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灯灯影
元和十三年,长安西市的雨已经下了整月。沈砚之裹紧了青布长衫,踩着没过脚踝的积水往回走。他是个替人抄书的穷书生,租住在西市最偏僻的破院里,院角那棵老槐树的枝桠在雨雾里像极了鬼怪的爪牙。
推开门时,堂屋里竟亮着一盏油灯。豆大的灯花跳跃着,映出个穿月白襦裙的女子背影,乌黑的长发垂到腰间,正对着案上的《金刚经》出神。
“姑娘是何人?”李Yi峰攥紧了手里的竹伞,心跳得厉害。这破院除了他从没来过外人,更何况是这般清丽的女子。
女子缓缓转身,烛光落在她脸上。那是张极美的脸,只是白得没有一丝血色,眼尾微微上挑,却带着说不尽的愁绪。“公子莫怕,我借贵地避雨,绝无歹意。”她的声音轻得像雨丝,落在李峰耳里竟让他莫名安定下来。
此后三日,这名叫阿鸾的女子便留在了院里。她从不在白日现身,只在黄昏后点燃油灯,或坐在窗前刺绣,或替李峰整理散乱的书卷。李峰虽觉怪异,却贪恋这份有人相伴的暖意——他自小孤苦,从未有人这般妥帖地照料过他。
第四日夜里,李峰抄书到三更,阿鸾端来一碗温热的莲子羹。“公子日日熬夜,恐伤了身子。”她将碗递过来时,李峰无意间触到她的手,冰凉刺骨,像握了块寒冰。
他猛地缩回手,碗里的羹汤晃出几滴,落在阿鸾的襦裙上,竟没留下半点痕迹。“你……”李峰喉头发紧,想起街坊间流传的西市闹鬼的传闻。
阿鸾垂眸看着自己的手,轻声道“公子终究还是怕了。”她的身影在烛光里渐渐变得透明,裙摆下的双脚竟离地半寸,“我本是开成元年的乐妓,因不愿嫁给富商为妾,被沉了曲江池。魂魄游荡三年,直到上月躲进公子这盏油灯里,才得以安稳。”
李峰一听僵在原地,浑身的汗毛都竖了起来,却看着阿鸾苍白的脸,问出一句连自己都惊讶的话“那你……还会回来吗?”
阿鸾的眼里闪过一丝光亮,随即又黯淡下去“我若留下,阴气会伤了公子。明日天亮,我便离开。”
那夜,李峰辗转难眠。他想起阿鸾替他补好的破洞衣袖,想起她轻声念诗时的模样,终究还是起身,走到堂屋。阿鸾正对着油灯发呆,见他进来,猛地抬头“公子怎么还没睡?”
“我有件事求你。”李峰深吸一口气,从怀里掏出半块玉佩,“我幼时父母双亡,只留下这半块玉佩。听闻鬼能通阴阳,你能不能帮我找找另半块玉佩,还有我父母的下落?”
阿鸾看着那半块刻着“沈”字的玉佩,沉默了许久,才点头“我可以帮你,但你要答应我,找到之后,便不要再念着我了。”
接下来的几日,阿鸾总是深夜出去,黎明前回来,身上的阴气也越来越重。李峰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却只能每日夜里备好温热的茶水,等她回来。
第七日夜里,阿鸾浑身是伤地跌进院里,白色的襦裙上沾着黑色的污渍,那是鬼气凝结的伤痕。“找到了……”她从怀里掏出另半块玉佩,递到李峰手里,“你父亲是当年的监察御史,因弹劾宦官被构陷,满门抄斩。你母亲将你托付给奶娘,自己投了曲江池,这半块玉佩是她临终前让我保管的——我便是当年替你母亲送信的侍女,却没能救得了她。”
李峰闻言将两块玉佩拼在一起,严丝合缝。他想起奶娘临终前说的“你父母是忠臣”,眼泪终于忍不住落了下来。“是我连累了你。”他伸手想去擦阿鸾脸上的污渍,却穿过了她的身体。
阿鸾笑了笑,笑容里带着释然“能了却这桩心事,我也该去投胎了。公子,往后要好好活着,莫要再念着我和过去。”她的身影越来越淡,烛光也开始摇曳。
“阿鸾!”李峰伸手去抓,却只抓到一把冰冷的空气。油灯“噗”地一声灭了,堂屋里只剩下他一个人,还有桌上那两块拼在一起的玉佩。
第二日,长安放晴了。李峰将玉佩贴身收好,收拾好行囊,离开了西市的破院。他要去江南,那里有他父母的旧友,也有他新的人生。
路过曲江池时,他看见池边的柳树下,站着个穿月白襦裙的女子,正对着他笑。风一吹,女子的身影便散了,只留下一片飘落的柳叶,落在他的肩头。
李峰摸了摸胸口的玉佩,轻声道“我会好好活着的。”
此后,长安西市再也没有闹过鬼。有人说,是那女鬼了却了心愿,投胎去了;也有人说,是那穷书生感动了鬼神,得到了庇佑。只有李峰知道,那年雨天里的油灯灯影,是他这辈子最温暖的回忆。
多年后,李峰在江南做了官,清廉正直,颇有当年父亲的风范。他常常在夜里点燃一盏油灯,看着跳动的灯花,仿佛还能看见那个穿月白襦裙的女子,坐在案前,轻声念着诗。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他轻声念着,眼角的泪落在油灯里,溅起一朵小小的灯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