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读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余杭巷的雨下得黏糊,像裱糊铺里调得稠了的浆糊,慢悠悠地往下落,把青石板缝里的青苔泡得发胀,泛出深绿的光。风裹着雨丝,斜斜地打在裱糊铺的木窗上,“嗒嗒”响,像有人用指尖轻轻敲着窗棂,说着想进来躲雨的话。

沈砚之蹲在后院的樟木箱前,裤脚沾了圈泥点——方才搬箱子时没抓稳,木箱角“咚”地磕在石阶上,磕出个三角口子,里面夹着的黄纸露了出来,被雨水一泡,边缘立刻软塌塌地卷了起来。箱底那本蓝布封皮的账本正往下滴着水,布封皮吸饱了雨,沉得像块浸了水的棉絮,边角处绣着的半朵沙燕风筝,颜色都被泡淡了,只剩点模糊的灰影。

“这老掌柜的字,跟我爷爷的船工账一个德性,横平竖直,却带着股子倔劲。”沈砚之扯了扯领口,把账本往膝头摊开时,纸页发出“哗啦”的轻响,脆得像晒干的荷叶,稍一用力就要碎。纸页泛黄发脆,墨迹却黑得发亮,是用松烟墨掺了桐油写的——祖父在航海日志里提过,这是“能经住十年潮打、百年雨浸”的写法,当年船工记货账,都爱用这墨,哪怕账本泡了江水,字也不会晕。

账本第一页的右上角,用小楷写着“宣统三年,余杭巷裱糊铺开张”,字迹工整得像印上去的,底下却画着只小小的沙燕风筝,翅膀歪歪扭扭,一看就是随手画的,还在翅膀根标着行小字:“工钱:三十文”。沈砚之指尖蹭过那只风筝,能感觉到纸页上浅浅的凹痕,是当年下笔时太用力,笔尖戳出的印子。

苏晚坐在廊下的竹椅上,正用棉线缝补被雨水泡烂的纸鸢——那是白日里从望潮桥捞上来的残骸,竹骨还能凑合用,绢面却烂了个洞,她找了块浅蓝的绢布,一点点往上缝。听见沈砚之的话,她抬头笑了,眼尾弯成月牙,手里的针在阳光下闪了闪,像颗小小的银星:“奶奶说,老掌柜是泉亭驿逃荒来的,年轻时跟我爷爷学过糊风筝。说他手里的竹骨,选的都是钱塘江边长了三年的芦苇,能弯不能折,哪怕弯成圈,一松手还能直回来,就像江边的人,再难也撑得住。”

她的针忽然顿住,落在账本某页的折痕上——那折痕深得像道疤,把“民国十年”四个字压得变了形,纸页都磨出了毛边,显然是被人反复折过,连墨迹都比别处淡了些,像是被手指摩挲得褪了色。苏晚的指尖轻轻按在折痕上,能感觉到纸页下藏着点硬东西,像夹着张薄纸。

沈砚之顺着她的指尖翻开那页,纸页“咔”地响了一声,像要裂开来。第廿三页的纸缝里,果然夹着张泛黄的收据,是用麻纸写的,边缘已经被虫蛀出了细碎的小洞,像筛子眼,墨迹却透着股倔劲,哪怕被水渍晕了边,笔画依旧清晰。

沈砚之用指甲轻轻刮了刮纸面,指尖沾了点浅黄的纸灰。“沈姓客官”四个字突然从模糊的水渍里显出来,像从水底浮上来的石头,笔画里还嵌着点细沙——是钱塘江的石英砂,和望潮桥石栏上的一模一样。他想起祖父的船工账,每次记完账,都爱往墨里掺点潮沙,说“这样字就带着江的味儿,走到哪儿都忘不了根”。

“这纸是泉亭驿的桑皮纸。”苏晚放下针线,凑过来看,指尖小心翼翼地抚过收据边缘的暗纹——那是种用桑树皮纤维织出来的纹路,细细的,像头发丝,奶奶的樟木箱里藏着的旧信,用的就是这种纸。她小时候总爱拿那些信玩,奶奶说这纸金贵,“当年只有泉亭驿的邮局卖,一尺纸能换三个铜板,你爷爷总说,写一封信,贵得能啃掉半口牙,可还是天天写,说哪怕省着饭钱,也要让我知道他在哪儿”。

