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兵工厂的“81式”步枪生产线,如今已是厂里最引以为傲的招牌。自从成功量产并陆续装备前线部队后,兵工厂上下都憋着一股劲,就盼着前线能传来好消息,证明他们心血没有白费。厂区里,工人们走路都带风,尤其是负责步枪生产的车间,那更是挺直了腰板,仿佛自己手里打磨的不是钢铁,而是胜利的保证。
然而,好消息没等来,却先等来了一位风尘仆仆、脸色不太好看的“客人”——前线某主力团的军械科长,姓孙,是个黑脸膛的大个子,说话嗓门跟打雷似的。他是带着任务来的,径直找到了林烽的办公室。
“林厂长!俺老孙是个粗人,说话直,你可别见怪!”孙科长连水都没顾上喝一口,就从随身带的麻袋里掏出两支用油布包着的“81式”步枪,“啪”地放在林烽的办公桌上,“这是咱们团刚换装不久的枪,才用了不到两个月,出问题了!”
林烽心里“咯噔”一下,脸上的笑容僵住了。他赶紧拿起枪仔细端详。一支看起来还好,另一支的枪托明显有些不对劲,木质部分颜色发深,靠近金属枪身的地方甚至能看到细微的翘曲变形。
“孙科长,别急,坐下慢慢说,具体什么问题?”林烽示意小刘倒水,自己则沉稳地问道。
孙科长叹了口气,指着那支变形的步枪:“就是这木头枪托!林厂长,你们这枪打得是准,也结实,可这木头不经造啊!前阵子我们团连续急行军,赶上下雨,战士们都是抱着枪睡的,结果好几支枪的枪托就受潮变形了!你看,这儿,都快跟枪身脱开缝了!这还咋瞄准?一开枪,准星歪到姥姥家去了!”
他又拿起另一支看起来完好的枪,使劲晃了晃枪托部位,能听到细微的松动声:“这支还没明显变形,但也松动了!战士们有意见啊,说好不容易换了新枪,还没捂热乎就成了‘歪把子’,心里憋屈!”
林烽的脸色凝重起来。他反复检查着那支变形的枪托,又用手摸了摸木质的纹理和湿度。这个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枪托变形,直接影响射击精度,在战场上,这可是要命的事!而且,这暴露了他们在选材和后期处理上可能存在疏忽。
“孙科长,谢谢你!谢谢你及时把问题反馈回来!”林烽紧紧握住孙科长的手,语气诚恳,“这绝不是小事!这是给我们兵工厂敲响了警钟!咱们造枪,光想着打得准、打得快还不够,还得经得起实战环境的考验!你放心,这个问题,我们立刻解决,一定给前线战士们一个交代!”
送走孙科长后,林烽立刻召开了紧急会议,把步枪生产车间的主任老张、负责木工组的老木匠马师傅,还有技术科的陈工、赵永强等骨干都叫了过来。那两支“问题步枪”就摆在桌子中间,像个无声的考官。
与会者的脸色都不太好看,尤其是老张和马师傅,脸色涨红,像是被人扇了巴掌。自己车间引以为傲的产品出了问题,脸上实在无光。
“大家都看到了,”林烽开门见山,语气严肃但没有责备,“咱们的‘81式’,在核心性能上经过了考验,但在细节上,尤其是在适应恶劣环境方面,栽了跟头。枪托木质受潮变形,这不是个别现象,孙科长反映他们团已经发现了好几例。同志们,前线战士提着脑袋打仗,咱们后方造的武器,绝不能因为这种可以避免的问题拖后腿!”
老张首先沉不住气了,懊恼地一拍大腿:“怪我!都怪我!光顾着抓产量、抓精度,对这枪托木料的防潮处理就没太上心!总觉得咱们用的都是晾干的好木料,问题不大……”
老木匠马师傅也捻着山羊胡,眉头紧锁:“厂长,这木头啊,它有性子,热胀冷缩,干缩湿胀,是常理。咱们以前做的枪,环境没这么苛刻,问题不明显。这回前线同志用得太狠,又是雨淋又是汗浸,一般的木头确实顶不住。”
技术科的陈工推了推眼镜,比较理性:“问题已经发生,关键是找到解决办法。我们需要一种有效的防潮处理工艺,既要能隔绝水分,又不能影响木托的强度、手感和外观。”
林烽点点头,目光扫过众人:“大家都说说,有什么好办法?集思广益。”
会议室里沉默了片刻。赵永强犹豫了一下,开口道:“厂长,各位老师傅,我记得以前在家乡,老百姓用桐油刷木船、刷水桶,防水效果特别好,几年都不带坏的。咱们能不能试试在枪托上刷桐油?”
