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秋晚会,将佛法智慧巧妙融入灯谜、歌舞与团圆欢庆中,让法味在欢声笑语里自然流淌,润泽人心。
“烦恼即菩提”的深刻体认,如同为昭阳的心镜做了最后的抛光,映照万物愈发清晰明澈。她不再将修行与生活视为两个割裂的领域,也不再认为弘扬佛法必须依赖于庄严肃穆的殿堂与艰深晦涩的术语。智慧如同空气,无处不在,亦可融入任何形式。
中秋佳节将至,空气中开始弥漫着桂花的甜香与丰收后特有的满足气息。往年村里的中秋,无非是家人团聚,吃月饼,赏月亮,简单而温馨。今年,昭阳心中萌生了一个念头:何不借此团圆佳节,举办一场与众不同的晚会,让佛法的甘露,以更亲切、更欢快的方式,滋润村民们的心田?
她将这个想法与清心师姐和几位相熟的居士商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于是,一场名为“月圆人圆,智慧亦圆”的中秋晚会,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
昭阳是总策划。她摒弃了传统的讲经说法模式,而是将佛法的精髓,巧妙编织进各个互动环节。
她设计的灯谜别出心裁:
“来自天地,滋养万物,涤荡污浊,本性清净——打一自然物,亦喻心性。”(谜底:水)
“不看不听不言,却能照见一切——打一修行法门。”(谜底:禅定)
“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打一中秋应景词。”(谜底:团圆)
这些灯谜既有趣味,又蕴含着法义,悬挂在五彩的灯笼下,吸引着村民们驻足思考、讨论。当有人猜出“水”的谜底时,昭阳便会适时地轻声补充一句:“是啊,我们的心,本来也像水一样清净,只是被烦恼的泥沙搅浑了。”没有说教,只是点醒。
她还组织村里的孩子们,排练了一个简单的手语歌舞《慈悲》。孩子们稚嫩的歌声和笨拙却真诚的手势,演绎着“愿我学会宽容,愿我带来和平”的歌词,那份纯净的感染力,让许多在场的成年人眼角湿润。
晚会的高潮,是昭阳与清心师姐合作的一个环节。清心师姐用古琴弹奏了一曲《春江花月夜》,琴音淙淙,如月光流淌。昭阳则在这静谧悠远的乐声中,轻声朗诵了一首她自己改编的、融入了佛法智慧的《月光偈》:
“天上月圆,人间团圆,”
“我心月轮,亦求圆满。”
“浮云遮月,一时昏暗,”
“妄念覆心,片刻不安。”
“云散月明,清辉依旧,”
“念息心澄,智慧常留。”
“愿效明月,清净无染,”
“照亮暗夜,温暖大千。”
她的声音清朗柔和,与琴音相和,字句简单,却直指人心。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是将每个人抬头可见的月亮,与内心追求安宁的渴望连接起来。村民们听得入神,连最调皮的孩子也安静了下来,仰头看着天空中那轮越来越明亮的圆月,仿佛第一次真正理解了“月是故乡明”之外的更深意味。
晚会结束后,村民们没有立刻散去。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寺庙准备的素月饼和清茶,赏月聊天,气氛融洽而温暖。
旺婶拉着昭阳的手,感慨地说:“阳阳,今天这晚会真好!不像以前听经那么打瞌睡,笑笑闹闹的,心里却好像明白了点什么,挺舒坦。”
铁柱也挠着头笑道:“那个水的谜语有意思,以后我脾气上来要冒火的时候,就想想自个儿心里也有清净水,说不定就能压下去点儿。”
昭阳看着大家脸上轻松愉悦的笑容,听着他们质朴却真诚的反馈,心中充满了欣慰。她看到,佛法的种子,并非一定要在严格的修行中才能播下。在这团圆欢庆的氛围里,在灯谜的趣妙、歌舞的感动、诗偈的宁静中,智慧同样可以悄无声息地潜入人们的心田,等待未来的因缘成熟。
清心师姐在一旁微笑着看她,轻声说:“昭阳,你找到了更适合这片土地的方式。法无定法,契机者妙。”
昭阳点头,望向夜空中那轮皎洁的圆满明月。月光平等地洒在寺庙的飞檐,也洒在村民们的肩头,洒在每一个渴望安宁的心灵上。
她深切地明白,让智慧走出殿堂,融入最平凡温暖的日常欢庆,才是最鲜活、最有力的弘扬。
中秋的圆满与欢庆余韵未散,成长的课题便已降临到年轻一代身上。
即将大学毕业的小慧,面临着保研深造与直接工作的艰难抉择,内心充满纠结与压力。她像曾经的昭阳一样,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昭阳将如何引导她,运用所学的方法,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这个年轻女孩的最终抉择,又将昭示着什么?