收据上的字迹歪歪扭扭,像被风吹得东倒西歪的芦苇,却一笔一画写得极认真:“定制纸鸢百只,每只翅膀书‘北’字,寄往临安北。先付定金五十块大洋,余款待齐货付清。”落款是个模糊的“沈”字,旁边盖着个红泥印,印文是“潮生堂”——那是祖父在泉亭驿开的小杂货铺的名号,沈砚之在一张泛黄的旧照片上见过,照片里的铺子门楣上,“潮生堂”三个字漆得鲜红,门口还挂着只沙燕风筝。

“百只……”沈砚之忽然想起前几日网吧老板给的那本邮册,封面都磨破了,里面正好贴着一百张邮票,每张邮票上都盖着“余杭”到“临安北”的邮戳,日期从民国十年的春天,一直排到秋天,几乎每隔三天就有一张。他翻到账本最后一页,老掌柜用红笔写了行小字,笔迹比正文潦草些,却透着股认真:“沈先生的风筝,每只都要在翅膀里塞片钱塘的潮沙,说这样风筝飞到临安北,阿鸾姑娘一摸就知道是他寄的,就知道他还在钱塘江边等着。”

苏晚的针“当啷”一声掉在地上,滚到竹椅底下。她弯腰去捡,指尖触到冰凉的青石板,忽然想起奶奶总说的旧事:“你奶奶当年总说,每年春天都能收到匿名的纸鸢,有些风筝的翅膀里藏着细沙,倒出来能堆成个小沙丘。她就用那沙养窗台那盆‘勿忘我’,你猜怎么着?”苏晚抬起头,眼里闪着点湿光,“那花竟年年开得比临安北的桃花还艳,紫莹莹的,像撒了把星星,奶奶说,那是你爷爷的潮沙养出来的,带着江的暖。”

沈砚之捡起地上的针,用帕子擦干净,递到她手里。苏晚接过针,指尖还在抖,缝补绢布时,线歪歪扭扭地走了针,她却没在意,只盯着账本上的“百只”二字,像是能从那两个字里,看见祖父当年订风筝时的模样——站在裱糊铺的柜台前,手里攥着大洋,声音带着点颤,反复叮嘱老掌柜“字要写正,沙要塞足”。

雨渐渐停了,巷口的老槐树滴下最后一串水,“嗒”地打在账本上的“北”字上,晕开的墨痕像滴眼泪,把那笔竖画泡得更粗了。沈砚之忽然发现,账本里每个“北”字的末笔都往上挑,像只伸出去的手,指尖微微蜷着,像是想抓住什么——这是祖父独有的写法,他在航海日志里标方位时,“北”字永远带着这么个小勾,还在旁边注了行小字:“北是阿鸾在的方向,勾着点,就像能勾住回家的路”。

“老掌柜的孙子住前街,去年清明还来铺子里翻找过旧账本。”苏晚用棉线把纸鸢的破洞缝好,抬手擦了擦眼角——方才想起奶奶说的“勿忘我”,眼泪差点掉下来,“他说爷爷临终前总念叨,有个沈先生欠着风筝钱,说等‘北’字风筝飞到第一百只,就带着阿鸾姑娘来清账,还说要在铺子里摆两桌酒,请全巷的人吃糖,吃那种裹着芝麻的酥糖,说阿鸾姑娘爱吃。”

沈砚之把账本小心地卷起来,放进怀里护着——纸页还潮,怕被风刮碎。两人踩着青石板往前街走,雨后的青石板滑得很,苏晚挽着沈砚之的胳膊,一步一步走得极慢。老槐树的影子在地上晃,枝叶间漏下的光斑,像无数只纸鸢在飞,忽高忽低,跟着他们的脚步往前挪。

老掌柜的孙子是个瘸腿的中年人,左腿有些跛,走路时身子微微倾斜,正蹲在门槛上修竹骨——竹骨是新劈的,还带着点青气,他用砂纸细细打磨着竹节,动作慢却稳,像在打磨件珍宝。看见沈砚之怀里的蓝布账本,他手里的砂纸“啪”地掉在地上,眼睛一下子就红了,声音抖得厉害:“这是……这是我爷爷的命根子!”

