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南河畔的稻浪与边境山林的硝烟,构成了新唐村生存与发展的两面。然而,李金唐的视野并未局限于眼前的土地与武力。他深知,无论是农业的持续发展,还是武装力量的长期维系,乃至整个势力未来的竞争力,都离不开一样东西——**工业能力**。
这种认知,在他某次视察达叻府新垦殖区时变得尤为强烈。看着社员们依然大量使用着传统的锄头、镰刀,甚至人拉木犁,效率低下;而边境防卫队的武器弹药,依旧严重依赖外部输入和战场缴获,命运受人掣肘。一种强烈的、想要打破这种受制于人局面的渴望,在他心中勃发。
或许是他的执着触动了冥冥中的规则,或许是势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反馈,就在他于心中反复勾勒着齿轮、轴承与钢铁蓝图的时候,那个久违的、冰冷而玄妙的声音,再次于他意识深处响起:
**【检测到宿主势力已达到‘初级聚落’向‘工业萌芽’转型临界点,满足条件。】**
**【解锁新技能:‘中级工业 - 机械制造’】**
**【知识灌注开始……】**
刹那间,海量的信息流涌入李金唐的大脑!不同于之前农业知识的相对模糊,这次的信息极为系统、精确,仿佛一本无形的《机械制造工程手册》在他脑中展开。车床、铣床、钻床的结构与操作,钢铁的冶炼与热处理,公差与配合,齿轮传动,简易内燃机原理,乃至**农业机械(如拖拉机、收割机)和基础武器(如手榴弹、步枪零件)的图纸、工艺流程、工装夹具设计**……无数曾经陌生的名词和复杂的图纸,此刻变得清晰可辨,如同与生俱来的本能。
“机械厂……必须建立我们自己的机械厂!”李金唐猛地睁开双眼,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兴奋与决然光芒。知识已经具备,剩下的,就是将蓝图变为现实。
地点,他选在了**曼谷近郊,湄南河的一处支流旁**。这里水路交通便利,便于原材料输入和产品输出,距离曼谷的废钢市场和技术工人聚集区也近,同时又与核心区保持一定距离,相对隐蔽。
然而,通往工业化的道路,每一步都布满荆棘。
**第一关,资金。** 建厂、购设备、买原料、雇工人,无一不需要巨额投入。新唐村虽通过农业和贸易积累了部分资金,但面对如此庞大的项目,依然是杯水车薪。李金唐几乎掏空了势力的流动资金,周明海更是绞尽脑汁,通过华人联合会的关系网络,以未来产品利润为抵押,向几家关系紧密的华商钱庄拆借了大笔款项,才勉强凑齐了前期费用。
**第二关,人才。** 光有图纸不够,需要能将图纸变为实物的工匠。李金唐一方面让苏望海在势力内部寻找所有有过铁匠、木匠背景的社员,进行初步筛选;另一方面,由他亲自出面,凭借脑中超越时代的知识折服了曼谷港区几位郁郁不得志的、有实际经验的机械修理师傅,并以高薪和“技术入股”的承诺,从曼谷两家濒临倒闭的法国人小修船厂和英国人的铁路维修作坊,挖来了几名关键技术骨干,组建起了机械厂最初的技术班底。
**第三关,土地与许可。** 在曼谷周边建厂,不可能完全避开官方视线。李金唐再次动用了与军政府的关系,通过屏顾问向相关部门疏通,以“生产农业器械,助力王国粮产”和“承接军方部分器械维修业务”为名,最终以合理的价格租赁下了沿河的大片荒地,并拿到了建厂的默许。
解决了这三大难题,一座由竹木和铁皮搭建的、略显简陋但功能分区明确的**“振兴机械厂”** ,终于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奠基、建成。
工厂初期,条件极其艰苦。缺乏大型设备,很多零件依靠老师傅们用手工和简易工具一点点敲打、锉磨出来。李金唐几乎泡在厂里,与工人们同吃同住,亲自讲解图纸,指导工艺流程的优化。他那远超时代的理论知识,与老师傅们丰富的实践经验相结合,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第一批下线的产品,是结构相对简单的**手榴弹**和**步枪保养工具包**。手榴弹采用铸铁外壳,内部装填黑火药与预制破片,虽然威力不如军用的制式手榴弹,但胜在制造简单、成本低廉,极大地增强了边境防卫队和各地保安团的近战火力。步枪工具包则迅速配发部队,提高了武器维护水平。
紧接着,面向农业市场的**小型钢铁骨架犁**和**脚踏式打谷机**也试制成功。这些农具比传统木犁、石碾效率高出数倍,一经推出,不仅在新唐村控制区内部供不应求,也通过华人商会的网络销往暹罗各地,受到了农民的欢迎,打响了“振兴机械厂”的名头。
真正的突破,在于对**拖拉机**和**步枪核心零件**的仿制与生产。李金唐利用缴获的卡车发动机进行反向研究,成功制造出了适用于水田和小块旱地的轻型拖拉机底盘和传动系统。虽然产量有限,但标志着机械厂具备了初步的发动机制造能力。
同时,通过精心调整工艺和材料,工厂开始小批量生产**步枪的撞针、复进簧等易损零件**,以及难度更高的**枪管膛线拉削**(初期良品率很低)。这意味着,金唐卫队的武器装备,开始走向部分自给,减少了对不稳定外部渠道的依赖。
最让李金唐和军政府感到惊喜的是,机械厂生产的一款基于英式刘易斯机枪改进的**简易轻机枪**,在提供给军方进行测试时,以其可靠性和低廉的价格,获得了认可。沙立政府正急于扩充军备而又财政紧张,当即向“振兴机械厂”下达了首批一百挺的订单。
这笔订单,连同之前农具和武器零件的热销,使得机械厂在投产一年后,**年利润突破了惊人的一千万泰铢!** 这不仅彻底解决了建厂的债务问题,更为李金唐的势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血液。
站在逐渐变得嘈杂、充满机油和钢铁气息的工厂车间里,李金唐抚摸着刚刚下线、还带着余温的拖拉机引擎,心中充满了自豪与感慨。这座机械厂,不仅仅是一座工厂,它是一颗种子,一颗代表着工业文明、代表着自给自足、代表着未来无限可能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