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先从最核心的感受说起:现在AI已经不是电视里、新闻里的“高科技名词”了,它早就钻进了咱们的日常——早上被智能音箱叫醒、刷视频时算法推你爱看的内容、用导航找路、甚至买菜付款时的人脸识别,这些背后都是AI在干活。而接下来,AI会变得更“不显眼”,就像当年的电、汽车一样,从“稀罕物”变成咱们生活里“没它不行”但又不会特意惦记的东西。今天就用大白话把这个事儿拆透,让大家一看就懂。
一、先搞懂:“机械化、电气化”是啥?AI为啥会走它们的老路?
要理解AI未来的样子,先回头看看咱们爷爷、爸爸那辈经历的“大变革”——机械化和电气化。这俩事儿当初刚出现时,可比现在的AI“炸场”多了,但最后都变成了“理所当然”,AI未来也会这样。
先说说“机械化”。咱们小时候可能听爷爷奶奶讲过,以前种地全靠手:割麦子要弯腰用镰刀,割一天腰都直不起来;磨面粉要推石磨,几个人轮流推才能磨出一点。后来有了拖拉机、收割机、电动磨粉机,种地、磨面的效率一下提上去了。刚开始大家见了拖拉机都围着看,觉得“这铁疙瘩真厉害”,可现在呢?农村里拖拉机、收割机随处可见,没人会再盯着看了——因为大家已经习惯了,觉得“种地本来就该用这些机器”,这就是机械化从“新鲜”到“平常”的过程。
再说说“电气化”,这个咱们感受更直接。一百多年前,中国刚有电灯的时候,北京、上海的大街上挂起电灯,老百姓都叫它“自来火”,晚上挤在路灯下看,觉得“不用点煤油灯就能亮,太神奇了”。那时候谁家要是能装个电灯,绝对是邻里街坊羡慕的对象。可现在呢?咱们回家随手开灯,晚上用手机、电脑、空调,从来不会想“有电真好”——因为电已经像空气一样,存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咱们早就把它当成“本来就该有的东西”了,这就是电气化的“常态化”。
现在的AI,其实正走在机械化、电气化当年的路上。几年前咱们第一次用语音助手“小爱同学”“Siri”时,会觉得“哇,说话就能让手机干活”;第一次用AI写文案、做ppt时,会惊叹“这玩意儿比我快多了”。但再过几年,等AI更普及了,咱们就不会再有这种“惊叹”了——就像现在没人会因为“电灯能亮”而惊讶一样,未来也没人会因为“AI能对话、能帮忙做事”而觉得新鲜,这就是文章里说的“AI将逐渐呈现出机械化、电气化等其他划时代变革所具有的特征”。
二、“视其为理所当然,对它的影响熟视无睹”:咱们正在经历这个过程
可能有人会说:“我现在还用不惯AI,怎么会‘视其为理所当然’呢?”其实不用等太久,咱们现在的生活里,已经有很多AI的影响被咱们“熟视无睹”了,只是自己没意识到而已。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刷短视频。你打开某音、某手,刷到的内容几乎都是你喜欢的——喜欢看搞笑段子,就总推喜剧视频;喜欢看做饭,就总推菜谱教程;喜欢看宠物,就总推猫狗日常。你可能觉得“我运气好,刷到的都是我爱看的”,但其实这背后是AI在“偷偷干活”:它会记录你点赞、评论、停留的视频,分析你的喜好,然后专门推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但你从来不会特意想“这是AI的功劳”,反而觉得“刷视频本来就该这样”——这就是“视AI为理所当然,对它的影响熟视无睹”的开始。
再举个例子:导航软件。以前咱们去陌生地方,得提前查地图、记路线,怕走错路;现在不管去哪个城市,打开高德、百度地图,输入目的地,跟着语音导航走就行,连“哪条路堵车、哪条路近”都能提前知道。你可能觉得“导航软件本来就这么好用”,但其实导航里的“实时路况”“最优路线推荐”,都是AI在实时分析路上的车流量、交通事故信息,才能算出最快的路线。可你不会在意这些,只会觉得“用导航找路很正常”——这也是对AI影响“熟视无睹”的表现。
还有购物软件的“猜你喜欢”。你打开淘宝、京东,首页总会出现一些你最近想买的东西:比如你之前搜过“运动鞋”,首页就会推各种品牌的运动鞋;你看过“婴儿奶粉”,首页就会推母婴用品。你可能觉得“平台真懂我”,但这其实是AI在分析你的搜索记录、浏览历史,甚至购物车内容,然后精准推荐商品。可你不会觉得“这是AI的本事”,反而觉得“购物软件本来就该推我想买的东西”——这就是AI慢慢变成“理所当然”的过程。
未来这种“熟视无睹”会更明显:比如家里的智能家电,AI会根据你的习惯自动调节温度(你回家前空调提前开,温度刚好是你喜欢的)、自动清洗洗衣机、自动提醒冰箱里的菜快过期了;比如上班时,AI会帮你整理会议纪要、筛选重要邮件、甚至提前准备好你需要的报表;比如看病时,AI会辅助医生分析ct片、判断病情,帮医生更快找到病因。但那时候,你不会觉得“AI真厉害”,只会觉得“生活本来就该这么方便”——就像现在你不会觉得“电灯能亮、拖拉机能种地”有多厉害一样。
