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国的“地下移民”工作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虽然风险重重,却可稳定地向大夏帝国输送着宝贵的人口资源。
然而,洪天佑的目光并未局限于此。他深知,若要实现帝国的跨越式发展,仅仅有勤劳的普通农民是不够的,更需要大量见识开阔、掌握知识和技术的人才。故此他的目光,投向了远在太平洋另一端的北美大陆,那里,生活着另一个重要的华人群体。
时间进入1886年10月,北美(美国)由于1882年通过的《排华法案》尚在执行中,针对华人的歧视、暴力和法律限制愈演愈烈。在加州、俄勒冈州、华盛顿州等地,华人矿工、铁路工人、洗衣工和渔民备受排挤,生计极其艰难,人身安全都难以得到保障。
整个北美地区的华人人口约在15万至20万左右,主要集中在西海岸,其中不乏因为修建太平洋铁路而留下的技术工人、以及一些经营中小商业积累了经验和资本的商人。
针对北美华人眼光相对开阔和高知及技术人群基数相对较大这两个特点,大夏安全处和内政部联合制定了与清国路线截然不同的移民策略。
……
美国加州旧金山,唐人街。
在一间新开设、门面颇为体面的“太平洋贸易公司”办公楼内,总经理陈学明(实际为大夏内政部特派员),正在接待几位客人。
来访者中,有一位是原本在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工作的华人工程师李杰,他因为《排华法案》失去了晋升机会,郁郁不得志;而另一位是在沙加缅度河谷拥有小型农场,却屡遭本地白人刁难的李志强;还有一位是受过教会教育且英语流利的年轻知识分子黄文博,空有抱负却无处施展。
陈学明没有像对清国农民那样描绘土地的诱惑,而是直接摊开了大夏帝国的官方文件和政策手册。
“诸位先生,”陈学明语气诚恳,“我知道各位在北美的处境。才华无处施展,产业朝不保夕,甚至安全都成问题。而大夏帝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华人主导的国家,深知人才的宝贵。我们陛下有旨:‘但有一技之长,愿为我大夏效力者,帝国必虚位以待,厚禄以聘!’”
他继续具体的介绍道:“像李杰先生这样的工程师,一旦抵达大夏,通过考核,可直接进入帝国工部铁路总局或矿业总局任职,授予相应技术官职衔,起始年薪不低于200英镑(约合1000华元),并分配住房。帝国正在大规模修建铁路和开发矿山,先生若去则大有可为啊!”
“李志强先生,如果您愿意将出售农场的资金(哪怕不多)带入大夏投资,帝国将给予您‘荣誉公民’身份,并按照您带入资金的数额,匹配相应的土地或工商业特许经营权,甚至提供低息贷款助您创业。帝国商务部迫切需要有经验的商人。”
“而黄文博先生,帝国学部正在疯狂扩建学校,急需您这样受过新式教育、精通中英文的人才。起薪或许不如工程师,但社会地位崇高,且帝国提供全额奖学金,支持您继续深造或赴德国、法国交流学习。”
“帝国对所有来自北美的技术移民、资本移民和知识分子移民,将跳过常规考察期,抵达即获得永久居留权,工作满一年即可申请入籍,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利。”
李杰他们听完介绍后,心头一动,感觉去大夏或许大有所为。
“可是……如何过去?”黄文博提出了现实的担忧。
陈学明微微一笑:“这不必担心。本公司有定期前往香港和澳洲的‘贸易商船’。诸位可以‘受聘于本公司前往远东任职’的名义办理手续,一切船票、手续,均由我们负责打点。美国当局对于‘离开’的华人,总是很欢迎的嘛。”
……
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温哥华,这里的排华浪潮虽不及美国剧烈,但华人的地位同样低下。
大夏安全处的人员并未直接设立机构,而是渗透和利用了当地的华人同乡会馆(如台山宁阳会馆、李氏公所等)。
在一次秘密的会馆首领会议上,一位被称为“三叔”的资深侨领(实为安全处发展的核心线人)对几位忧心忡忡的会长说: “各位叔伯,眼看洋人步步紧逼,我等子侄后代在此地恐无出头之日。老朽近日接到南洋亲戚来信,提及一桩事……”他压低声音,“那大夏国,虽是天国后裔所立,但如今气象大不同!真正是我华人自己做主的国度!他们求才若渴,尤其看重我们一些懂技术或会做生意的人!”
“他们说了,只要是咱们会馆担保推荐过去的工匠、识字的后生、或者有点本钱想做生意的人,他们全都要!过去了,直接分地安排工作,手艺好的,立刻进厂当师傅,工钱是这里的三倍!娃娃还能免费上学堂,学新学!咱们得给子孙们留条后路啊!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大家在这里受气等死吧?”
就此由同乡会馆他们出面组织的“移民军”正式成立了。
他们通过筛选和担保,极大地增强了移民的可信度和安全性。一批批在加拿大铁路、煤矿、渔业工作的技术工人和小商人,开始通过这条“同乡会渠道”,变卖家产,以“返乡”或“前往南洋发展”为名,踏上了前往大夏的旅程。
……
北美的移民招募,虽然总量远不如清国庞大,但其“质量”和“效率”却极高。
数月之间,就有超过数百名像李杰这样的技术工人、工程师、机械师被成功招募。他们的到来,立刻充实了大夏各大工厂、矿场和铁路工地的技术骨干队伍。
数十名像李志强这样拥有少量资本和从商经验的移民,带来了宝贵的资金和商业头脑,开始在神都、墨江府等地投资开设商铺、旅馆、小型加工厂,从而在极短时间内活跃了市场。
上百名像黄文博这样的年轻知识分子和学生,也迅速进入帝国的中小学、翻译馆、报社和政府部门,成为了帝国推行现代化教育和文化事业的新鲜血液。
这些北美华人移民,由于本身具备更高的教育水平、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强的适应能力,他们融入大夏社会的速度极快,对帝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异常强烈,因为他们真正在这里找到了尊严和发展的空间。
他们成为了“亿兆计划”中提升帝国人口质量和结构的关键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