中年人踉跄着站起来,左腿不方便,差点摔在门槛上,沈砚之赶紧伸手扶了他一把。“当年日本人烧余杭巷,铺子里的东西都烧光了,我爷爷背着这账本躲在菜窖里,饿了三天,就靠啃萝卜干活着。”他的手轻轻摸着账本的蓝布封皮,指腹蹭过磕破的口子,像是在心疼那道伤,“他说这里面记着沈先生的念想,记着百只风筝的约定,烧不得,丢不得,哪怕拼了老命,也要留着。”

他转身进了屋,很快抱出个铁皮盒——盒子锈得厉害,锁都锈死了,是用钳子撬开的。里面装着些零碎的纸鸢部件:断了的竹骨、褪色的绢面、缠线的轴子,还有几支磨秃了的毛笔。“这些都是沈先生当年不要的残次品,竹骨弯得太厉害,绢面染错了色,我爷爷偷偷收着,说万一沈先生来取,能凑成只完整的。”

中年人拿起一根竹骨,递到沈砚之面前——竹骨上刻着个小小的“鸾”字,刻得极浅,笔画都快被岁月磨平了。“你看这‘鸾’字,刻得浅吧?我爷爷说,沈先生当年刻这字时,手一直在抖,刻了又磨,磨了又刻,说怕刻深了伤着姑娘家的心,怕姑娘家摸着硌手。”

苏晚的指尖轻轻碰了碰那个“鸾”字,能感觉到竹骨上浅浅的凹痕,像祖父当年的心跳,轻而颤。她忽然想起奶奶说的,爷爷总怕她疼,给她梳头发都不敢用力,“他总说,我的阿鸾是水做的,碰一下都会疼,更别说这硬邦邦的竹骨了”。

暮色漫进铺子时,天渐渐暗了,中年人点上盏煤油灯,昏黄的光把铺子照得暖融融的。他忽然拍了下大腿,像是想起了什么要紧事:“我爷爷还说,沈先生最后一次来订风筝,是民国二十六年的清明节,带着个蓝布包,里面是件女人的蓝布衫,说要把衫子的边角料糊在第一百只风筝上,说这样风筝就带着姑娘的味儿,飞到哪儿都能找到她。”

他说着,伸手往账本最厚的那页翻,指尖在纸页间摸索了一会儿,忽然抽出块蓝布碎片——布片不大,也就巴掌大,上面绣着半朵荷,针脚细密,花瓣的纹路都绣得清清楚楚,与苏晚发簪上的残荷严丝合缝,连花瓣边缘的针脚都分毫不差。

“是奶奶的嫁衣。”苏晚的声音发颤,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蓝布碎片上,晕开一小片湿痕。那件蓝布衫,奶奶一直压在樟木箱的最底下,叠得整整齐齐,领口都浆得发硬。奶奶说,当年她和爷爷分别时,爷爷非要撕块料子作纪念,“他说这样就能把我带在身边,就像我还在泉亭驿的杂货铺里,给他缝补磨破的袖口,给他煮热乎的粥”。

沈砚之接过那块蓝布碎片,指尖抚过上面的针脚——能感觉到线里掺着点细东西,硬硬的,像头发。苏晚说:“奶奶绣东西时,总爱把自己的头发掺在丝线里,说这样绣出来的花,就带着自己的命,能和喜欢的人缠在一起,拆不散,剪不断。”

账本的最后一页,粘着片干枯的荷花瓣,颜色已经变成了深褐,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粉白。花瓣旁边写着行小字,是用铅笔写的,笔迹歪歪扭扭,却透着股暖:“第一百只风筝飞走那天,沈先生在铺子里坐了整夜,就坐在这门槛上,望着临安北的方向。他说阿鸾姑娘收到这只风筝,就知道他在余杭巷等她,等成了巷口的老槐树,等成了铺子里的煤油灯,只要她来,就能看见。”

沈砚之忽然想起望潮桥的石栏——那上面的“沈苏”二字,周围的石面比别处光滑,像被人用手摸了无数遍,连石缝里的潮沙都被磨平了。中年人像是看出了他的心思,接着说:“我爷爷说,沈先生总在夜里去望潮桥,披着件旧棉袄,坐在石阶上,摸着石栏上的字哭,说对不起阿鸾,说这一百只风筝,终究没能把他带到她身边,说他怕她等得太久,怕她忘了回家的路。”

