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这座日益壮大的重工业堡垒,其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自身产能的爆炸式增长上。早在林烽主导下,确立了“核心重器自主攻关,通用技术全面共享”的原则后,一场静悄悄却又影响深远的技术扩散,就如同涓涓细流,开始渗透向全国各个抗日根据地。近一年时间过去,这些播撒下的种子,已然在广袤的敌后战场上,绽放出了绚烂夺目的花朵。
这一天,瓦窑堡通讯中心异常忙碌,来自各军区的电报如同雪片般飞来,内容不再是焦急的求援或催货,而是洋溢着喜悦和自豪的成果汇报。机要员们脸上带着笑容,将一份份电文翻译、整理,最终厚厚一叠被送到了林烽的案头。
林烽泡上一杯浓茶,开始翻阅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报告。看着看着,他的嘴角就不由自主地向上扬起,最终化为一声舒心而自豪的长叹。这些电文,共同勾勒出了一幅令人振奋的图景:整个八路军、新四军的轻武器制造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前线战士的武器装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基层火力密度和持续性实现了倍增!
晋察冀军区报告: “……自接收贵厂提供的‘太行式’步枪(基于中正式步枪改进)全套图纸、工装夹具及热处理工艺规范后,我兵工厂经三个月消化吸收,现已实现月产‘太行式’步枪800支,枪管寿命及射击精度均超以往仿制产品。仿‘花机关’冲锋枪(参考mp18)月产可达150支,极大增强了突击分队近战火力。战士们反映,新步枪打得准、扛造,新冲锋枪泼水似的弹雨,能压得鬼子抬不起头!”
晋冀鲁豫军区报告: “……感谢瓦窑堡无私提供的‘民二四式’重机枪(仿马克沁)核心部件制造诀窍及水冷筒精密焊接技术!我厂已攻克枪管节套加工难关,月组装重机枪达到15挺!仿捷克Zb-26轻机枪(战士们爱称‘捷克式’)月产量稳定在80挺以上,有效保障了步兵班排火力支柱。鬼子现在最怕咱们的‘咯咯咯’(模仿轻机枪点射声)和‘哗哗哗’(模仿重机枪连射声)!”
山东军区报告: “……82毫米迫击炮及炮弹制造技术乃雪中送炭!现我根据地已能月产迫击炮20门,炮弹3000发!以往攻坚拔点,全靠战士血肉之躯送炸药包,如今一轮炮火急袭,鬼子炮楼就哑火大半!一线部队称赞:‘小迫击炮,大作用,一炸一片,攻坚利器!’”
陕甘宁边区保安处兵工厂报告: “……手榴弹、地雷制造工艺及炸药配方优化方案效果显着。采用新式铸装tNt工艺和拉火管延时引信后,手榴弹破片均匀,杀伤半径增大约百分之三十,哑火率降至千分之五以下。各类地雷威力倍增,鬼子扫雷队屡屡失效,‘铁西瓜’管够!”
看着这一份份捷报,林烽仿佛能透过纸面,看到那些分散在群山峻岭、平原乡村中的大小兵工厂里,同样灯火通明、锤声叮当的景象。瓦窑堡派出的技术骨干小组,如同星星之火,将标准化的图纸、科学的工艺流程、严格的质量控制理念,带到了四面八方。
他特别注意到一些报告中提到的生动细节,忍不住笑出了声。比如有一份报告提到,某个根据地的老师傅,最初对瓦窑堡提供的枪管深孔钻加工工艺和拉线机图纸将信将疑,觉得太“洋气”,不如老办法可靠。直到他们严格按照工艺,利用改造的水轮驱动钻床和自制的空心钻杆,配合特定角度的切削液(最初甚至用桐油替代),成功加工出了第一根内壁光滑、直线度极佳的步枪枪管,试射时精度远超以往,老师傅才彻底服气,逢人便夸:“这瓦窑堡的法子,就是科学!”
