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表彰的第三天,李哥的“病假”进入了连续模式。早晨的班前会上,林晓梦望着底下稀稀拉拉的队伍,心里沉甸甸的。原本应该到岗的十二个人,今天只有九个在场。
“李班长又请假了?”张姐压低声音问道,眼神里带着了然的神色。
林晓梦点点头,没有多说什么。她打开值班记录本,上面清晰地记录着:周一,李哥病假;周二,李哥病假;今天是周三,李哥再次请了病假。这种频繁的请假在以往是从来没有过的。
“今天我们的任务很重。”林晓梦强迫自己振作精神,“早高峰预计客流量比平时多百分之二十,而且有上级领导视察。大家辛苦一下,把三个安检口的工作分配好。”
小王举起手:“晓梦,李哥不在,他的工作谁来顶?特别是那些报表和交接班记录...”
“我来做。”林晓梦毫不犹豫地说,“大家只要负责好各自的安检工作就行,其他的我来想办法。”
话虽如此,当她真正开始安排具体工作时,才发现人员短缺带来的压力有多大。原本每个安检口应该配备三到四人轮岗,现在只能勉强安排两人。这意味着大家的休息时间将被压缩,工作强度大幅增加。
“张姐,你和赵哥负责一号口;小王和李姐负责二号口;我和小刘负责三号口。”林晓梦快速分配着任务,“午休时间我们轮流休息,每人四十分钟。大家有没有问题?”
一阵沉默。林晓梦知道这个安排很紧张,但现在别无选择。
早高峰如期而至,人流如潮水般涌来。林晓梦站在三号安检口,一边熟练地操作着安检设备,一边不时抬头观察其他两个安检口的情况。她的对讲机里不时传来同事们的求助声。
“晓梦,一号口需要补充登记表!”
“二号口的安检机卡包了,快来帮忙!”
“三号口有乘客需要开包检查,请求支援!”
林晓梦感觉自己像一只旋转的陀螺,在各个安检口之间来回奔波。汗水渐渐浸湿了她的制服后背,嗓子也因为不断解释和协调而变得沙哑。
“请大家理解,配合安检是为了大家的安全。”她对着一位不耐烦的乘客耐心解释,同时用眼神示意小刘去处理二号口的突发状况。
好不容易熬到早高峰结束,林晓梦已经精疲力尽。她看着同事们疲惫的面容,心里充满了愧疚。
“对不起,让大家这么辛苦。”午休时,她买来了饮料和点心,分给每个人。
“这不怪你。”张姐接过饮料,叹了口气,“是李哥太不像话了。明明知道这段时间站里人手紧张,还连续请假。”
小王凑过来,压低声音:“我听说李哥根本没病,他就是心里不舒服。公安表彰那天,他其实就在站外,看着李警官把锦旗交给你,脸色难看得很。”
林晓梦沉默地喝着水。这个消息并不让她意外,但她宁愿不知道。知道了,就意味着必须面对一个更加复杂的问题:如何处理与李哥的关系。
下午,林晓梦抽空去了趟站长办公室,汇报了人员短缺的情况。
“李班长请了三天病假,医生开的证明倒是齐全。”站长看着假条,眉头紧锁,“但现在站里确实人手紧张,你能不能暂时顶起班长的职责?”
林晓梦点点头:“我会尽力。但站长,如果李班长一直这样请假,长期来看不是办法。我建议是否可以临时从其他站点调配人手?”
站长沉吟片刻:“我先问问看。但你也要理解,李班长是老员工了,有些事...需要时间。”
从站长办公室出来,林晓梦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她明白站长的言外之意——李哥是资深员工,即便有问题,也要顾及情面。而这种情面,现在正以整个班组的工作压力为代价。
傍晚时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客流再次考验着已经疲惫不堪的团队。恰逢附近体育馆有演唱会散场,大量观众涌入地铁站,安检口前很快排起了长龙。
“请大家不要拥挤,有序排队!”林晓梦用已经沙哑的嗓音喊道。她注意到张姐的脸色有些苍白,显然已经体力不支。
“张姐,你去休息一下吧,这里我来顶。”林晓梦接过张姐手中的安检仪。
“可是你也很累了...”张姐犹豫道。
“我还撑得住。”林晓梦强打精神,回以一个微笑。
就在这时,对讲机里传来小王的紧急呼叫:“晓梦,二号口有乘客晕倒了!”
