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一年九月,瓦窑堡兵工厂的试验场上,气氛却有些凝重。刚刚完成试射的122毫米加农炮虽然创造了米的惊人射程,却暴露出一个致命问题——炮弹的精度严重不足。
偏差八十米?林烽看着靶场传回的数据,眉头紧锁,这要是在战场上,就差着一条街打歪了!
李德顺推了推眼镜,苦恼地说:厂长,咱们的炮弹还是沿用迫击炮弹的老设计,那尾翼在超远距离飞行中就像个拖把,风阻太大了。
可不是嘛!王老铁比划着,就跟扔出去个鸡毛掸子似的,能准才怪!
这时,刚从东河村回来的唐忠祥凑过来看了看数据,突然眼睛一亮:厂长,我有个想法!咱们能不能把尾翼改成流线型?就像......就像燕子的尾巴!
燕子尾巴?牛大力正好路过,闻言哈哈大笑,小唐啊,咱们这是造炮弹,不是搭鸟窝!
林烽却猛地站起身,目光炯炯:等等!小唐这个想法很有意思!他随手捡起一根树枝,在地上画了起来:你们看,如果把尾翼做成弧形,像船帆一样......
那不就成了铁皮饺子?王老铁打趣道。
对!就是铁皮饺子!林烽越说越兴奋,不过是要会飞的饺子!
说干就干。林烽立即带着技术团队投入新型炮弹的设计。他提出了三个革命性的改进:
首先是流线型铁皮尾翼。这个设计可把老师傅们难住了。
要把铁皮弯成弧形?这得多费劲啊!老周看着设计图直摇头。
最后还是秀芹大嫂带着东河村的妇女们想出了办法。她们把铁皮放在特制的模具上,用木槌一点点敲打出完美的弧度。
看看!秀芹得意地展示着成品,这弧度,比大姑娘的辫子还顺溜!
其次是尖头锥型弹体。这个设计让王老铁啧啧称奇:好家伙,这弹头尖得能当锥子使!
李德顺专业地解释:这样既能减少飞行阻力,又能增强穿甲能力。简直就是给炮弹装上了破甲锥!
最让众人瞠目结舌的是8斤烈性炸药的装药量。
八斤?!老张吓得眼镜都滑到了鼻尖,这要是炸了,还不得把半个山头掀飞?
苏婉认真地核算着数据:按照计算,这样的装药量才能保证在极限射程上仍有足够的杀伤力。
三天后,第一枚新型炮弹终于制作完成。它那流畅的线条和独特的尾翼,让见多识广的老师傅们都围观的啧啧称奇。
这炮弹长得真俊!牛大力围着炮弹转圈,跟个大鱼雷似的!
试射当天,整个兵工厂的人都来了。大家都想看看这个铁皮饺子到底能飞多准。
装填完毕!
瞄准完毕!
林烽深吸一口气,下达命令:
炮弹带着特有的呼啸声破空而去。令人惊喜的是,这次的飞行轨迹明显更加稳定,尾迹也更加平直。
观测所里,所有人都屏息等待着结果。
命中目标区!观测员的声音因激动而颤抖,偏差......偏差只有三十米!比之前提升了整整四十个百分点!
太好了!整个试验场顿时沸腾了。
唐忠祥兴奋地推着眼镜:厂长,我的计算没错!流线型设计确实能大幅减少风阻!
老周拍着大腿直乐:这下咱们的炮弹可真成了指哪打哪
更让人惊喜的还在后面。在接下来的穿甲测试中,新型炮弹轻松击穿了100毫米厚的钢板。
王老铁看着被钻出个窟窿的钢板,目瞪口呆:我的乖乖!这要是打在鬼子坦克上,还不得直接开瓢?
李德顺仔细检查着弹孔,连连赞叹:完美的穿甲效果!这尖头设计太成功了!
就在众人欢庆之时,苏婉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厂长,这种新炮弹的成本比老式炮弹高了将近三成......
林烽毫不犹豫,精度提升百分之四十,这点成本算什么!告诉后勤,全力保障新炮弹的生产!
新型炮弹的成功,立刻在前线引起了轰动。李云龙第一时间发来电报:老林!你们的新炮弹太带劲了!昨天我们隔着十七公里端掉了鬼子一个炮兵阵地,小鬼子到死都没明白炮弹是从哪飞来的!
看着捷报,整个兵工厂都洋溢着自豪的气氛。
唐忠祥更是成了厂里的红人。以前总说他书呆子的老师傅们,现在见了他都要竖大拇指:小唐,有你的!
一个月后,首批三百发新型炮弹运往前线。临行前,林烽特意在每发炮弹的尾翼上都系了红绸。
让它们飞得再远些,再准些!林烽望着远去的车队,目光中充满期待。
夜幕降临,试验场上依然灯火通明。唐忠祥正在指导工人们进一步完善生产工艺。
要把弧度再打磨得光滑些,他认真地示范着,每一个细节都关系到飞行稳定性。
老周在一旁看得直点头:这小子,将来肯定比我们这些老家伙强!
林烽站在车间外,听着里面传来的欢声笑语,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这支年轻的科技队伍,正在用自己的智慧书写着中国兵工的新篇章。
星空下,一枚新型炮弹在灯光下熠熠生辉。那流畅的线条,仿佛已经预示着:在不久的将来,这些长空利剑必将撕裂黑暗,迎来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