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角咖啡馆的温情还未散去,解忧杂货店又迎来了新的访客。这次是一位神情焦虑的年轻母亲,她牵着一个小男孩的手,步履匆忙地推开了店门。
请问...这里是能解决特殊问题的地方吗?女子声音急促,额角带着细密的汗珠,我儿子小哲,他这几天一直说在幼儿园的旧玩具屋里看到了另一个自己
被称作小哲的男孩约莫五岁,躲在母亲身后,怯生生地探出半个脑袋。苏晓蹲下身,试图与他平视,却惊讶地发现这个孩子的情绪异常模糊,像是被什么干扰了。
别怕,陈默从柜台后走出,语气平和,能具体说说发生了什么吗?
年轻母亲名叫林静,是附近彩虹幼儿园的老师。她解释道,幼儿园里有一间存放旧玩具和绘本的房间,孩子们称之为回忆屋。三天前,小哲从那里回来后,就开始说一些令人不安的话。
他说在玩具屋里遇到了一个和他长得一模一样的孩子,但那个孩子不说话,只是默默地看着他。林静担忧地抚摸着小哲的头发,起初我以为是小孩子想象力丰富,但后来好几个孩子都说在回忆屋看到了另一个自己,而且从那天起,这些孩子都变得异常安静,像是...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苏晓轻轻握住小哲的手,闭上眼睛仔细感知。透过孩子表面的恐惧,她捕捉到一种更深层的异常——小哲的情感波动似乎被某种力量同步着,像是有一个看不见的镜像在复制他的一举一动。
不是普通的灵体。苏晓睁开眼,对陈默摇头,感觉更像是...某种情感镜像。
陈默点头,通过守望者协议,他已经感知到从幼儿园方向传来的微弱异常波动。这种波动与咖啡馆的情感回响有相似之处,但更加复杂,像是多个频率叠加在一起。
张弛,你和苏晓陪林老师去幼儿园看看。陈默安排道,安墨,远程扫描那个回忆屋的能量场。我留在店里做后方支援。
半小时后,张弛和苏晓抵达彩虹幼儿园。正值午休时间,园内安静得出奇。林静带着他们穿过色彩斑斓的走廊,来到一扇漆成天蓝色的房门前。
就是这里了。林静推开房门。
回忆屋内光线昏暗,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旧玩具、绘本和手工制品。阳光从百叶窗的缝隙中透进来,在布满灰尘的空气中划出几道明亮的光柱。
苏晓一踏入房间就倒吸一口凉气:声音...全都是孩子们的!但很奇怪,它们像是在...循环播放。
在她的感知中,整个房间充满了孩子们过往情绪的碎片——得到心爱玩具的喜悦、与朋友争吵的委屈、听故事时的专注...但这些情感片段不是自然消散的回忆,而是被某种力量固定下来,不断重复着最强烈的那个瞬间。
安墨的扫描结果也传了过来:检测到高强度情感共振场,频率与多名在园儿童的情绪波动吻合。能量场结构呈现镜像特性,疑似在复制并固化孩子们的情感体验。
复制情感?张弛皱眉,这有什么意义?
就在这时,一个小女孩被老师带进房间取遗忘的图画本。女孩约莫四岁,原本蹦蹦跳跳的她一进入回忆屋,突然安静下来,眼神变得有些空洞。
苏晓敏锐地感知到,女孩此刻的快乐情绪正在被房间内的能量场快速吸收、复制,同时一个与她情感频率完全一致的正在形成。更令人不安的是,女孩自身的情绪随之变得平淡,仿佛被抽走了一部分活力。
我明白了...苏晓突然道,这个房间不是在闹鬼,它是在孩子们的情感!每个孩子在这里留下的强烈情绪,都会被复制并保存下来。而当他们再次进入这个空间,他们当下的情感又会被同步、吸收...
张驰脸色凝重:所以孩子们看到的另一个自己,其实是他们自己被复制的情感镜像?
恐怕是的。陈默的声音通过通讯器传来,安墨,能追踪到这个能量场的源头吗?
正在尝试...安墨回应,能量场的核心似乎与房间内的某个特定物品相连...等等,检测到一个异常信号,来自那架旧钢琴。
众人的目光投向角落里的那架棕色立式钢琴。它看起来有些年头了,琴键已经泛黄,但保养得相当完好。
林静顺着他们的视线看去,恍然道:那是李园长捐赠的,她退休前是位钢琴老师。这架琴陪伴幼儿园二十多年了,孩子们都喜欢围着它唱歌。
苏晓走近钢琴,将手轻轻放在琴盖上。这一次,她听到的不再是孩子们杂乱的情感回响,而是一段温柔而忧伤的旋律,像是有人在反复弹奏同一首曲子。
是李园长...苏晓轻声道,她非常爱孩子们,但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提前退休。这架钢琴承载着她对教学事业的不舍和对孩子们的牵挂...
陈默在杂货店内闭目感知,逐渐理清了头绪:李园长的执念与回忆屋的特殊环境结合,无意中创造了一个情感镜像场。它本能地想要孩子们快乐的瞬间,却不知道这样会削弱孩子们真实的情感体验。
那该怎么办?林静焦急地问,总不能把钢琴搬走吧?这是李园长最珍视的东西。
不需要搬走。陈默已经有了方案,执念需要的是释放,而不是压抑。苏晓,你能通过情感连接,让李园长孩子们现在的心声吗?
苏晓点头,将双手轻轻按在琴键上,闭上眼睛。她不再抵抗房间内的情感回响,而是主动连接上那些被复制的情绪碎片,同时感知着当下孩子们真实的情感状态。
在她的引导下,被固化的情感镜像与孩子们鲜活的情感波动开始共振。回忆屋内仿佛响起了无声的交响——过去的欢笑与现在的活力交织在一起。
突然,钢琴自发地发出一个清脆的音符。接着,第二个,第三个...虽然无人弹奏,但一段简单而温暖的旋律在房间里流淌开来。那是李园长曾经最常弹给孩子们听的晚安曲。
随着旋律进行,房间内的情感镜像开始逐渐消融,化为点点温暖的光粒,融入空气中。那些变得安静的孩子像是突然醒了过来,眼神重新变得灵动。
镜像场正在消散。安墨确认道,情感能量回归平衡状态。
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回忆屋恢复了正常。阳光依然透过百叶窗照进来,但那种令人不安的循环感已经消失了。
林静长长舒了口气,小哲也终于从她身后走出来,好奇地打量着房间。
结束了?张弛问道。
还没有。陈默的声音传来,苏晓,请转告林老师,建议她定期组织孩子们在这架钢琴旁唱歌。李园长想要保存的不是情感的镜像,而是与孩子们真实相处的时光。
苏晓将陈默的话转达给林静,她连连点头:我会的。其实李园长就住在附近,我还可以邀请她偶尔回来看看...
离开幼儿园时,苏晓回头看了一眼那架钢琴。在她的感知中,那忧伤的旋律已经变成了轻柔的哼唱,伴随着孩子们隐约的欢笑声。
有时候,她轻声对张弛说,执念想要的,不过是一个延续的机会。
回到杂货店,安墨正在更新记录:
【案例:双重回响归档。结论:情感的保存不应以削弱当下体验为代价。真正的延续在于创造新的记忆,而非固守旧的镜像。】
陈默站在窗边,望着夕阳下的城市。他想起咖啡馆里重逢的恋人,想起幼儿园里重新响起的歌声。这些看似微小的心灵涟漪,正是这个世界最真实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