林晓梦的心猛地一紧。她迅速安排小刘接替自己的位置,快步向二号口跑去。只见一位年轻女孩倒在地上,面色苍白,周围围着一圈惊慌的乘客。
“请大家散开,保持空气流通!”林晓梦一边疏散人群,一边蹲下检查女孩的情况。她摸了摸女孩的额头,发现全是冷汗。
“谁有糖或者巧克力?”林晓梦抬头问道。
一位乘客递过来一块巧克力。林晓梦小心地喂女孩吃下,同时让小王赶紧联系站内医务室。经过初步判断,女孩可能是低血糖加上中暑导致的晕厥。
在等待医务人员的间隙,林晓梦一直蹲在女孩身边,轻声安慰着她。这一刻,她忘记了疲惫,忘记了李哥的“病假”带来的烦恼,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需要帮助的乘客身上。
医务人员很快赶到,将女孩接走。林晓梦站起身,突然感到一阵头晕,连忙扶住旁边的栏杆。
“你没事吧?”小王关切地问。
林晓梦摇摇头,深吸几口气:“没事,可能就是有点累。”
下班时,已经是晚上十点。林晓梦最后一个离开安检区,她仔细检查了每个安检口的设备关闭情况,整理了全天的工作记录。当她终于走出地铁站时,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
手机响了,是陈默发来的消息:“今天怎么样?听说你们站里很忙。”
看着这条简单的问候,林晓梦突然感到眼眶发热。她找了个长椅坐下,拨通了陈默的电话。
“李哥又请假了。”她一开口,就发现自己声音里的委屈,“今天站里忙得团团转,还有乘客晕倒...我觉得自己快要撑不住了。”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然后传来陈默温和的声音:“还记得那位老工匠吗?他告诉过我,最好的木雕不是用蛮力刻出来的,而是顺着木头的纹理,一点点打磨出来的。”
林晓梦若有所悟:“你是说,我现在应该顺着形势,而不是硬扛?”
“硬扛只会让你精疲力尽。”陈默说,“为什么不试着把压力转化为团队成长的机会呢?李哥不在,正好可以让其他同事分担更多责任,培养他们的能力。”
这句话点醒了林晓梦。是啊,她一直想着自己扛起所有责任,却没想过这也是一个培养团队的机会。
回到家,她在笔记本上记录下今天的思考:
“压力不会因抱怨而减少,但可以因智慧而转化。
团队的力量在于分担,而非一人独扛。
危机中藏着机遇,困境中孕育成长。
与其期待别人的改变,不如主动寻找出路。”
写完这些,她感觉心里的重担轻了一些。是的,李哥的“病假”确实带来了压力,但这何尝不是一次考验?考验她的管理能力,考验团队的凝聚力,也考验她面对困境时的心态。
她拿起窗台上的小木雕麻雀,轻轻抚摸着它细腻的羽毛。那个老工匠的身影浮现在她脑海中——一辈子的坚守,不计较得失,只为心中的那份执着。
也许,这就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在压力中坚持,在困境中寻找出路,在孤独中学会坚强。
第二天清晨,当林晓梦再次站在班前会上时,她的眼神已经恢复了坚定。
“今天可能还会很忙,但我相信我们能应对。”她对同事们说,“我已经向站里申请了临时支援,下午会有两名其他站点的同事来帮忙。另外,我想请大家一起想想,如何优化我们的工作流程,提高效率...”
她看着底下同事们认真倾听的表情,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真正的威信,不是来自于职位,而是来自于在困境中与团队共同前行的勇气和担当。
李哥的“病假”还在继续,但林晓梦已经不再为此焦虑。因为她知道,无论前方还有什么挑战,她都将与这个团队一起,勇敢地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