还有关于冲锋枪的冲压工艺推广。很多小厂缺乏大型冲压设备,瓦窑堡的技术员就指导他们利用现有的脚踏式冲床或甚至改造手扳压力机,采用“分步冲压,分段成型”的土办法,居然也能量产出发射机座、弹匣卡笋等关键冲压件,虽然效率比不上瓦窑堡,但确保了性能和互换性,解决了有无问题。
在82毫米迫击炮的制造上,技术共享更是解决了大问题。炮管的冷胀工艺(通过高压液体使炮管毛坯紧贴模具内壁成型,增强强度)和自紧技术(发射时膛压使炮管产生塑性变形,残留压应力,承受更高膛压)的原理被详细传达,各根据地根据自身条件,有的利用改造的深井泵提供高压水,有的则采用分层加热分段旋锻的替代方案,都显着提升了炮管寿命和安全性。炮弹的球墨铸铁弹体技术和预刻破片槽工艺,也让各厂制造出的炮弹破片更多、更均匀,杀伤效果大增。
“老陈,老杨,你们都来看看!”林烽难掩兴奋,把几位核心工程师都叫了过来,将电报分给他们传阅,“看看咱们播下的种子,都长成什么样了!”
陈亮看着报告中对步话机维护和简易故障排除的积极反馈,推了推眼镜,欣慰地说:“好啊,通讯畅通,指挥才能灵便。咱们不光给了他们武器,还给了他们使用和保养武器的‘说明书’。”
杨勇则更关注重火力的部分,他指着关于迫击炮和重机枪的报告,语气中带着自豪:“最关键的重火力制造技术瓶颈被突破了。这意味着咱们的部队,在连排级、营团级,都有了稳定可靠的火力支撑点。以前是‘小米加步枪’,现在是‘步枪加机枪,迫击炮咚咚响’,这火力层次一下就上来了!”
荣克补充道,带着他特有的幽默:“我看啊,小鬼子以后的日子更难过了。以前他们欺负咱们火力弱,现在可好,从太行山到微山湖,从黄河边到长江岸,到处都可能飞来要命的炮弹,冒出要命的机枪火舌。咱们这叫‘遍地开花’,让鬼子防不胜防!”
正说笑着,机要员又送来了一份最新的、也是级别最高的电报。林烽接过一看,是师部发来的嘉奖令。
电文以庄重而热情的口吻写道:“……自你部推行轻武器制造技术共享计划以来,历时近一载,成果卓着,惠及全军。各根据地兵工厂生产能力、技术水平与产品质量均有显着提升,我军一线部队武器装备焕然一新,步兵火力密度、持续性及综合作战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此举措,极大增强了我军独立自主坚持长期抗战之物质基础,有力鼓舞了全军士气,沉重打击了日伪军的器张气焰。瓦窑堡兵工厂之无私奉献与技术引领,为夺取抗战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之基础!特此通令嘉奖!望再接再厉,续创辉煌!”
嘉奖令宣读完毕,办公室里安静了片刻,随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激动与自豪。这份嘉奖,不仅仅是对瓦窑堡技术输出的肯定,更是对这条“技术共享、共同壮大”道路的最高赞誉。
林烽环视众人,心潮澎湃。他深知,瓦窑堡再强大,产能终究有限。只有让所有的根据地都具备“造血”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敌我装备的劣势。如今,这个战略目标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同志们,”林烽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师部的嘉奖,是对我们过去一年工作的最大肯定!但我们不能自满。技术共享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各根据地打下了好的基础,接下来,我们要考虑如何帮助他们实现技术的迭代升级,如何将重武器的维护乃至部分制造技术,逐步向下扩散。”
他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生机勃勃的厂区,意味深长地说:“我们要让‘瓦窑堡标准’、‘瓦窑堡工艺’,成为咱们全军军工体系的共同财富。要让咱们的战士,拿着最好用的武器,去消灭最凶恶的敌人!这场技术的‘星星之火’,已经燎原,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火光,烧得更旺,照得更远!”
由点及面,由弱到强。
瓦窑堡播下的技术火种,已然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形成了燎原之势。一支支装备改善、火力增强的人民军队,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战斗在抗日的最前线。这条依靠自力更生、技术共享壮大起来的国防之路,正越走越宽,越走越坚实,最终必将汇聚成不可阻挡的洪流,冲向胜利的彼岸。而瓦窑堡,作为这洪流的源头之一,仍在不断奔涌,探索着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