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科院的认可与“竹栖”酒店的订单,如同两股强劲的东风,吹动了星火农园前行的船帆,也让我们将目光投向了更深远的方向——与脚下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们,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结。
扩大再生产,土地是根基。那片与五十亩基地接壤、在我心中盘桓已久的山林,其承包事宜被正式提上日程。这一次,我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拉上了外公和村里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一同走进了村委会。
会议由老村长主持,几位村委委员都在场。我直接将一份初步的《关于承包村东头青龙山缓坡林地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计划书》放到了桌上。
“村长,各位叔伯,”我开门见山,语气诚恳,“星火农园能有今天,离不开村里的支持。现在,我们想更进一步,承包下青龙山那片缓坡林地,不是为了个人发财,是想摸索一条路子,看能不能带着咱们沈家坳,一起把农业这篇文章做大、做活。”
计划书里,详细阐述了承包山林后的规划:林下散养土鸡、种植特色中草药和山野菜,并与山下的五十亩基地形成生态循环。更重要的是,我提出了一个核心构想——成立“沈家坳星火农业合作社”,以村集体经济入股的形式,统筹规划,利益共享。
老村长戴上老花镜,仔细地看着计划书,其他几位村委也传阅着,低声议论。
“星澜丫头,你这想法……有点大啊。”一位姓李的村委沉吟道,“合作社,村集体入股,这可不是小事。”
“李叔,我明白。”我早有准备,“正因为不是小事,才需要村里牵头,大家一起干。我的想法是,合作社由村集体主导,我们星火公司以资金、技术、管理和销售渠道入股,村民可以土地入股,也可以资金入股,或者参与劳动获得报酬和分红。”
我进一步解释:“比如,承包山林的钱,我们星火出大头,村集体以林地资源入股占一部分。山上林下养殖、种植的项目,优先招募本村村民参与,他们既是员工,也可以自愿投资成为小股东。将来产生的效益,按股分红。这样,就把村集体、企业和农户的利益捆绑在了一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外公适时地补充,用他那朴实的语言说道:“老伙计们,咱们种了一辈子地,都知道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星澜这孩子有想法,有门路,她不是想自己闷声发大财,是想拉着咱们全村一起往前奔。咱们这把老骨头,不就得给年轻人撑撑腰,给村里趟条新路出来吗?”
另一位老人也点头:“是啊,现在年轻人都往外跑,村里就剩咱们这些老家伙。要是真能在家里就把钱挣了,谁愿意背井离乡?”
老村长拍板了:“星澜这个合作社的想法,我看行!符合上面的政策精神,也切合咱们村的实际。这样,我们村委会尽快研究一下,拿出个初步章程,再开村民大会讨论。承包山林的事,原则上我支持,具体细节,等合作社框架定了,一起谈!”
第一步,走得比预想中还要顺利。这让我深深感到,当你做的事情,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一个群体的共同利益时,所能汇聚的力量是无穷的。
与此同时,“竹栖”酒店每周一百罐酱菜的订单,如同一声嘹亮的号角,催动着“外婆秘藏”工坊必须快速升级扩产。
原先那个由杂物间改造的小工坊,显然已无法满足需求。我们迅速将旁边一间闲置的厢房也整理出来,打通,进行了简单的标准化改造:独立的清洗区、切配区、腌制区、包装区,墙壁贴上了白色的瓷砖,确保卫生条件。
工坊的升级,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人手。这一次,我们不再只是临时请人帮忙,而是正式对外招聘长期工人。
招聘告示依旧贴在村口,但内容与以往不同,明确写着:“星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外婆秘藏’工坊,招聘长期固定工人数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依法缴纳社会保险(五险),计件工资加全勤奖,待遇从优。”
“五险”这两个字,在沈家坳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王婶和赵阿婆第一时间就来找外婆打听,“沈婶,那告示上说的‘五险’,是真的吗?就跟城里工厂一样?”
外婆肯定地点头:“那还有假?星澜说了,咱们现在是大公司了,就得按规矩来,该有的保障一样不能少!”
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了全村。对于习惯了打零工、拿日结现金的村民们来说,一份有“五险”的长期工作,意味着稳定、安心和有保障的未来,这是他们曾经不敢想象的。
面试那天,来了不少乡亲,其中以中老年妇女为主。小姨和外婆作为主考官,负责考核她们的手艺和卫生习惯。我则负责讲解公司的制度和待遇。
最终,我们录用了四名手脚最麻利、最讲卫生的婶子,其中包括之前就来帮忙的王婶和赵阿婆。在签订劳动合同时,我看着她们在那份对于她们而言有些陌生的合同上,郑重地按下手印,脸上洋溢着激动而又有些不知所措的笑容。
“星澜……不,沈总,”王婶搓着手,有些拘谨地问,“这保险……以后我们老了,真能像城里人一样领退休金?生病了也能报销?”
“能的,王婶。”我温和而肯定地回答,“养老保险就是给你们以后养老用的,医疗保险是看病报销用的。虽然现在缴得不多,但这是一个开始,是公司对大家的一份长期承诺和责任。”
考虑到村里还有一些年纪更大、但手艺精湛的老人(比如几位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却腌得一手好菜的老人),直接缴纳社保存在政策障碍。我与顾青舟和小姨商量后,决定由公司出资,为他们统一购买商业意外险和医疗保险,作为额外的福利保障,确保他们在这里工作没有后顾之忧。
“咱们这算不算是端上‘铁饭碗’了?”赵阿婆笑着打趣,眼眶却有些湿润。
“比铁饭碗还好哩!”王婶感慨,“在自家门口,干着熟悉的活儿,还能有这保障,真是托了星澜的福,托了星火农园的福!”
工坊扩产和规范化管理迅速步入正轨。新的生产线建立起来,从清洗、切条、盐渍到配料、装坛、封装,都有了明确的流程和标准。外婆作为“技术总监”,负责最关键的口味把控和香料配比,确保“外婆秘藏”的灵魂不变。看着工坊里大家穿着统一的围裙、戴着帽子和手套,在明亮整洁的环境里有条不紊地忙碌,一股现代化食品加工企业的气息扑面而来。
包山与合作社的构想正在稳步推进,酱菜工坊也成功扩产并实现了规范化管理。星火农园,这个最初源于我个人梦想和家庭协作的产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扎根于沈家坳这片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