“桐油?”马师傅眼睛一亮,“这是个老法子!桐油能渗进木头里,形成一层保护膜,防水防潮确实不错。就是……刷上去油乎乎的,会不会影响战士握持?而且光泽度太高,不利于隐蔽。”
老张想了想:“光泽度问题好解决,可以在桐油外面再罩一层清漆,清漆干透了是哑光的。至于手感,咱们可以控制涂刷的遍数和厚度,打磨光滑了,应该问题不大。”
林烽听着大家的讨论,思路逐渐清晰。他综合道:“我看桐油加清漆这个方案可行!桐油主打渗透防腐,清漆负责表面固化和消光。这就是给枪托穿上一件‘雨衣’!但是,具体怎么做,桐油和清漆的配比、涂刷的工艺、干燥的时间,都需要严格的试验来确定,不能想当然。”
他立刻拍板:“成立个攻关小组!老张总负责,马师傅,你带着木工组的老师傅,负责试验不同的涂刷方法和打磨工艺;陈工,你和永强他们,负责测试不同配方处理后的木料样本的防水性、硬度变化;我负责协调资源,尽快搞到最好的桐油和清漆!”
说干就干!兵工厂的效率再次展现。很快,几大桶上好的桐油和一批品质不错的清漆就被送到了木工车间旁边的空地上,这里临时成了“枪托防潮工艺试验场”。
马师傅带着徒弟们,找来一批和枪托同材质的木料,切割成小块。他们尝试了直接刷桐油、桐油稀释后刷、刷完桐油晾干再刷清漆、桐油清漆混合刷等多种方法。每处理完一批样本,就贴上标签,记录配方和工艺。
陈工和赵永强则弄来了几个大水盆,把处理好的木料样本放进去浸泡,旁边还放着沙漏计时。“同志们,咱们来个‘水淹七军’!”赵永强开玩笑地说,“看哪种‘铠甲’最防水!”
浸泡一段时间后,取出木料,称重对比浸泡前后的重量变化,测量尺寸是否有膨胀,还用简易的硬度计测试表面硬度。数据被详细记录下来。
试验过程中,自然也闹出不少乐子。有一次,一个年轻学徒想把桐油加热加快渗透,结果火候没掌握好,差点把油锅给点着了,弄得现场浓烟滚滚,被马师傅拿着尺子追着打:“你个败家玩意儿!这是桐油,不是炒菜油!”
还有一次,测试浸泡后木料硬度的时侯,一个小伙子用力过猛,把一块处理不当的木料样本直接敲碎了,引得众人哈哈大笑,陈工却认真地说:“碎了好!说明这配方不行,强度不够!”
林烽几乎每天都泡在试验场,看着老师们傅们忙碌,不时提出建议:“马师傅,你看这遍刷薄一点,是不是干得快,效果也不错?”“陈工,浸泡时间能不能再长点,模拟连续阴雨的环境?”
经过反复对比试验,最优方案终于浮出水面:采用精炼桐油,加入少量松节油稀释,用细布蘸取,均匀涂抹木托三遍,每一遍都充分阴干打磨;最后再涂刷两遍特制的哑光清漆。这样处理后的木料样本,经过长达48小时的浸泡,吸水率极低,尺寸变化微乎其微,表面硬度还有所提升,且手感光滑不粘腻,色泽自然。
“就是它了!”林烽拿着最终确定的样板,满意地点点头,“立刻制定标准工艺规程,对生产线上的所有枪托,以及库存的成品步枪,全部进行防潮升级处理!”
命令一下,整个步枪车间和木工组再次忙碌起来。生产线暂时调整,工人们小心翼翼地给每一支步枪的木质部分进行“穿雨衣”手术。车间里弥漫着桐油和清漆特有的气味。
老张和马师傅亲自监督,对每一道工序都严格要求。“都仔细点!这是给战士们的保命家伙上保险,不能有半点马虎!”
与此同时,林烽亲自写信给孙科长所在的团部,说明了问题原因和改进措施,并表示第一批经过防潮处理的“81式”步枪将尽快送往前线,请战士们试用反馈。
几天后,一批穿着崭新“桐油清漆雨衣”的“81式”步枪被精心包装,由运输队送往了前线。
又过了半个月,孙科长的回信到了,这次的信纸透着一股欢快劲儿:
“林厂长并兵工厂全体同志:你们改进后的新枪收到了!战士们用了都说好!正好赶上又一场雨,兄弟们抱着枪在泥水里泡了一天,回来擦干净一看,枪托屁事没有!结实着呢!瞄准线笔直笔直的!大家都说,现在的‘81式’,才是真正的‘放心枪’!问题全解决啦,用着更顺手!我代表全团战士,谢谢你们!……”
信在厂里一念,顿时响起一片欢呼声。老张和马师傅更是激动得眼圈发红,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林烽看着欢呼的工人们,欣慰地笑了。他总结道:“同志们,这次事件告诉我们,质量改进永无止境!前线战士的反馈,是我们进步最宝贵的财富!以后,我们要建立更顺畅的反馈机制,把每一支枪、每一颗子弹,都打造成让战士放心、让敌人胆寒的利器!”
这次针对性的小改进,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更让兵工厂上下牢固树立了“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意识。瓦窑堡兵工厂生产的“81式”步枪,经过这次实战的洗礼和及时的优化,变得更加完美,其可靠耐用的口碑,也随着前线部队的传播,越来越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