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章:竹海鸭鸣·河湾牧鸭的生态圆舞曲
狗熊林的初夏,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竹叶,在林间洒下斑驳的光影。生态菜园里的黄瓜藤顺着竹架攀爬,结出了鲜嫩的小黄瓜;稻田里的秧苗长势喜人,绿油油的一片像铺在地上的绿毯;林地中的土鸡群自由觅食,时不时传来清脆的鸡鸣声。光头强站在生态水坝的堤坝上,看着脚下清澈流淌的河道,心里又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河道两岸水草丰美,河水中鱼虾成群,正好适合养鸭。鸭子不仅能捕食河中的害虫和小鱼虾,减少病虫害对水稻和蔬菜的危害,鸭粪还能作为天然有机肥料,滋养河道两岸的土壤;而且生态餐厅里的游客对鸭肉、鸭蛋的需求也很大,养鸭既能完善生态循环链,又能增加收入,可谓一举多得。
“我要在河道里养鸭!”光头强把这个想法告诉伙伴们时,生态餐厅的竹制餐桌上,大家正围着一盘刚出锅的清炖土鸡,闻言都停下了筷子。
“养鸭?好啊好啊!”熊二眼睛一亮,立刻放下手里的鸡腿,“我最喜欢吃烤鸭、酱鸭、老鸭汤了,养了鸭子,我就能天天吃了!”
熊猫也跟着点点头,用爪子轻轻扒拉着桌上的竹制餐盘,眼里满是期待——它之前跟着光头强在河边钓鱼时,见过河里的小野鸭,觉得它们憨态可掬,很是可爱。
熊大放下手里的汤勺,沉思片刻后说:“这个主意确实不错,河道养鸭能形成‘鸭护稻、鸭肥田、田养鸭’的生态循环,而且鸭子水性好,在河道里放养,不会破坏森林植被。不过要注意控制养殖规模,不能过度放养,以免污染水质;还要做好鸭舍的搭建和防疫工作,确保鸭子的健康。”
狐妈妈也补充道:“鸭子的粪便虽然是好肥料,但如果直接排入河道,过量了也会影响水质。我们可以在河道边挖一些发酵池,把鸭粪收集起来发酵后再用到菜园和稻田里,这样既环保又能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大家的支持让光头强信心倍增,说干就干,第二天就开始了养鸭的筹备工作。光头强先是联系了畜牧部门,咨询了适合河道放养的鸭品种,工作人员推荐了本地的麻鸭和绿头鸭,这两种鸭子适应能力强、抗病性好,而且肉质鲜美、产蛋率高,非常适合生态放养。随后,光头强又去城里的正规孵化场,挑选了500只健康的鸭苗,还采购了玉米、麦麸、米糠等天然饲料。
鸭舍的选址选在了河道旁的一片空地上,这里地势较高,不会被洪水淹没,而且靠近水源,方便鸭子下水觅食。光头强和伙伴们一起动手,用粗壮的老竹搭建鸭舍:鸭舍分为栖息区、喂食区和活动区,栖息区用竹板铺成,上面铺着干燥的稻草,温暖又舒适;喂食区靠近河道,用竹制栏杆围起来,防止饲料被雨水冲走;活动区则连接着河道,用竹制浮桥搭建了通道,方便鸭子自由进出河道。鸭舍的顶部安装了防雨棚,四周也用竹篱笆围了起来,既可以防止天敌偷袭,又能保护鸭子的安全。
为了处理鸭粪,光头强按照狐妈妈的建议,在鸭舍旁边挖了三个大型发酵池,用水泥抹面,防止渗漏。每天收集的鸭粪都会被倒入发酵池,加入适量的秸秆和水,经过密封发酵后,再运到生态菜园和稻田里作为有机肥料。这样一来,既解决了鸭粪污染的问题,又为农作物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形成了完美的生态循环。
鸭苗到货那天,狗熊林的河道边热闹非凡。几百只毛茸茸的鸭苗,叽叽喳喳地叫着,被小心翼翼地放进了鸭舍的活动区。这些鸭苗活泼好动,很快就适应了新环境,有的在活动区里跑来跑去,有的好奇地啄食地上的谷粒,还有的顺着浮桥跑到河道里,在水中嬉戏打闹,溅起阵阵水花。熊猫蹲在河道边,看着水中游动的小鸭子,眼里满是欢喜,时不时伸出爪子想去摸一摸,却又怕吓到它们,只能小心翼翼地在岸边徘徊。
