的射击平台。叶薇闭上了眼睛,完全依靠神经连接反馈的数据流和机甲外部传感器构建的全息战场模型。
她的意识仿佛脱离了驾驶舱,沿着“逐星”炮管延伸出去,跨越了那片布满陨石坑和岩石碎片的荒芜之地。目标标靶的影像被高倍率光学传感器和合成孔径雷达捕捉,放大,清晰地呈现在她的主视野中。它们是模拟小型高速移动探测器或敌方精密单位的简化模型,正在按照复杂的预设轨迹移动。
“计算弹道:目标一,横向移动速率每秒十五米,弹丸飞行时间预估三点八秒。引入第三号引力异常点修正参数……”叶薇的大脑如同第二台生物计算机,与机甲的战术核心并行处理着海量数据。萨米尔提供的月面高精度引力场图、林海团队计算的背景辐射波动模型,甚至艾莉丝提供的、关于特定辐射频段可能对传感器造成瞬时“致盲”的预警,全部被整合进她的射击解算中。
“锁定。充能至百分之七十,试射。”她的意念微动。
“逐星”炮身传来一阵低沉的能量聚集嗡鸣,炮口瞬间迸发出一圈无形的磁场涟漪,却没有传统火炮的轰鸣与火光。一枚特制的超密度金属弹丸被加速到骇人的速度,无声无息地射入漆黑的真空。
三点八秒后,远在一百二十公里外,一号动态标靶的中心猛地爆开一团细微的、由自身发光材料模拟的“毁伤”效果。命中!
“弹着点偏差,右偏移零点零三弧度角,低于预期。修正参数,充能至百分之八十五,目标二。”叶薇的声音依旧冷静,迅速分析数据,调整算法。第二发、第三发弹丸接连射出,分别成功摧毁了以不规则锯齿形移动的二号标靶和利用地形间歇隐蔽的三号标靶。
测试似乎顺利进行。但叶薇的神经没有丝毫放松。她知道,真正的挑战是最后两个标靶。四号标靶将模拟释放短时强电磁干扰,五号标靶则拥有基础的主动防御系统,会尝试进行微幅规避。
果然,当“孤隼”锁定四号标靶时,战术屏幕上瞬间爆开大片的雪花噪点,雷达回波也变得断断续续。强电磁脉冲试图瘫痪机甲的传感和火控系统。
“切换至备用光学\/红外复合追踪模式,启用艾莉丝博士的神经滤波算法。”叶薇的意识在数据风暴中穿梭,强行剥离干扰信号,依靠机甲自身携带的、经过抗干扰加固的传感器维持着对目标的锁定。弹丸再次离膛,在干扰场中划出一道无形的轨迹,精准地命中了目标。
还剩最后一个。
五号标靶在被锁定的瞬间,立刻启动了规避程序,同时释放了数个小型的、模拟拦截弹的热源。叶薇的瞳孔微微收缩,大脑飞速运转,预判着目标所有可能的运动轨迹和拦截弹的覆盖范围。这已经超出了纯计算机的快速解算,更需要一种近乎直觉的、基于经验的综合判断。
她没有立刻射击,而是如同潜伏的猎手,耐心地观察着目标的运动规律,感受着月面引力的细微变化对弹道的潜在影响。时间仿佛被拉长,每一毫秒都充斥着海量的信息处理。
就是现在!
她的意念如同扣动了扳机。“逐星”炮最后一次发出低鸣,弹丸以近乎极限的初速射出。几乎在同一时刻,五号标靶做出了一个剧烈的变向,而模拟拦截弹也迎向了预判的弹道。
然而,叶薇射出的弹丸,轨迹却带着一种诡异的、微小的弧度,仿佛提前预知了目标的规避和拦截,如同拥有生命般,在最后一刻绕过了拦截弹的覆盖范围,以一个不可思议的角度,精准地贯穿了五号标靶的动力核心!
远方的“毁伤”光芒亮起。
驾驶舱内,叶薇缓缓吐出一口浊气,感受着高度集中后带来的精神虚脱感。五发五中,在极端距离和复杂干扰下,圆满完成任务。
“测试结束。‘孤隼’请求返航。所有射击数据已记录并回传。”她平静地报告。
返程途中,她调取了最后的弹道数据分析。系统显示,最后一发弹丸的轨迹修正,有一部分无法完全用预设算法解释,似乎融入了她在极限状态下,基于多年实战经验形成的某种“直觉”微调。这让她若有所思。也许,未来真正的机甲狙击大师,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人机高度融合后,属于人类独有的、超越纯逻辑的判断力的体现。
机甲缓缓驶入整备库。当她打开舱门,踏上平台时,看到陈锋和萨米尔已经等在那里。陈锋的脸上带着赞许,而萨米尔则迫不及待地开始询问“逐星”炮在极限充能下的结构应力数据。
叶薇一边脱卸着神经连接装备,一边回应着萨米尔的提问,目光却不由自主地投向整备库窗外那无垠的黑暗深空。这次成功的测试,证明了人类拥有在月球尺度上进行超视距精确打击的能力,为“方舟守护”增添了一块坚实的拼图。
但她也知道,今天她狙击的只是静止的标靶。未来,在真正的深空战场上,敌人可能更加诡异,环境更加恶劣,距离更加遥远。今日的测试,只是通往那片更加广阔、也更加危险的狙击场的第一步。她握了握拳,感受着指尖残留的、与机甲连接的微妙触感。这条路,她必须,也必将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