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出没之森林生存大挑战·第二十八章 山海同心与守护无界
狗熊岭的第十七春,带着远道而来的暖意。老槐树的枝头刚抽出新绿,自然课堂的门口就停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车辆——自从纪录片播出后,“狗熊岭模式”成了生态保护领域的标杆,这次更是迎来了跨越山海的“守护联盟”交流会,二十多个保护区的代表、环保组织志愿者和科研学者齐聚于此,只为共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长久之路。
“欢迎大家来到狗熊岭!”熊大站在老槐树下,身后是“山海同心,守护无界”的横幅,“十五年前,我们只是想守护自己的家园;今天,我们希望和大家一起,把这份守护延伸到更多地方。”
光头强带着代表们参观生态廊道,手指着远处的监测塔介绍:“我们在森林里布置了50多个红外监测点,还有10个气象监测站,通过大数据分析森林的生态变化,比如植被覆盖率、动物迁徙路线,这样就能精准制定保护方案。”他掏出手机,展示着实时更新的生态数据平台,“这些数据我们已经全部共享到云端,大家随时可以查阅参考。”
小林则在“珍稀动植物培育区”分享经验:“针对蓝羽雀、林麝这些濒危物种,我们采用‘半野化培育’模式,先在培育区模拟它们的自然栖息地,等它们适应后再逐步放归森林。同时,我们还建立了物种基因库,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保障。”
交流会上,各地代表纷纷分享自己的困惑与收获。来自青藏高原保护区的代表叹了口气:“我们那里生态环境脆弱,又地处偏远,科普教育很难开展。”话音刚落,传承小组的乐乐就举起小手:“我们可以帮你们!我们有线上自然课堂,还能制作双语科普绘本,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们也能学到森林知识。”
来自沿海湿地保护区的代表则带来了新挑战:“近年来,海洋垃圾对湿地生态破坏严重,我们尝试过很多清理方法,效果都不太理想。”光头强立刻接过话:“俺们可以一起研发‘生态清理工具’!之前俺改造过河道垃圾打捞船,现在可以结合湿地的特点,设计专门的垃圾清理设备,既环保又高效。”
交流会期间,一场特殊的“跨区救助行动”悄然展开。沿海湿地保护区传来消息,一只被塑料绳缠绕翅膀的白鹈鹕急需救助,而当地缺乏相关救助经验。小林立刻组织团队,通过视频连线指导当地工作人员进行初步处理,同时协调车辆,将白鹈鹕送往狗熊岭的动物救助站。
当受伤的白鹈鹕被送到时,传承小组的小家伙们早已做好了准备。他们按照小林教的方法,小心翼翼地剪掉塑料绳,用特制的药膏为伤口消毒,再用绷带轻轻包扎。熊二则特意准备了新鲜的鱼干,一点点喂给白鹈鹕:“别怕,在这里好好养伤,等你康复了,俺们送你回家!”
这件事让所有代表深受触动。“原来守护可以跨越地域,不分你我!”一位代表感慨道,“我们应该成立一个‘全国生态守护联盟’,资源共享、经验互通,一起应对各种生态挑战。”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所有人的响应,大家当场签署了《山海同心守护公约》,约定今后将在物种保护、科普教育、应急救援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交流会的最后一天,所有人围坐在老槐树下,共同种下了一片“同心林”。每棵树苗上都挂着对应的保护区名称,代表着各地守护者的初心与约定。光头强握着铁锹,笑着说:“这些树苗就像我们的守护联盟,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长成参天大树,守护好每一片土地。”
熊大望着眼前的“同心林”,声音坚定:“守护自然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一场跨越山海的同行。今天,我们在这里种下希望;未来,我们要让这份希望遍布全国,让每一片森林、每一片湿地、每一片草原都充满生机。”
传承小组的小家伙们则拿出画笔,在“同心林”的木牌上画出了各地的代表性动物——青藏高原的藏羚羊、沿海湿地的白鹈鹕、西北沙漠的胡杨、狗熊岭的蓝羽雀,所有动物手拉手,组成了一幅“万物共生”的美好画卷。
夕阳西下,代表们陆续离开,带走的不仅是狗熊岭的经验,还有跨越山海的友谊与约定。狗熊岭的守护之路,早已从单一的森林守护,延伸到了更广阔的天地。这里不再是一座孤立的山林,而是全国生态保护的交流平台、合作枢纽,是无数守护者心中的“精神家园”。
晚风拂过“同心林”,新栽的树苗轻轻摇曳,像是在诉说着未来的期许。狗熊岭的故事,还在继续;守护的脚步,早已跨越山海。因为他们深知,生态保护没有边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所有人共同的追求。而这份跨越地域的同心守护,终将让绿水青山遍布大地,让万物生灵共享安宁。新的征程已经开启,而森林守护盟的初心,将永远在岁月中闪耀,指引着更多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