接下来的日子里,大家分工合作,精心照料着鸭群。光头强负责制定喂养计划,每天早晚各喂食一次,饲料都是自己配制的天然谷物,绝对不添加激素和抗生素;熊大负责鸭舍的清洁和消毒,每天都要清理鸭粪,倒入发酵池,还要定期对鸭舍进行全面消毒,防止疫病发生;熊二负责放养鸭群,每天上午把鸭群赶到河道里,让它们自由觅食水草、昆虫和小鱼虾,下午再把它们赶回鸭舍,还会在河道边巡视,防止鸭子跑丢或遇到天敌;熊猫则成了“鸭群守护者”,每天都跟着熊二一起放养,看到有老鹰在天空盘旋,就会发出警告声,吓得老鹰不敢靠近;狐妈妈和橙橙则负责收集发酵好的鸭粪,运到生态菜园和稻田里,给蔬菜和水稻施肥。
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也纷纷赶来帮忙。土拨鼠们在河道边挖了一些小沟渠,方便鸭子在浅水区觅食;小松鼠们叼来一些草籽,撒在喂食区,给鸭群补充营养;雪团和松果则蹲在树枝上,时不时发出清脆的叫声,像是在给鸭群加油打气。
养鸭的过程虽然辛苦,但大家都干劲十足。光头强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准备鸭饲料、检查鸭舍的设施;熊二每天要在河道边来回奔波,看管鸭群,累得满头大汗却依旧笑容满面;熊猫的爪子上常常沾满泥土和河水,却依旧认真地守护着鸭群;熊大则每天都要记录鸭群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喂养计划和防疫措施。
没过多久,鸭群就长得越来越壮实,羽毛变得光滑亮丽,麻鸭的羽毛呈灰褐色,绿头鸭的头部则是鲜艳的绿色,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每天清晨,鸭群都会顺着浮桥跑到河道里,在水中自由嬉戏、觅食,河道里到处都是鸭子的身影,此起彼伏的鸭鸣声回荡在林间,与鸡鸣声、鸟叫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首欢快的林间交响曲。
鸭子不仅能在河道里觅食,还会跑到稻田里,捕食稻田里的害虫和杂草,起到了“生物防治”的作用。它们的粪便排入稻田后,经过发酵分解,成为了水稻生长所需的天然肥料,让水稻长得更加茂盛。光头强发现,自从养了鸭子,稻田里的病虫害明显减少了,水稻的产量也比往年提高了不少,生态菜园里的蔬菜也因为施用了发酵后的鸭粪,长得更加鲜嫩可口。
几个月后,鸭群开始产蛋了。每天清晨,熊二都会早早地来到鸭舍,捡拾新鲜的鸭蛋。这些鸭蛋个头饱满,蛋壳坚硬,蛋黄呈金黄色,营养价值极高。光头强把新鲜的鸭蛋拿到生态餐厅,做成了水煮蛋、咸鸭蛋、皮蛋、蛋羹等美食,深受游客们的喜爱。“这鸭蛋太香了,蛋黄油润,口感细腻,比城里买的好吃多了!”一位游客品尝着咸鸭蛋,满意地说。
随着鸭群规模的扩大,光头强又推出了“河湾牧鸭体验”项目。游客们可以跟着熊二一起放养鸭群,亲手捡拾鸭蛋,体验养鸭的乐趣;还可以在生态餐厅里,亲手烹饪自己捡拾的鸭蛋和挑选的鸭子,感受劳动的快乐和美食的魅力。有的游客还会坐着竹筏,在河道里观赏鸭群嬉戏的场景,欣赏狗熊林的自然风光,享受宁静的田园生活。
“太惬意了!在这么美的环境里放鸭、捡蛋,还能吃到自己做的美食,真是一次难忘的旅行!”一位游客兴奋地说。
生态养鸭不仅给生态餐厅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还进一步完善了狗熊林的生态循环系统。鸭子捕食河道和稻田里的害虫,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鸭粪经过发酵后作为有机肥料,替代了化肥,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而且养鸭项目还带动了生态旅游的发展,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狗熊林,形成了“养殖带动旅游、旅游促进养殖”的良性循环。
