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基关于“关节”与“变数”的阐述,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在黄博眼中激起了细微的涟漪。然而,那涟漪迅速平复,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深邃的审视。黄博身体微微后靠,双手交叉置于腹前,这是一个典型的进入深度思考与判断的姿态。他脸上惯有的、令人如沐春风的笑容淡去了,眼神变得异常清明、冷静,甚至带着一丝学术探讨般的严谨。
“杜导,”他开口,声音平稳,却字字千钧,“您描绘的前景很吸引人,您对我和垒哥、宏雷角色的定位,也显示出了深刻的洞察力。但这毕竟是一个商业项目,一个关乎在座每一位参与者声誉的冒险。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请允许我,从一个从业者的角度,再进行一番或许有些苛刻的……推演。”
杜仲基心知,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开始。他坐直身体,目光坦诚地迎向黄博:“博哥,请讲。我需要的就是这样推演。任何伟大的构想,都必须经得起最严苛的质疑。”
黄博点了点头,问题如手术刀般精准递出,层层递进,直指核心:
第一刀,剖向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
“杜导,您构想的这个‘失控美学’,在商业上如何实现闭环?”黄博问道,“广告商投放需要可预期的曝光点,平台需要可控的排播时长。而您追求的‘意外’,恰恰是商业运营的天敌。当孙宏雷可能随时让一段耗资百万搭建的场景失效,当一场精心策划的追逐可能因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而草草收场时,您如何向金主爸爸和平台方证明,这种‘不可控’的价值,高于传统综艺的‘稳定交付’?换句话说,我们是在销售一种名为‘意外’的奢侈品,但市场是否已经做好了为这种奢侈品支付溢价的准备?”
第二刀,刺向节目伦理的灰色地带:
“您强调‘真实人性’,但综艺镜头具有天然的放大效应。”黄博的目光锐利起来,“当一个‘背叛’或‘算计’的瞬间被剪辑、传播、发酵,它给参与者带来的舆论反噬,是节目组能承担的吗?我们如何确保,对‘真实’的追求,不会演变成对参与者某种情境下应激反应的‘消费’?我们设计的这个‘人性试验场’,其伦理审查委员会是谁?底线又究竟划在哪里?是法律,是舆情,还是我们制作方的‘良心’?”
第三刀,切入人际关系的脆弱核心:
“您说垒哥的智慧和宏雷的直率经得起考验。”黄博微微前倾,语气加重,“但我们必须承认,在极大的利益(比如最终的胜利)和极致的心理压力下,人的行为会变形。如果节目中产生的冲突、算计,超越了‘游戏’的范畴,真实地伤及了彼此的感情和公众形象,这份代价,是我们所有人,包括您,能够承受的吗?我们是在用多年的友情和行业声誉,为一场综艺的‘真实性’背书,这个风险系数,是否过高?”
第四刀,指向内容同质化的潜在风险:
“即使我们成功了,开创了这种‘反套路’的模式,”黄博继续冷静分析,“但您能保证,它不会迅速被模仿、甚至被异化吗?当所有综艺都开始追求‘失控’和‘真实’,我们如何保持领先?更重要的是,当‘背叛’和‘算计’从节目的‘意外之喜’变成‘标准配置’时,观众是否会迅速审美疲劳?我们这个模式的护城河,究竟有多深?是垒哥的脑,宏雷的拳,还是某种更深层、更难以复制的东西?”
最后一刀,回归个人价值的终极考量:
“杜导,最后一个问题,或许也是最关键的。”黄博凝视着杜仲基,缓缓说道,“您需要我作为‘变数’和‘关节’,我理解。但在这个角色里,我如何实现自我的成长,而不仅仅是服务于节目的‘功能性’存在?如果这个节目最终被定义为‘孙宏雷的破坏秀’或‘黄垒的智商秀’,我黄博的不可替代性,最终将体现在哪里?这档节目,对于我黄博的职业生涯而言,是锦上添花,还是开辟一条新的赛道?”
一连五个问题,如同五记重锤,敲打在杜仲基的心上。它们涵盖了商业、伦理、人际关系、行业前景和个人发展,几乎是一个项目所能面临的所有终极拷问。包厢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压力巨大。
杜仲基深吸一口气,他知道,任何闪躲或空洞的口号在此刻都是徒劳。他必须用同样的理性、坦诚和远见,来回应这份沉重的“灵魂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