苏晚的手紧紧攥着那块蓝布碎片,指节都泛了白。她忽然明白,祖父当年订下百只风筝,哪里是为了寄信,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念想,给奶奶一个盼头——每只风筝上的“北”字,是他望着的方向;每只风筝里的潮沙,是他带着的牵挂;每只风筝上的布片,是他藏着的思念。哪怕战火纷飞,哪怕路途遥远,他也要让她知道,他在等,一直在等。

回去的路上,沈砚之把账本紧紧抱在怀里,像抱着件易碎的瓷器,脚步放得极轻,怕碰坏了里面的纸页,怕碰散了里面的念想。苏晚用那块蓝布碎片,给拼合的诗帕缝了个边——她的针脚很细,沿着帕子的边缘,一点点把蓝布缝上去,残荷刺绣周围突然显出圈浅蓝,像镶了道月亮的边,把“相思”二字衬得愈发柔红。

“奶奶说,当年绣这件嫁衣上的荷时,总在丝线里掺点头发,一根她的,一根爷爷的。”苏晚的声音轻轻的,混着巷里的风声,“说这样就能把两个人的命缠在一起,不管走多远,不管隔多久,都拆不散,忘不掉。”

巷尾的裱糊铺亮起了风灯,暖黄的光透过窗纸,照在天井里的荷花池上——那是口老井改的池,里面种着几株荷花,此刻刚冒出些小荷叶,浮在水面上。池水里漂着的几片纸鸢残片,被风吹得慢慢聚在一起,竟拼成了个歪歪扭扭的“家”字,笔画虽然不整,却看得人心头发暖。

沈砚之把账本摊在桌上,就着风灯的光一页页翻。在“第一百只风筝”的记录底下,他忽然发现老掌柜用铅笔补了行字,笔迹比之前更歪,甚至有些潦草,却透着股说不出的暖:“沈先生,阿鸾姑娘托人带话,说她收到了第一百只风筝,说布片上的荷她认得,说她也在等,等成了临安北的花墙,等成了窗台的‘勿忘我’,等成了能看见钱塘潮的月亮。”

苏晚往风灯里添了点油,灯芯“噼啪”爆了个火星,光亮忽然亮了些,照亮了账本上的水渍——那些被雨水泡晕的墨痕,竟像无数个重叠的“北”字,在光里轻轻颤动,每个“北”字的末笔都往上挑着,像一只只伸出去的手,在说:我来了,我终于找到你了;我等你,等了好久好久。

沈砚之抬手,指尖轻轻碰了碰那些“北”字,能感觉到纸页的温度,暖得像祖父当年的掌心。他想起航海日志里的话:“北是阿鸾的方向,是家的方向,哪怕走了再远的路,只要朝着北走,总能找到她,找到家。”

苏晚靠在他的肩上,看着账本上的字,眼泪又掉了下来,却笑着:“他们都没骗对方,爷爷在等,奶奶也在等,哪怕隔了千山万水,隔了战火硝烟,哪怕隔了近百年的时光,他们的念想,还是传到了对方心里。”

深夜的余杭巷,只有裱糊铺还亮着灯,风灯的光像颗暖星,挂在巷尾,照亮了青石板上的水痕。沈砚之找了张新纸,把百只纸鸢的收据一笔一画抄下来,字迹尽量模仿祖父的笔意,每个“北”字的末笔都轻轻上挑,像要勾住纸上的光。苏晚坐在旁边,手里拿着那块蓝布碎片,正用细针缝着个小小的荷包——布片不大,刚好能缝成个掌心大的荷包,她把账本里掉下来的潮沙一点点装进去,沙粒落在布上,发出“沙沙”的轻响,像钱塘潮的细语。

“明天一早就去临安北,把这沙撒在奶奶的花墙下。”她把荷包缝好,用红绳系了个同心结,轻轻系在沈砚之的腰间,绳结贴在他的衣襟上,带着潮沙的凉和布片的暖,“就当是爷爷陪着她了,以后花墙下的花,就能喝着钱塘的潮沙长大,就像当年奶奶养的‘勿忘我’一样。”

