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森林的提灯女
1897年深秋,慕尼黑大学植物学系的学生阿明背着铁皮标本箱,踩着没踝的腐叶走进黑森林深处。他要找的高山雪绒花只在海拔一千五百米以上的岩壁生长,可导航用的黄铜罗盘从昨夜起就不停打转,指针始终指着西侧一片浓雾缭绕的山谷——那是当地人绝口不提的“亡者林地”。
暮色降临时,阿明在一棵三人合抱的云杉下发现了异常。本该积满落叶的树根处,竟有块被擦拭干净的青石板,上面刻着褪色的哥特体德语:“海德薇莉,1842-1860”。更诡异的是,石板旁摆着半盏生锈的锡制提灯,玻璃罩里还残留着凝固的烛泪,像是昨夜才被人熄灭。
“年轻人,快离开这里。”身后突然传来沙哑的女声,阿明回头看见个裹着羊毛头巾的老妇人,她手里的桦木拐杖正指着青石板,“那是海德薇莉小姐的墓,五十六年来,每个月圆夜都会有提灯的影子从这里走过。”
老妇人说,海德薇莉曾是附近男爵府的千金,十八岁那年和年轻的画师相爱,可男爵要把她嫁给普鲁士贵族。婚礼前夜,画师在森林里为她画最后一幅肖像时,暴雨引发的山洪卷走了两人。从此每到月圆,就有穿白色长裙的女人提着锡灯在林间行走,有人说她在找丢失的肖像,也有人说她在等迟到的新郎。
“别不信,”老妇人把一块熏肉塞进阿明手里,“十年前有个伐木工见过她,回来后就高烧不退,嘴里总念叨‘灯灭了’。”
阿明本是坚定的科学主义者,可当午夜的月光透过树缝洒在青石板上时,他听见了细碎的脚步声。那声音很轻,像是赤脚踩在腐叶上,伴随着锡器碰撞的叮当声——提灯女来了。
他躲在云杉粗壮的树干后,看见个纤细的身影从浓雾中走出。女人穿着十九世纪的白色蕾丝长裙,裙摆上还挂着干枯的苔藓,手里的锡灯发出暖黄的光,照亮了她苍白的脸。她走到青石板前跪下,从怀里掏出幅卷起来的画布,小心翼翼地展开。
那是幅未完成的肖像画,画中女子有着和她一样的亚麻色长发,背景是黑森林的星空。提灯女用指尖轻轻抚摸画布上的颜料,泪水顺着脸颊滴在石板上,晕开一小片深色的痕迹。
“弗里德里希,”她的声音像被雨水浸泡过的丝绸,“你说过要把月亮画进我的眼睛里,可你怎么还不回来?”
阿明的心跳得飞快,他注意到女子的裙摆下没有双脚,她的身体正随着夜风轻轻晃动,仿佛随时会消散。突然,提灯的火焰开始闪烁,女子惊慌地用手护住灯芯:“别灭,求你别灭,他还没找到我……”
就在这时,阿明的标本箱不小心撞到了树干,发出“咚”的声响。提灯女猛地回头,阿明看清了她的眼睛——那是双没有瞳孔的灰白色眼睛,像是蒙着一层薄雾。
“你看见他了吗?”她朝阿明的方向飘过来,提灯的光芒在黑暗中划出一道弧线,“穿棕色外套,背着画夹的男人,他说过会在月圆夜带我走。”
阿明的喉咙发紧,他想起老妇人的话,颤抖着指向山谷的方向:“他……他在那边等你,说让你带着画去找他。”
提灯女的眼睛里突然闪过一丝光亮,她转身飘向浓雾深处,锡灯的光芒越来越远,最后消失在山谷的阴影里。阿明瘫坐在地上,直到天边泛起鱼肚白,才敢从树后走出来。
青石板上,那幅肖像画还留在原地,画布右下角有个模糊的签名:弗里德里希·威廉。阿明突然想起课堂上学过的画家,1860年确实有位叫弗里德里希的青年画师在黑森林失踪,他的最后一幅作品《月夜少女》至今下落不明。
第二天清晨,阿明在山谷的溪流边发现了惊人的一幕。冲刷裸露的岩石上,嵌着半块腐烂的画夹,里面的素描纸上还能看见女人的侧脸轮廓,和提灯女的模样一模一样。而在画夹旁,放着盏和青石板旁相同的锡制提灯,玻璃罩已经碎裂,烛芯早已化为灰烬。
阿明把肖像画和画夹带回慕尼黑,交给了大学的历史系教授。经过鉴定,这幅未完成的肖像正是弗里德里希失踪前的作品,画纸上的颜料成分与1860年的配方完全吻合。更离奇的是,每当月圆夜,博物馆里的肖像画都会出现水珠,像是有人在深夜哭过。
三年后,阿明成为了黑森林自然保护区的研究员。每个月圆夜,他都会带着新换的蜡烛,去青石板旁点亮那盏锡灯。他不知道提灯女是否还在找她的爱人,但他相信,只要灯火不熄,等待就不会结束。
有次新来的助手问他,为什么总在深夜去那片禁地。阿明望着远处的山谷,轻声说:“五十六年前,有个女孩和她的爱人约定在月圆夜相见,我只是不想让她等得太孤单。”
月光下,锡灯的火焰轻轻跳动,仿佛在回应他的话。林间的风穿过树梢,传来细碎的脚步声,阿明知道,今晚的黑森林里,又多了一盏为等待而亮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