可养鸭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难题。有一次,连续几天的暴雨导致河道水位上涨,鸭舍被淹了一部分,鸭群也受到了惊吓,出现了食欲不振、产蛋率下降的情况。光头强和伙伴们立刻行动起来,加固鸭舍的堤坝,清理鸭舍里的积水,更换干燥的稻草,还联系了畜牧部门的工作人员,给鸭群进行了健康检查和防疫处理。在大家的精心照料下,鸭群很快就恢复了健康,产蛋率也慢慢回升了。
还有一次,一群野狗盯上了鸭群,趁着夜晚偷袭鸭舍,咬死了几只鸭子。熊二和熊猫非常自责,从那以后,它们每天晚上都轮流守在鸭舍旁边,熊大还在鸭舍周围安装了防护网和警示灯,在河道边设置了陷阱,防止天敌再次偷袭。同时,光头强还联系了村里的护林员,一起加强了对森林的巡逻,确保鸭群和其他小动物的安全。
经历过这些困难后,光头强和伙伴们的养鸭技术越来越熟练,鸭群的成活率和产蛋率也越来越高。他们还注册了“竹海生态麻鸭”和“竹海生态鸭蛋”的商标,把多余的鸭肉和鸭蛋包装起来,在生态餐厅、竹艺工坊、线上平台以及“竹海生态银行”的合作商户中销售,深受消费者喜爱。很多城里的市民都专门开车来狗熊林,购买新鲜的鸭肉和鸭蛋,有的甚至还和光头强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
这天,光头强和伙伴们坐在河道边的竹制长椅上,看着在水中自由嬉戏的鸭群,听着此起彼伏的鸭鸣声,心里满是成就感。熊二抱着一个刚捡拾的鸭蛋,笑得合不拢嘴:“光头强,咱们的鸭子养得太好了,鸭蛋又大又香,鸭肉也特别好吃,以后再也不用从城里采购了!”
熊猫也凑过来,用脑袋轻轻蹭着光头强的胳膊,眼里满是欢喜。
光头强看着眼前的景象,又看了看身边的伙伴们,心里满是感慨:“养鸭和我们之前做的每一件事一样,都离不开生态的理念和大家的努力。我们顺应自然规律,让鸭子在河道里自由生长,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获得了可观的收益。这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啊!”
熊大点点头:“是啊,从种树、种地,到开银行、养鸡、养鸭,我们每一步都在坚守生态底线,每一步都在构建更加完善的生态循环系统。现在的狗熊林,不仅是我们的家园,更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态乐园。”
狐妈妈笑着说:“以后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拓展生态养殖项目,比如养一些鹅、兔子等,让生态循环系统更加丰富,让我们的生态产业更加繁荣。”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河道上,水面波光粼粼,鸭群的影子被拉得很长。远处的竹海郁郁葱葱,生态餐厅的灯光渐渐亮起,“竹海生态银行”的招牌在余晖中格外醒目。林间的鸭鸣声、伙伴们的笑声、风吹竹叶的沙沙声、水流的潺潺声交织在一起,谱写着一首更加悠扬动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圆舞曲。
重启装置的绿光温柔地笼罩着狗熊林,见证着这场生态养鸭的成功与喜悦。光头强从伐木工到生态守护者,从农民到养殖户,每一次身份的转变,都凝聚着他对森林的热爱和对生态的坚守。在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上,他将继续带着伙伴们,用勤劳的双手耕耘幸福,用生态的理念守护家园,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在河道的鸭鸣声中绽放出更加灿烂、持久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