沈砚之低头,摸了摸腰间的荷包,能感觉到里面沙粒的触感,细而软,像祖父藏在纸鸢里的牵挂。他把抄好的收据叠好,放进账本里,又小心地把账本收进樟木箱——这次垫了层油纸,怕再受潮。箱盖合上时,最后一页的荷花瓣忽然掉了下来,轻飘飘地落在拼合的诗帕上,像片会飞的念想。

沈砚之捡起来一看,花瓣背面竟有个小小的牙印,浅浅的,却能看清齿痕的形状——是祖父的牙印!他忽然想起航海日志里的记载,祖父写过:“阿鸾总爱咬我送的花,说这样花就带着她的味儿,我走到哪儿都能闻见,哪怕隔着江,隔着山,也能顺着味儿找到她。”

苏晚凑过来看,指尖轻轻碰了碰那个牙印,忽然笑了:“奶奶年轻时总爱闹,爷爷送她的荷花,她要么咬一口,要么绣上朵小荷,说要让花记住她的样子。”她把花瓣夹回诗帕里,帕子上的“相思”二字、残荷刺绣,还有这带牙印的花瓣,凑在一起,像幅完整的画,画着百年前的两个人,一个送花,一个咬花,笑得眉眼弯弯。

风灯的光渐渐柔了,在墙上投出两个交叠的影子,像老掌柜账本里画的那对放风筝的人——一个牵着线,一个扶着纸鸢,线端系着的,是跨越了近百年的牵挂,是百只纸鸢的约定,是石栏上的刻字,是花墙下的潮沙。影子随着风灯轻轻晃,像在慢慢往前走,朝着临安北的方向,朝着望潮桥的方向,朝着所有念想归处的方向。

巷口的老槐树沙沙响,枝叶摩擦的声音,像在念着账本上的字,一字一句,都落在余杭巷的青石板上,渗进青苔里,成了时光也磨不去的暖。远处的钱塘潮声隐隐传来,混着风灯摇曳的“叮咚”声,像首没唱完的歌,歌词里藏着“沈苏相依”,藏着“潮生归处”,藏着所有未说出口的“我等你”。

苏晚打了个哈欠,靠在沈砚之怀里,眼皮渐渐沉了。沈砚之轻轻把她抱起来,往里屋走,腰间的荷包蹭过衣襟,发出“沙沙”的响,像潮沙在说话,像纸鸢在飞。风灯被他随手放在桌边,光依旧亮着,照着桌上的诗帕,照着樟木箱,照着那本记满了念想的账本——账本里的字,账本里的沙,账本里的荷花瓣,都在光里静静躺着,等着明天的太阳,等着临安北的花墙,等着那场迟到了近百年的“清账”,等着那句终于能说出口的“我们来了”。

天快亮时,巷里的鸡叫了,第一声鸡鸣穿过晨雾,落在裱糊铺的窗纸上。沈砚之醒了,看着怀里熟睡的苏晚,她的嘴角还带着笑,像是梦见了花墙下的“勿忘我”,梦见了望潮桥的荷花,梦见了那对牵着纸鸢的人。他低头,在她的额间印下一个轻吻,像吻在账本的“北”字上,像吻在石栏的“沈苏”二字上,带着潮沙的暖,带着荷香的柔,带着所有跨越时光的牵挂,轻轻说:“别急,明天就带你回家,回那个有纸鸢、有荷花、有他们的家。”