三、对“10年间出生的孩子”来说:AI对话不是“现象”,是“本来的样子”
文章里说“对于上一个10年间出生的孩子来说,与日常使用的设备和机器进行自然、类人的对话,将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句话啥意思?简单说就是:2015年以后出生的孩子(现在最大的也就8岁左右),等他们长大,跟智能设备“聊天”会像咱们现在“用手机打电话”一样平常,他们不会觉得这是“高科技现象”,只会觉得“这东西本来就该能聊天”。
咱们先想想自己小时候的“日常设备”:咱们小时候玩的是玩具车、 dolls、游戏机(比如红白机),这些东西不会说话,只能按按钮操作;家里的电视、冰箱、洗衣机也都是“哑巴”,只能手动开关、调节。那时候要是有人说“电视能跟你聊天,问你想看什么节目”,咱们肯定觉得“这是动画片里的情节,现实里不可能”。
但现在的小孩不一样了。他们从小接触的就是“会说话”的设备:一两岁时,家长可能会用智能音箱给他们放儿歌、讲故事,他们会对着音箱说“小爱同学,放《小兔子乖乖》”;三四岁时,他们可能会用智能手表跟爸妈视频通话,甚至对着手表说“打电话给妈妈”;五六岁时,他们可能会用平板电脑上的AI教育软件学习,软件会跟他们互动:“小朋友,这道题的答案是什么呀?”“你真棒,答对啦!”
对这些孩子来说,“设备能说话、能聊天”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是他们从小就习惯的场景。就像咱们小时候习惯“电视要按遥控器换台”一样,他们习惯“跟设备说话就能让它干活”。等他们再大一点,比如上小学、中学,接触的AI设备会更多:比如智能课桌能跟他们互动讲课,智能机器人能帮他们解答作业疑问,甚至家里的智能窗帘、智能灯光,他们都能对着说“打开窗帘”“把灯调亮一点”。
那时候,要是有人跟这些孩子说“以前的设备都不会说话,只能手动操作”,他们可能会觉得“好神奇,以前的设备居然不能聊天”——就像现在的小孩听咱们说“以前没有手机,只能用固定电话打电话”,他们会觉得“固定电话好不方便”一样。
对这些孩子来说,AI不是“外来的高科技”,而是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不会把“跟设备对话”当成一种“现象”(比如咱们现在会把“AI写文章”当成一种新鲜现象讨论),而是会觉得“设备本来就该能跟人聊天”——就像咱们现在觉得“手机本来就该能打电话、发微信”一样。这就是文章里说的“他们甚至不会将其视为一种‘现象’,而只是事物‘本来的样子’”。
四、总结:AI的“常态化”不是“消失”,而是“融入”
最后咱们总结一下:AI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是变成“更厉害的高科技展品”,而是像电、像机械化设备一样,“悄悄融入”咱们的生活,从“需要特意关注的新鲜事物”变成“不用惦记但离不开的日常”。
对咱们成年人来说,可能还能记得“没有AI时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会偶尔感慨“AI让生活变方便了”;但对未来的孩子来说,他们不会有“没有AI”的记忆,AI就像空气、水、电一样,是他们生活里“本来就有的东西”。
这不是说AI变得“不重要”了,反而说明AI变得“更重要”了——因为只有真正离不开的东西,才会被咱们“熟视无睹”。就像现在没人会说“电很重要”,但要是停电一天,咱们就会发现:没电灯、没空调、没手机、没电梯,生活根本没法正常过。未来的AI也是这样:它不会再被咱们当成“话题”讨论,但要是没有AI,咱们会觉得“生活怎么这么不方便”。
所以,不用害怕AI“太厉害”,也不用纠结“要不要学AI”——就像当年咱们不用纠结“要不要学用电”一样,未来AI会变得像电一样简单、易用,咱们只需要跟着生活的节奏,自然而然地接受它、使用它就好。而那些从小接触AI的孩子,会比咱们更快适应这种“AI常态化”的生活,他们会用更自然的方式和AI相处,创造出更多咱们现在想不到的“方便生活”。
这就是AI融入生活的最终样子:不张扬,不显眼,但处处都在,让咱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轻松、越来越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