窗外的天渐渐亮了,青石板上的水痕开始干,巷口的老槐树又落下几片叶子,像纸鸢的翅膀,飘落在账本的影子里,成了这场百年约定里,最温柔的注脚。

CC读书推荐阅读:百亿豪门穿兽世,投喂对象抢疯了边疆小卒的逆天崛起以死谢罪?重生后全宗门跪求原谅晚来情谊深二次元之斩神调包后,狼山小公主大杀四方宠爱太多太难选离婚吧,别耽误我泡小鲜肉万界保管员:开局穿梭机被曝光修为尽废后,我被逼退出宗门处处找茬?侯府小姐我不当了婚礼当天,老公朋友圈官宣白月光了穿越古代,我被团宠了瘸腿大师姐带着宗门飞升了海贼:这个海军强到离谱黑神话西游:神佛!吃俺老孙一棍圣子大人没有心我到民国当间谍周易哲学渣了腹黑女后我的诸天无限流,从要你狗命开始气运被夺后,她虐哭宗门所有人医妃归来:重生嫡女杀疯了!断亲单开族谱,柔弱表小姐不好欺神医娘亲一出门,各地大佬追着宠斗罗:穿成唐三姐姐后我封神了长相思之寒柳依依九叔:简化金光咒,晒太阳就变强女神异闻录:书与命运的彼方废材巫女的鬼怪们港综:称霸香江从庙街开始娱乐:息影五年!我的女粉丝全是一线明星?港综:普通道士?随手就是五雷咒超兽武装:轮回者的系统无拘无束游走诸天快穿:病娇反派又被宿主撩迷糊了斗罗:趁雪帝落难,忽悠她做老婆被宗门诬陷后大师姐杀疯了武夫借剑无限之我的金主真难哄爱与租约快穿:满级大佬,在线追夫爱情公寓:我的幸福生活烧火丫鬟嫁东宫:太子,求你疼我薅光系统羊毛后,她飞升了古墓新娘,冥王宠得心慌慌你人皇幡都冒邪气了,还装赘婿?AI说:卷什么?躺平才可能躺赢特种姐妹穿七零,给列强亿点震撼
CC读书搜藏榜:这个宗门大有问题承光集亮剑:团长听我解释,我真是群演穿书:救赎疯批男主后,剧情崩了什么?我和二狗子杀遍了诸天hp:和德拉科相爱相杀的那些年快穿:宿主为远离小黑屋一路狂奔网游之幻兽使一吻定情,总裁的天价影后穿书后踢开男主,抱紧反派大腿重生复仇:我与夫人分天下红色王座圣骑士编年史1961刚刚入职的我获得了系统报告帝君,您的下属又想搞恋爱脑药神,从我不是药神开始蜜之仇九尾灾荒年:娘子有空间,婆家宠上天仙缘无双传晚来情谊深游云惊凤不求长生,只为称帝几度夕阳生HP:救世主今天又在消极怠工我隔着月亮,慢慢回头望火影:岩石巨人吊打高达兔兔生存记夜夜笙歌,公主殿下专宠暗卫白描情书邪修师妹拯救了全宗门赛博朋克:战争步行者插翅难逃,又被疯批世子逮回去了为君倾心绝世冥王妃网游——屠龙巫师八零大佬别虐了,夫人才是白月光美漫:从疯人院毕业后做蝙蝠侠凤朝华快穿之女配咸鱼人生皇女请回家偏执!疯批!真千金是朵黑莲花重生清冷貌美少年练习生后去选秀我在相声社团当团宠千户待嫁幸好正当时重生之千金小姐养成系你已进入选择模式刘一的仙途奇缘反派他每天都想欺师灭祖HP:掠夺者们有被迫害妄想症
CC读书最新小说:快穿之逍遥诸天万界恶女整顿家门,带全家吃大肉恶作剧之吻续写港片世界信任度玩家幻影忍者:情与缘崩坏:尘埃也能改变世界重活一世爱情只甜不虐契约爱情悄然绽放我死后第三年,病娇反派还在招魂何以问西风抽奖系统:绿茶娘娘的端水日常火影:宇智波玥的摆烂日常救命!我一直男怎么穿成O了!恶女什么!我可是他们心中白月光他的驯养法则乾坤一掷:王妃带空间穿乱了朝堂重生108次,爆亿点瓜怎么了抢手许队偏爱她清穿:四爷少子?新娶福晋怀多胎莹火虫下的星光从四合院拯救通天教主仙尊魔帝抽象铸成无敌路,副本游走果我腹四合院之平凡世界星际小狸花:不选,这些我都要!暴君!你的神经病女儿又杀人了仙子她撩而不自知纸上离魂抢兄弟妻后失忆!他又陷了镇邪十三针星核觉醒:未来男友团已就位从自学邪术到尸山老祖盗墓:观影盗笔之书她比月色危险俩月嫁两次,一次比一次颠HP蝙蝠和知更鸟综影视之海棠依旧奥特:不是!谁把圆环放我包里的重生之婉清传重生王妃复仇掀桌灯明劫尽网王:国王的左膀右臂之一混沌灵根:空间双修成仙路脱籍后,我成了夫家的摇钱树狐火雷锤永夜回廊的觉醒快穿之黑化女配惹不起成朝纪我以祝由镇百邪!将军府嫡女,战王的挚爱专宠丈夫去世,我和小叔子一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